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城口县城。新华网发 城口县旅游局供图
新华网重庆11月29日电(邵以南)从6户民宿起家,到“中国大巴山生态休闲第一镇”声名远播,一路走来,可谓“无中生有”、踏石留印。
户带村,村带村,进而依托重点镇、景区,实施片区联动、抱团发展、商旅融合,全县去年旅游总收入实现2.8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据半壁江山。短短5年,巍巍大巴山深处,体制机制的创造、创新,成就了精准扶贫的城口奇迹。
“半水半田九分山”:东安镇的脱贫策
街道干净整洁,白色小楼整齐划一。这并非大城市中的某个小区或商业街,而是展现在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景象。
这也是城口县最早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所谓“大巴山森林人家”,是该县着力打造的乡村旅游民宿品牌,仰仗于大巴山区自然生态禀赋,突出“森林”和“人家”特质,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产业来抓,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载体推进农、商、旅深度融合。
半水半田九分山。兴田村,地处城口县东安镇东南端,大巴山腹地,海拔1200米-2300米之间,区位偏僻、交通闭塞,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31%,是重庆市及秦巴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村就与世隔绝,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据村党支部书记龙明安称,兴田村世代以传统农业为主,直至2010年,借301省道的贯通方才解决公路交通,周边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航空、无水运,远离大中城市,距城口、巫溪县城都在70公里以上,。2010年之前,全村近20%农户举家外迁,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陷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
幸运的是,贫困与落后使这里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得以很好保护留存,为当下的跨越奠定了基础。东安镇全境处在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和物产资源丰饶富集。单就兴田村来说,村域森林覆盖率就达到91.8%,大面积原始森林和众多动植物资源保护完好。沿着贯穿全村的亢河一路走来,两岸喀斯特峰丛地貌发育良好,秀峰、溪谷、溶洞、森林、田原、民居等景观丰富,农户沿岸星罗棋布,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干扰极小,颇有番古村遗落、恍若隔世的冲击和敦厚质朴、如归故里的亲切。
脱贫摘帽,是大巴山贫困群众梦寐之求。公路贯通了,接下来怎么干?东安镇想到了吃资源饭,透过避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特色农产品等业态发展乡村旅游。
规划引领:“大巴山森林人家”着眼“进入低门槛”
见到刘确华时已是午后。呈上热腾腾的板栗和腊肉,他饶有兴致地谈起自己靠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成功脱贫致富的事儿。事实上,他的身份早已从普通农民变身为兴田村“大巴山森林人家”的业主。刘确华患有矽肺病,不能做重体力劳动,还需供养两位老人、两个小孩,生活十分艰难。“2011年,他们说起了这件事儿,我最初是坚决不干的。一没钱,二没人,‘开垮’了怎么办?”
这一年,在城口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东安镇针对兴田村启动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策划了“大巴山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民宿品牌。刘确华口中的“他们”,指前来宣传动员的镇、村两级干部,李章平就是其中之一。
“非常抵触。”这位东安镇党委书记回忆道。镇、村组织召开了数次社员大会,映射出的情况是,群众参与积极性欠缺,怕投入、怕风险,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积极培育经营主体的同时,党委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他说,“这个问题我们要想透。”
新华网注意到,东安镇和兴田村在推进过程中先后对群众从多个层次进行了引导。
首先是新建房屋设计和旧房改造导则。东安镇政府支持设计了两类四项新建房屋设计图纸,以及旧房改造导则,提供给农户免费使用,从而较好实现了改造建设的质量和风貌要求,适应了乡村旅游发展需要。
城口县商务局制定了森林人家软硬件配置施标准,供农户建设时作为遵循;县镇两级也据此为大巴山森林人家评定星级,确定奖补资金额度。这确保了农户分散建设也能达到旅游接待的基本要求。
“我们还牵头制订了兴田村建设规划,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进行了划分,据此管控建设,确保了建设秩序并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并整合市、县、镇三级政策和项目资源,积极开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李章平告诉新华网。
李章平口中的“后续发展”,正是城口县政府于2012年编制“中国亢谷”景区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于2013年全面启动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东安镇兴田村恰好位于如今这一国家4A级景区的核心地段。
有鉴于群众普遍贫困,投资能力十分有限,该村着眼降低进入门槛,有利于贫困农户参与,选择了重在盘活利用既有资源,小规模建设、连片发展和抱团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同时接待20人就餐、10人住宿为起步规模,投入5万左右即可营业。四五家农户连片建设、抱团经营即具备初步的接待能力,再在后续经营过程中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在这一思路下,包括刘确华在内,该村共有6户建卡贫困户被“艰难地”动员起来,成为了东安镇和城口县第一批先行先试的“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
政策发力 直击资金痛点
“有形之手”长袖善舞。
“出台规划,展望前景,搭好了台子还不够,要让群众真正吃下‘定心丸’,就得全力突破投融资难的痛点。”李章平告诉新华网。
他进一步解释说,东安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农户资金匮乏问题。农户自筹是主体,家庭储蓄、亲朋好友借款、特困村互助资金借款和商业银行创业贷款是主要筹资渠道,用作改造农房的筹资,额度在5至20万之间(新建房屋的农户需筹资30至50万之间)。
新华网梳理发现,创业农户每户一般自筹到5000至10000元;重庆市扶贫办支持东安镇建立的200万元大巴山森林人家创业基金,可为新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户提供10000至30000元的1年期借款;商业银行又可为每户提供3至10万元的融资。这样一来,兴田村首批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类农户通过上述渠道借款贷款总额直逼300万元。
奖补资金作为辅助,其带动效应也比较明显。据介绍,东安镇政府整合扶贫、旅游、农业等补助政策,给已开办营业大巴山森林人家每户3000至20000元的一次性奖补资金,5年来,截至目前兴田村已补助54户、合计46万余元;微企支持政策每户2万元左右的资本金支持及相关后扶支持,兴田村已补助44户、合计近110万元;城口县对三星级以上大巴山森林人家5至10万的一次性奖补,兴田村已补助12户、合计120万元。5年来,全村农户投入的建设改造资金(含新建房屋)总计约5200万元。
此外,透过招商引资解决经营性旅游项目投资。以中国亢谷景区开发为平台,已落地兴田村的旅游经营项目已有3项:亢谷乡村酒店,总投资3000万元;龙洞湾游步道,总投资800万元;亢河花嗨休闲农庄,总投资300万,市场投入合计4100万元。
不仅仅解决资金难题,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也在逐步完善。城口县、东安镇两级政府以乡村旅游扶贫为平台,整合各方面政策和项目,集中力量对以房屋、供水、环境、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提升优化了全村的发展能力。5年来,支持农户改造或新建房屋156户,新建集中供水系统、垃圾清运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覆盖全村,新建公路6公里、桥梁5座,实现社级公路通畅,新建休闲文化广场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90盏。同时,改造优化了村卫生室、村小学、村公服中心、文化站和农体广场,组建了村群众文化服务队和治安联防队,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
事实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靠的也是城口县政府有效整合各门各渠道的项目资金资源。统计显示,2011年-2016年,在乡村旅游扶贫的牵引下,在兴田村整合投入总计约6000万元。
从“吃螃蟹”到“抱团” 区域旅游目的地轮廓饱满
中国亢谷北靠龙洞湾、南到天生桥、西起东安镇黄金天外、东至寒风垭隧道,全长约8公里,总幅员面积约10平方公里,涵盖了龙洞湾、黄金天外、天生桥、四方碑、巴山老院、亢谷人家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夏季6到8月平均气温21℃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0%,景区目前已成为兴田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带动力量,景区、大巴森林人家和农户参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新田村和东安镇乡村旅游的推介营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个吃螃蟹”的刘确华尝到了甜头。到目前,他的“森林人家”经营面积已达到1400㎡,17个房间、32张床位、10张餐桌,年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年旅游收入约18万元,纯收入8万余元,2012年即越线脱贫。
在刘确华们的带动下,兴田村现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86户、床位2100张,直接带动160户640余人从业旅游,5年累计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其中直接间接带动3 贫困户134户469人增收脱贫,而该村当前19户贫困户均能在今年内脱贫。
今年夏天,刘确华的“森林人家”又迎来了一大批来自重庆主城和周边省市的避暑游客,但囿于床位已满,只好转而联系村里的其他经营户,为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寻找落脚点。前来亢谷景区避暑消夏的游客逐年俱增,景区大巴山森林人家在旺季已是“一床难求”。
“我这里的常住游客基本都是‘包月’回头客,有的在去年走的时候就预定上了今年的床位。”他告诉新华网,近年来,随着亢谷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前来避暑消夏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不提前预定,很难在心仪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或景区核心地段找到住处。
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980元的兴田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年就增长到3345元,而到2015年底则猛增到1.1万元,5年内增长了4.5倍,该村也一跃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重庆市最美乡村、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兴田村的成功打开了一个口子。在其带动下,东安镇兴隆、黄金等村纷纷“抱团”,依托亢谷景区,镇域形成了3个片区、195户森林人家的“亢河”区域旅游目的地,全镇今年游客接待量预计突破50万人次。旅游,已成为东安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户带村,村带村,景区依托,片区联动。2013年开始,东安镇不仅成立了东安旅游协会,还联合周边河鱼乡、岚天乡和北屏乡等乡镇组建了重庆北极乡村旅游扶贫协作区,透过联合、协作的方式借助市、县两级宣传平台,对“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实施打捆营销。
“森林人家”的影响力持续发酵。新华网了解到,今年5月,重庆首个巴渝民宿示范项目:巴渝民宿亢谷示范项目在城口县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位于东安镇亢谷龙洞湾,是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和城口县人民政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合作牵头推进的改革试点项目,旨在通过打造高标准、高品质且富有人文内涵、经营特色的体验式民宿平台,重点探索农村土地房屋产权管理、受益分配及农村资产股权化投入等新机制和新模式,带动贫困人口搬迁和扶贫开发,推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构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产业架构。
据介绍,该示范项目将由重庆市巴渝民宿公司与兴田村集体经济组织、部分建卡贫困户采取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模式组建项目公司建设运营。项目总建筑面积2486.17平方米,居住用户10户,房间数量111间,可接待人数207人。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为扶贫民宿,建设用地面积7023.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5.59平方米,居住户数6户,其中建卡贫困户4户(拟退出农村建设用地2795.68平方米),房间数量67间,可接待127人。
商旅融合深耕乡村旅游 城口明年还要助3000贫困户越线
东安镇民宿品牌的崛起,只是城口近年来创新旅游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把精准扶贫引向纵深的缩影。事实上,不只是东安亢谷,该县近年来统筹项目、整合资金,还集中打造了体现“巴山原乡”的高楠方斗坪,展示民俗农耕文化的河鱼平溪,观光高山农业种植的蓼乡梨坪,欣赏高山花草的九重花岭,体现农业采摘的高观双竹、北屏太平,体验高山湖泊的巴山湖等乡村旅游景区,有效带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既注重景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也狠抓政策扶持,产业融合发展。
“县委、县政府认为,充分发挥‘大巴山森林人家’对农林特色产品的集散功能,能有效促进农林特色产品就地转变为旅游商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城口县政协副主席、旅游局局长张芬说。2015年,城口就以东安镇兴田村为中心,依托互联网建成了黄金、新建和兴田三个“网上村庄”村级电商服务站。服务站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农副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以带动贫困户增收为目的,广泛吸纳会(社)员。目前,服务站已发展会员 365户957人,其中建卡贫困户社员151户427人。通过服务站集散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农副产品404.8万元。在这当中,既有蜂蜜、核桃、板栗、腊肉等初级特色农副产品,更有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再透过电商平台,大大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数据显示,2015年,城口全县共接待游客185.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全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57倍和6.12倍,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十一五”末的21.3%下降到了10.5%。2016年全县预计接待游客234.39万人次,同比增长26.06%。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张芬还表示,城口县从今年开始,每年推进3—5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在3—5年内,集中建成15—20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到2020年,全县大巴山森林人家达到3000家左右,切实将“大巴山森林人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并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透过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争到2017年底,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6个、示范村50个(其中贫困村25个)、示范户1500户,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