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山东平邑农民:“特色”理念带动特产增收

日期:2015-06-25 00:00 作者:孟宪华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我们家十几亩山林地全部种植金银花,尽管这几年市场行情不好,也比种粮食强多了。家家户户种植金银花,日子越来越好了。”今年“小满”时节,山东平邑县流峪镇鑫城村村民孟宪忠一边忙着采摘金银花,一边告诉身边的人。

  地处山东沂蒙山区的平邑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突出平邑特色,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树立特色理念,开发特色产业、产品增加收入。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0元,同比增长14%。目前,地方镇天宝山流域的糖葫芦、郑城镇的摊煎饼、白彦镇的小杂粮、流峪镇郑城镇的金银花、卞桥镇的“蒙山三宝”山珍、保太镇的苗木花卉、铜石镇的大红石榴、温水镇的大蒜……均成为外地市场的特色招牌。

  林果和金银花是平邑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平邑县地处山东沂蒙山区腹地,年产果品7.5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林果大县。

  早在1994年寒冬腊月,地方镇西瑶草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杰利用科技发展大棚果种植,创造了“三月桃花正月开,五月鲜桃三月卖”的奇迹,一斤果实高达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之后,平邑县大棚果、大棚菜、大棚鸡(鸭)……一发不可收拾。从大棚果开始,樱桃、凯特杏、大蒜、土豆、金银花……农民一年四季财源滚滚。

  政府发力建设“一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三城(中国国际罐头城、中国劳保棉纺手套城和国际石材城)、一带(石膏工业带)一港(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到2014年底,“中国罐头城”规模发展到1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0家,果蔬罐头年加工能力突破60万吨,产品达2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6.5亿元,完成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果蔬罐头加工为主,印铁制罐、玻璃制品、彩印包装、信息中介、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集群。罐头城常年吸纳3.6万劳动力就业,季节工最高峰达到6.2万人。

  以累计投资1.2亿元的县城“沂蒙金银花商城”、郑城“中药材贸易中心”、流峪“十里药材长廊”为依托,近年又投资9000万元建设“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县城、流峪、郑城三点成线,辐射全县,年中药材交易量达2000万公斤,年交易额达24亿元,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交易格局,实现金银花中药材由生产仓储大县向物流大县转变。近年,平邑县多措并举发展金银花产业,提高了金银花的品质与附加值,仅此一项去年主产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200元。

  农民借力,定位角色,各显其能。目前,平邑县4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0万名农村劳动力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贩销产业,仅从事金银花和中药材贩销业务的就有12万人之多。地方镇女青年赵霞创办的“沂蒙配载中心”,年出售各类信息9600个,每年从南方运进菠萝、桔子等水果3600多万公斤,为全国各地配置资源超过3300辆车次。流峪镇下小峪村农民公大成参加了2期金银花培训班后,掌握了金银花管理新技术,发展2亩金银花密植园,年收入超过3.2万元;仲村镇临城村农民刘常军通过旱地养植白莲藕培训班学习,投资2.6万元建起5亩旱地白莲藕池,实行鱼藕立体养殖,年收入4万多元。现在,全县种、养大户已发展到6.2万户,加工大户发展到4000户。

  被人们称为“四辣”的生姜、大蒜、辣椒、大葱,成为平邑农民增收的特色主打项目。

  为降低农民的效益风险,平邑县县、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树立农民抱团种养、统一发展的思想,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 “四辣”生产合作社达13家,种植面积由原来10万亩扩展到现在的近25万亩,产品远销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市等大中城市,真正为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

  “过去靠传统单个种植,一亩田仅收入4000多元,现在好了,合作社改进生姜种植方法,提升生姜品质,一亩收入1万多元。”平邑街道赵庄村姜农赵先如是说。

  现在,平邑县瓜菜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四辣”占到半壁江山。为了做大做强“四辣”经济,平邑县镇依托完善的销售网络畅通销售渠道,开辟办证便捷通道,鼓励个人投资建造冷库贮存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种植过程中依托合作社加强对产销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外包装。(新华网山东频道)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