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汶上县牢牢把握“求突破、争进位”的总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聚焦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汶上县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盐煤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促进传统产业推陈出新、提档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坚持走“智能化、专业化、柔性化、贸工一体化、品牌自主化”的发展路径,积极引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面料辅料等产业链项目,补齐研发、市场、营销、人才短板,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力争3-5年时间,建成拥有20万产业工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服装生产基地。通过整合行业协会、电商产业园、高等院校等各方资源,着力打造了集“产品体验、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设计研发、人才服务、大数据”于一体的汶上服装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实施装备制造企业“3211”培植工程和梯队建设计划,加大“一企一策”个性化扶持力度,培植壮大新风光电子、精良海纬、华尚电气等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快科研创新步伐,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水平。目前,精良海纬成为“复兴号”高铁制动盘国内最大供货商,新风光电子获得第六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风光牌系列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技术和效益的双赢。盐煤精细化工产业,紧扣新一轮山东省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发挥中银电化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重点围绕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积极引进特种树脂、化工新材料、环保型水处理剂等产品项目,以先进技术工艺应用、产业链条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推动化工产业全面优化升级。1-9月份,中银电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8亿元、同比增长52.1%,利税5490万元。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汶上县瞄准产业链条断点和空白领域,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突破新技术、谋划新项目、打造新亮点,培育发展新产业,衍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化信息化 “两化融合”,华力机电的智慧云电源平台建成使用,华尚电气的机器人实现量产,推动新风光电子、华尚电气等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创建服装电商霓裳特色小镇,打造集商务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产品研发、智能仓储、智能制造、互联网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型创新创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等服务业加速膨胀。今年以来,阿里巴巴汶上产业带新生成店铺153家,全县网店达到3000余家。通过实施阳城煤矿塌陷地农光互补、3D打印生物医用材料等项目,让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县域发展的强势增长点。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激活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汶上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盐煤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采取建平台、搞合作、聚人才、促创新等综合手段,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纺织服装以爱丝制衣、如意天容等为骨干,装备制造业以新风光、精良海纬、华尚电器等为骨干,精细化工以中银电化、安迪化工等为骨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汶上县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11家。不断加大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落实好青年企业家三年培训计划,三年来共培育45名青年企业家,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和领军人才。大力实施“5351”人才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汶上创新创业,目前全县高科技人才拥有量达到100余名。充分发挥汶上县博士智库联盟高端智库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衔接,实现以人才推进转型升级、以人才引领率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先后有新风光电子、华尚电器、华力机电、金秋农牧等5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现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院士工作站2家,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