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台山市精准扶贫打出"组合拳" 建全方位"一对一"帮扶长效机制

日期:2015-06-12 15:49 作者: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今年,台山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要办好10件民生实事,其中包括建立健全以“精准扶贫与村级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扶贫工作机制。

  6月5日,江门市委书记毛荣楷到台山调研农业工作时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贫工作。继续重视爱心扶贫,切实落实好相关扶贫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创业扶贫;抓好公共服务扶贫,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扶贫,将“互联网+”的理念引入扶贫工作,通过网络为帮扶对象与爱心人士搭建起沟通联系平台,拓宽帮扶渠道,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建立物业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全方位“一对一”帮扶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

  截至2015年5月底,投入7593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04个。

  2014年贫困村集体收入总计实现180.5万元,其中17条贫困村提前实现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脱贫目标。

  920户贫困户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其中385户提前实现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的脱贫目标。

  A

  直击“穷根” 全方位“一对一”帮扶

  6月9日,台山市委常委罗海华与台山23条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传达学习江门市委书记毛荣楷到台山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探讨台山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会上,罗海华布置四项任务,寻求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收集上交贫困村空巢老人、五保户的个人信息,由台山市与爱心人士联系,实施爱心扶贫项目,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收集贫困村年轻人的意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解决贫困村无人干活的困境。

  收集贫困户的种植、养殖信息,借助电商平台,让社会人士购买贫困户的农产品,把购买贫困户农产品就是扶贫的理念推广开来,解决贫困户的收入问题。

  物色接班人,把驻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延续下去,做好各项工作交接,解决扶贫工作的长效性问题,避免贫困村摘帽后返贫。

  其实,为了让贫困人口脱贫,这两年来,台山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直击“穷根”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在台山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共有贫困村23条,贫困户920户。其中,23条贫困村及186户贫困户由江门市直单位以及蓬江区、高新区、台山市直单位对口帮扶;256条非贫困村的734户贫困户,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由台山市直单位和属地镇负责帮扶。

  目前,台山围绕“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要求,建立物业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全方位“一对一”帮扶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

  截至2015年5月底,台山全市投入7593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04个,2014年贫困村集体收入总计实现180.5万元,其中17条贫困村提前实现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脱贫目标;920户贫困户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其中385户提前实现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的脱贫目标。

  B

  对症施策 打出扶贫开发“组合拳”

  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实效性,台山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从物业、产业、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精准扶贫,打出一套扶贫开发“组合拳”。

  物业扶贫。通过统筹建设“致富楼”、支持村集体购置物业出租等措施,目前,23条贫困村已发展物业项目18个,全部完工后,今后物业出租收入预计总额将达128万元以上,带动全面完成集体经济增收目标。

  产业扶贫。台山积极引导贫困村进行产业化种植,大力扶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台山全市23条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256条非贫困村已全部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实现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全覆盖。此外,23条贫困村全部建立了农业生产基地,如海宴镇升平村打造3个产业片,种植莲藕2000亩、荞头500亩、玉豆1000亩,拉动全村农户增收200多万元。目前,台山全市已累计投入产业化发展帮扶资金560万元,发展种植经济作物总计13283亩,为种植户增收1062万元。

  就业扶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台山充分利用本地企业资源开展就业推荐,建立“扶贫就业绿色通道”,如与冲蒌万胜鞋厂、海宴捷德纺织等热心企业合作,将贫困人员作为用工优先录用对象。目前,已妥善安排452人就业。

  教育扶贫。“知识改变命运”,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一条至理名言。台山为每条贫困村投入1万元启动资金,发起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共筹集资金104万元。同时,发动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开展扶贫助学,确保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因贫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台山全市累计已发放98万元,资助785名贫困户孩子。

  医疗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因病致贫。针对310户共358人因病致贫、返贫人员,台山积极推出多项医疗扶贫措施。其中,为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制定《卫生系统加快边远卫生院发展工作方案》,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分批对北陡、上川、下川、深井、三合5家边远贫困地区卫生院进行帮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制发医疗扶贫卡,贫困患者凭该卡可享受门诊费用减免20%,住院费用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减免20%,未参加医保的住院费用一次性减免500元的优惠,现已落实19家帮扶医院,发放358张医疗优惠卡。此外,台山还开展名医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医疗队伍到贫困村就诊,如在四九镇复盛村开展眼科义诊活动,帮助出行不便的21名眼疾患者做手术,消除困扰他们多年的病痛。

  基础建设扶贫。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现状,台山坚持基础先行,实施安全饮水、村道硬底化、垃圾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村道绿化等工程,整体推进幸福村居建设。台山全市2013-2015年计划投入5830万元用于实施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4887万元,建成项目364个,包括18条贫困村道路硬底化18.5公里、8条贫困村惠及3196户农民的安全饮水工程、15条贫困村的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帮助11条村建设村委会办公楼。通过实施这些项目,23条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C

  引入电商

  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

  去年,江门市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工作方案》,随后台山市出台了《台山市统筹推进城乡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城乡扶贫开发工作。

  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年内台山计划建设村级道路30公里,改造危桥7座;解决5条农村939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400间;实施垃圾集中处理自然村800条;对7411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助学等。

  长期以来,台山的扶贫开发工作与全省乃至全国一样,存在着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是台山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台山正加快制定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对台山全市的低收入家庭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管理台账,对帮扶对象核实确认和建档立卡,发挥帮扶单位“一户一策”的帮扶作用,制定好帮扶计划,加强就业、助学、创业等方面的帮扶效果。

  互联网不会嫌贫爱富,其能最快速地缩短空间距离,也有助于缩短贫富差距。在大家热衷于互联网+金融、医疗、汽车的同时,“互联网+”也可以在扶贫攻坚上一展身手。台山正积极探索农村电商扶贫工作模式,建立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商平台营销优质蔬菜及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台山已与中国电子商务商会广东商会、广东亲联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冲蒌镇竹洛村为试点,销售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每天有100箱(每箱10斤)以上新鲜采摘的圆椒、丝瓜、菜心、节瓜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省各地。同时,台山探索将农产品放上“苏宁易购”,向社会众筹销售。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成熟,台山将依托广东电子商务商会、“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以23条贫困村为试点,推出具有台山特色的乡村旅游、美食、农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并逐步扩大到台山全域,推动乡村体验旅游发展。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要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推进精准扶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尽管帮扶资金、建设项目等“输血”式扶贫很实惠,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万全之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贫穷面貌。扶贫,要扶到“穷根”上。

  台山是一个农业大市,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记者认为,还是要从农业入手,让贫困户种出来的农产品卖得出去,让贫困群众自己养活自己,摆脱“等、靠、要”的消极状态。

  在6月9日台山市委常委罗海华与23条贫困村驻村干部召开的座谈会上,革命老区冲蒌镇竹洛村驻村干部郑立森表示,他们现在建立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与其他村一起共享。贫困户只要按照电商要求,生产指定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就可以协助他们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这对于贫困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除了线上的活跃,还要有线下的忙碌。记者认为,除了依靠电商平台外,还要发挥好供销社的职能,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构建“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商业模式,把农产品销售出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