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吉林省积极稳妥推动种植结构优化。据农情调度,今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91万亩左右,马铃薯、杂粮杂豆增加近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目前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长势正常。
近年来,吉林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突出特色、效益和生态,探索推进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特产业,突出发展加工业,推动形成粮牧特加多元发展格局。在粮食生产方面,通过实施增产百亿斤粮工程,夯实稳产增产基础,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后备产区。在畜牧业发展方面,通过实施“粮变肉”、“放心肉”工程,推进规模养殖和无疫区建设,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占经稳步提高,现已达到四成以上。在特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人参产业振兴工程,这几年年均产值增幅都在10%以上。在加工业发展方面,通过扶龙头、建基地、上项目,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5年,按照国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部署和要求,吉林省积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探索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有效途径。引导发展杂粮杂豆、马铃薯,优化粮食作物结构。粮食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大豆两大作物播种面积比2014年减少91万亩,马铃薯、杂粮杂豆增加100万亩,饲料作物面积134万亩,增加70.7万亩。选择5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通榆是国家试点,长岭、通化、公主岭、九台是省级试点,探索实行“养殖企业+基地+农户”、“种植企业+基地+农户+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饲料作物面积7.13万亩,养殖牛羊11.93万头(只)。
下一步,吉林省将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中部地区:围绕建设创新转型核心区,重点提升口粮生产能力。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方,加强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依托灌区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西部地区: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区,大力实施河湖连通、盐碱地治理、湿地草原保护、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工程,修复涵养生态,积极推行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建设杂粮杂豆、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质产区和粮食生产后备区。东部地区:围绕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区,大力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退耕还林、退粮还特,积极发展人参、中药材、林蛙、食用菌和休闲旅游、生态养生产业,打造高效特产业优势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