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黑龙江安达市“黑白花”开美农家

日期:2018-01-12 14:04 作者: 来源:绥化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村民过上好日子,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简单一句话,道出了安达市汪召军一心为民谋幸福的信念和决心。

  汪召军,安达市先源乡友谊村党支部书记、友谊牧场场长。友谊牧场,全国仅存的集体所有制牧场,先源乡也因奶牛饲养、乳品加工而名声在外。今年57岁的汪召军从事过兽医工作,对奶牛情有独钟。1995年,他接任友谊牧场场长。

  面对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难题,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解先进饲养技术,汪召军经常参加中国乳业大会和畜牧业有关的研讨会。通过学习,他引进了世界领先的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当时在黑龙江省创造了机械榨乳先河。通过几年努力,曾经濒临解体的牧场慢慢走上了正轨。友谊牧场的重生,让汪召军获得了“奶牛大王”的称号。

  “牛倌好当,可一个村的当家人不好干。”2004年,汪召军担任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众多怀疑的目光,他没有退缩,而是想尽办法为村民寻找致富路。“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有担当,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才能信任你、拥护你。”他一心扑在农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科技推广之路。

  友谊村,耕地少,草原多。2011年,汪召军依托村里的资源优势,以友谊牧场为基础,通过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借助龙头企业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的支持,成立了德信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4000万元建成友谊现代奶牛集中养殖园区,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运营,即统一管理、统一饲喂、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鲜奶销售、分户结算。园区饲养奶牛1260多头,辐射带动农户72户。养殖优质良种奶牛976头,年产优质鲜奶3650吨,销往鞍鞑实业、贝因美乳业,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现在城里和农村生活条件不差啥,我把家从城里又搬回了村里,这样可以随时到园区看看我的‘老朋友’,一天不去看就像少了啥似的!”每每提起和他朝夕相处的奶牛,汪召军都十分兴奋。

  质量是生存之本,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才能保证自己的原奶有市场。虽然身兼两职,但无论多忙,汪召军都会到奶牛养殖园区查看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他每天都给管理员、统计员和兽医留作业,并按时检查,防患于未然,确保奶牛产出的奶健康安全。他还定期送管理员和兽医参加有关畜牧知识培训,随时掌握市场行情和先进饲养技术。“现在是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时代,不跟上时代的进步,就要被时代淘汰。”汪召军说。

  德信奶牛养殖合作社有力推动了全村奶牛产业化发展,真正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友谊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

  奶牛养殖,一片片的“黑白花”,在友谊村盛开出富民之花,美丽了一个个农家。

  农民富了,汪召军在村民心中的威望也高了。“我们都听汪书记的,他让我们做啥我们就做啥,准没错。”村民如是说。

  “虽然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离小康还有差距,村干部还要带领村民好好干。”汪召军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发现,只有调结构才能让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他先后鼓励指导村委会主任王文革领办文革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会计于红霞领办霞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3月,128栋食用菌大棚投入使用,种植木耳28万袋。通过打品牌、精包装,“友谊黑木耳”已在木耳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村里流转土地2400亩旱田改水田,亩产500多公斤。殷实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友谊村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汪召军一直以建设富裕、美丽、和谐的乡村为己任。如今,友谊村自来水入户率100%,砖瓦化率91%,道路硬质化率100%。乡土风情浓厚、人文环境优良,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友谊村正在走来。友谊村获得了省级文明村的称号。汪召军被评为全省“百名好支书”、省级“劳动模范”。

  “一个个荣誉称号,只能代表过去,我还要继续带领村民一同奔小康。”汪召军说,鼓励引导农民实施人畜分离模式,把友谊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旅游小村。

  友谊村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养奶牛的传统和技术优势独特。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汪召军带领村民用一个“干”字,在奶牛养殖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小康之路。

  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汪召军的言行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新形象,担起了新使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