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赤峰“十个全覆盖”:让幸福像花儿一样在百姓心中绽放

日期:2015-06-02 14:49 作者: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赤峰“十个全覆盖”:让幸福像花儿一样在百姓心中绽放

  记者 邵涌河 薛广明 乔颖

  “十个全覆盖”的春风拂过,生活在蒙、冀、辽三省区交界的元宝山区农民,牢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理念,掀起建设美好家园、为新农村增光添彩热潮。春色撩人的季节,记者走马元宝山区看变化,辖五镇一乡66个村的宝山大地上,那一个个令人惊喜万分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那一个个沸腾的新农村建设场面,还有那一张张乐开了花的笑脸,犹如一朵朵飞溅的浪花,打湿了记者的采访本……

  建昌营村:村头惊现“入口景观”

  在元宝山镇建昌营村村头,一处彩门轮廓的别致建筑正在紧张施工中。据村党委书记姚志军介绍,具有集体经营、共同富裕发展特色的建昌营村,拥有全国先进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村等桂冠,村集体净资产达2亿多元,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全体村民除享受退休养老制度外,还享受股金、生活补贴等福利待遇。去年以来,该村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对平房区进行小巷硬化和墙体美化,扩大楼房区住宅规模。投资900万元完成东西大街给排水管网改造和道路建设工程;投资800万元改造加固了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投资30万元建设了村民文体活动中心。

  目前,村里正在实施的工程除投资160万元建设16.2米高、24米宽的村口景观门外,还有投资300万元实施的绿化、硬化升级改造工程,投资170万元实施主要街路文化墙建设。置身热火朝天的村口景观门建设现场,忽见几位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女从尚未完工的景观门下进入村民住宅楼区,造型独特的景观门就像张开的臂膀,将客人迎进村民住宅楼区深处。

  南荒村:民居宛如“蓬莱仙境”

  信步来到南荒村,但见一片青砖红瓦、传统格调十足的平房住宅区仿佛蒙着神秘的面纱。在悬挂着“金河家园西六条10号(样板间)”木牌的宅门口,记者从门楼进入庭院,不禁目瞪口呆,展现在眼前的是小桥、流水、淌着清泉的假山石等景致。进入正房,更让人感到咋舌,使用面积达125平米的室内按三世同堂设计,且装修考究,给人以既气派温馨又简单实用之感。村党委书记王敏太介绍,新落成的金河家园小区占地400亩,一期已完成130处平房住宅、6幢楼房和商业用房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村民将于7月份逢乔迁之喜。

  据介绍,南荒村去年实现总产值6亿元,集体收入2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2000元。去年以来,该村围绕布局优美、环境秀美、产业大美、文化精美、社会和美建设美丽村庄,提升村民幸福指数。除投资3600万元实施新村建设外,还投资3亿元对靠近露天煤矿采区的300户村民实施整体搬迁。此外,8个自然村通了柏油路,14个村民组实现街道硬化,村口景观、主街路灯、主街墙体装饰画等应有尽有。村里还建起两个卫生室、两个幼儿园、14个便民超市。总面积2.13万平方米的两处文化休闲广场、投资各百万元的文化活动室、休闲健身广场,使村民们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另据介绍,该村村民还享受“两金三费”待遇,即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100元至1000元养老金,考入大学的学生享受2000元至5万元奖学金;农村合作医疗费、有线电视收视费、自来水维修费全部由村里支付。此外,村里还三次给村民分红,每人达33000元,累计分配1.75亿元。

  前进村:村民也能“指点江山”

  攀上位于平庄镇西北部的前进村锦绣山观光园区,但见山峰顶部全部硬化,蓄水池、村情介绍宣传板等一一映入眼帘。村委会主任徐宝义告诉记者,锦绣山观光园区是2013年建的,总面积达8000亩,锦绣山成为远近闻名的餐饮游玩和采摘园区。除顶峰的观光区外,还有山下经平沟造林治理的40条大小沟岔,还有千余亩温室大棚等。

  作为全国第一批文明村、全国法治示范村和全国农民文化教育先进村,前进村去年集体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500元。去年以来,该村投资1200万元,硬化路面10公里,安装路灯420盏,绿化空地10万平方米,美化村街墙面15万平方米。今年,该村投资1685万元将原有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生活水平更上层楼。

  站在锦绣山顶峰观光区举目远眺,全村乃至平庄镇区美景尽收眼底。随行的元宝山区政府负责人感慨万千地说,全区66个行政村大手笔建设美丽家园,得益于坚持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区委、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连片打造新农村示范带,狠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富民产业支撑,让元宝山区这颗璀璨珍珠更加夺目。

  让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记者 陈明 曲方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宁城县小城子镇农村采访,所到之处,发现“十个全覆盖”工程让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发生了明显变化,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该镇白音套海村位于306国道旁,过去这里家家户户大门外都是粪堆、柴禾堆、砖头瓦块堆,有牲畜的农户还把驴马圈也放到当街上。每到夏天,气味难闻,蚊蝇满天飞,村民的生活环境“脏、乱、差”到了一定程度。而今,影响村容环境卫生的“三堆一圈”不见了,代之以红砖矮花墙围成的菜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开始时还不大愿意,但现在卫生环境确实好了,看着也舒心了。

  记者又来到宁南村。该村所有街巷路面都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安装了路灯。路两边到各家院墙的空地也铺设了红砖或水泥砌块,家家户户院外几乎见不到露土的地方。沿街的砖墙上,是体现着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字及绘画。

  记者亲眼所见的,还只是该镇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冰山一角。据了解,该镇自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与构建城乡一体化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生事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强化领导,广泛发动,重点推进。去年重点实施了6个村,今年正在10个村全力推进,工程覆盖率达到84%。

  目前,全镇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16个村中,已完成危房改造21户。完成街巷硬化38公里。改造低压台区10台,解决了196户群众的用电不稳问题。实施了9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564口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集中清理垃圾376吨,新建垃圾池19个,设置垃圾箱206个,建设垃圾填埋场19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升级配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全镇新建农村文化广场6处,为17个村民文化活动室配套了桌椅、电视音响及电脑等相关设施。绘制文化墙5.5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卫生星级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并使之制度化;产业升级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今年新增果树种植面积1800亩,使全镇果树总面积达到3.58万亩,仅此一项可拉动群众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同时,创造性地在林果重点区域栽植苹果大苗风景树1.35万株,为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奠定基础。在柳树营子村建设了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区,新建占地60余亩的民族特色游园广场,通过开展蒙古族语言、蒙古族舞蹈的交流和培训,带动发展蒙古族乡村文化游;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今年,已完成改造便民连锁超市7个,正在建设标准化卫生室9个。实现了对全镇农村低保户2210口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全覆盖。

  村庄从此变了样

  记者 宋玉静 马文基

  5月8日,初夏的马鞍山刚刚经过一场雨的洗礼,美景醉人。沿平锦线一路向南,看绿在天地间流淌,绿色的树、绿色的山、绿色的水……象征希望的绿温柔地、无声地浸润着山脚下的村庄。

  记者一行走进喀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部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志和村治保主任吴国军正在热切地讨论着“十个全覆盖”各项工作的工程量、工期、投入等事宜。“我们村去年新建了卫生室,设立了垃圾箱,完成了街巷硬化和路面护坡等工作,今年的工作主要是砌长城垛、铺彩砖、绿化、制作文化墙等。” 张国志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带记者参观。

  这是一个亲近泥土气息的好时节,田野里才呈现完春耕繁忙的盛景,村庄里便展现出另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栽树、刷墙、安装路灯、改造危房……“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在喀旗几十个村庄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农民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村庄从此改模样。

  说起“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好政策,蒿松沟村71岁的老人李桂芝喜笑颜开:“真没想到我一把岁数了,还能赶上咱农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不说别的,就说这下雨天出门连水靴都不用穿了,院里院外没土也没泥了,我这房子也是这两年改造的,换了窗户和门,也亮堂了也暖和了,挺知足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3月4日,喀旗政府召开的旗长办公会议上就落实了“十个全覆盖”工程配套资金470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亮美绿化工程和村民活动场所建设资金5600万元,为“十个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喀旗今年的工作任务是在完成51个行政村“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区两线”精品示范区。一区即以土城子机场为中心的牛家营子片区,包括土城子村、大碾子村、西山村、王营子村;两线即赤承高速—锦山东出口—西桥镇恩州村—赤凌一级公路沿线和牛家营子镇王营子村—王爷府镇黑山沟村范围内的S206沿线。加上2014年超额完成的25个村,喀旗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项目村共98个,达到自治区要求的完成工程总量80%的建设目标。

  为保障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项目安全,喀旗下发了《全旗2015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意见》和《全旗“十个全覆盖”座谈会会议纪要》,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责任落实到旗级分管领导,明确各乡镇街道和旗直部门职责,确定工程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到重点先行、分批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土城子村和雷营子村2014年已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并被评为全市精品示范村,雷营子村还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两村被财政部门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均已完成规划。其中,土城子村计划投资700万元,准备建设村民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彩砖硬化、外墙装饰、长城垛、花墙、文化墙、绿化、美化等。雷营子村计划投资457万元,完成第2村民小组方塘至第1村民小组设施农业大棚之间的水系建设,铺设石板路19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4盏及其他村容村貌整治项目。

  弹响幸福奏鸣曲

  记者 孟静航 姚井东

  5月下旬的敖汉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在各地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施工现场,机车轰鸣、钩铲挥舞、人声鼎沸,这一切的忙碌只为让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新惠镇高家窝铺村,新修建的3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经硬化一半,在广场南侧的群众小舞台和红白理事会会所也在紧张施工,预计到6月末完成。广场东侧接近30年树龄的文冠果花开得正艳,微风吹过,摇曳多姿,仿佛向人们诉说她的幸福感受。在附近居住的村民魏申乐呵呵地说:“过去侍弄完地农闲时候不知道干啥,这下好了,顺着修好的水泥路,来到文化广场,跳跳舞,扭扭秧歌,心情别提多敞亮了。”

  不仅如此,该村还在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文化传承、诚信引领和产业支撑。赵宝沟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为此建了全区唯一一家村级文物展览室;同时该村率先在敖汉旗开展了诚信体系建设,经旗信用联社严格评审,65户村民完成授信,最高授信金额每户10万元,最低3万元;该村还投资160余万元建设了秸秆转化加工厂,年可完成5000亩秸秆转化加工,减少了环境污染。

  该旗在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对村庄全面实施“五治”,即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治脏”、与平安敖汉建设相结合“治乱”、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治散”、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治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治穷”,实现农村牧区环境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为使“十个全覆盖”工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该旗就业局在各嘎查村居委会开发了227个以绿化、保洁为主的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每月发放补贴400元。牛古吐乡牛古吐村李洪学告诉记者:“这活虽然累点,但时间长了,周边商户住户都能自觉保持卫生环境,我工作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每天看到乡村街路绿化、美化和净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木头营子乡还成立了该旗首家街道管理服务社,16名服务社成员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承担着街道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管理,维护商户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组织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实现了街道商户的自我管理。

  据该旗农工部部长郭占春介绍,今年,该旗将投入资金4.04亿元,年内完成危房改造720户,解决95133口人饮水安全问题,硬化街巷318公里,完成333公里农网改造、10835户通有线电视、240个广播村村响工程、22所学校的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建设65所标准化卫生室、90个文化活动室,农村牧区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达到应保尽保。到2015年底,确保179个嘎查村和9个农牧林场实现“十个全覆盖”。

  打造全覆盖工程下的“桃花源”

  记者 孟静航

  迎着蒙蒙细雨,驾车行驶在5月初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的通村公路上,无论是道路两旁整齐栽种的绿化苗木、统一规格建设完成的墙头帽、抹灰完毕等待粉刷的沿街文化墙面,还是路边长城垛旁的彩砖铺装,无不使这个静谧舒适的现代化小山村俨然一幅城外“桃源”景象。

  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村村委会主任牛长武告诉记者,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发展下,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顺利且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他们进一步在全村实施了以“十个全覆盖”为中心的民生工程,其中包括:实现距离城区50公里内的行政村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造农村新型居住社区、实施“两修、五清、五化”环境治理工作、建立养老福利保障常态化机制、建设满族风情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并完善公共浴池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兴村富民产业等七大方面内容。而在当铺地满族乡,像关家营村这样真正惠民、利民的山村,还有依托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大兴隆庄村和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主的当铺地村。

  记者在松山区委农工部获悉,今年,松山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共计划投资4.8亿元,将确保167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全部实现全覆盖,并完成三年工程任务总量89%的建设任务。松山区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布局、经济基础,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在城市出口、中心城区周边、国省干道沿线,采取集中连片、分散连线的方式,建设两个精品示范区、五条精品示范带,精心打造60个精品示范村。分别是:城市出口示范村5个,城区周边示范村13个,沿赤朝线示范村6个,沿国道111东线示范村15个,沿国道111西线示范村8个,沿经山线示范村8个,沿焦大线示范村5个。截至目前,这60个示范村的规划、设计、预算、施工方案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正在组织招投标和实施村庄绿化工作,6月底前可全部建设完成。他们采用创新服务、补短扩面、扩大便民服务功能等方法,在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全力打造风格独特、错落有致、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的美丽村庄。

  截至目前,松山区1900户危房改造任务已落实, 6月底全部完成;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05处,已完成63个村和6所学校安全饮水工程招投标,5月底全部完成;街巷硬化467公里,5月底全部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方案已完成,7月底全部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32.6公里,8月底全部完成;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工程15个,10月底全部完成;标准化卫生室工程65个,6月底全部完成;村文化活动室工程143个,6月底全部完成;便民连锁超市120个,8月底全部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程正在有序实施,可实现应保尽保。

  “皇城”根儿下的沧桑巨变

  记者 邵涌河

  数百多年前,坐落在克什克腾草原的元朝最后一座皇都应昌路即鲁王城,被明军一把大火焚毁。数百多年后的今天,别具风格的草原城池奇迹般地再现世人面前。不过,引人注目的建筑不是出现在故城遗址内,而是屹立于早已坍塌的古城墙外;兴建起来的也并非富丽堂皇的都城,而是百姓居住的安乐之所。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克旗达里湖畔的鲁王城遗址采风。没想到,吸人眼球的不是尺椽片瓦的元都遗址,而是当地党和政府带领牧民群众摆下的“龙门阵”。置身古城墙举目观看,达日罕乌拉苏木多若诺日嘎查牧民新村美景尽收眼底。谈起“十个全覆盖”给多若诺日嘎查带来的巨变,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呼格吉勒图不禁大发感慨,风趣儿地说:“历史有个鲁王城,现今有个多若诺日,在贡格尔草原达里湖畔,牧民居住的村落堪比皇都啊……”

  不知何年何月,也不知何因何故,蒙古游牧在鲁王城城墙根儿下定居下来。从此,曾经辉煌的一片旷野即大元帝国应昌路遗址,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蒙古族牧民定居点,就像一对饱经风霜的孪生兄弟,见证着这片草原的枯荣和兴衰。“十个全覆盖”的春风吹来,牧民定居的村落竟使大元帝国的“皇都”相形逊色,难以比肩。信步穿行在嘎查大街小巷,但见整齐的街道全部硬化,多少年来牧区村落司空见惯的牛羊粪不见了。环视周围,家家户户的院墙全部用石料砌垒而成,顶部白色墙头帽如同画龙点睛一般恰到好处。幢幢房舍的外墙,全部粉刷着耀眼的白色涂料,标准化牲畜围栏整齐划一,格外养眼。草原村落的壮观美景,与隔着古城墙的元末都遗址形成强烈反差,牧民群众生活得扬眉吐气。牧民呼日乐巴特尔去年在政府部门帮助下,推倒了墙体裂纹、房顶漏雨的老式土房,圆上了盖新房之梦,并于当年秋喜迁新居。扎眼的新房引起了年轻姑娘的注意,年近30岁的次子水到渠成地交上了女朋友,正准备举行订亲仪式,呼日乐巴特尔乐得合不拢嘴。全嘎查近30名光棍汉,自打去年村容村貌改观以来,纷纷喜结良缘。

  “类似多若诺日嘎查大走鸿运的村庄,在克什克腾旗古城墙外数不胜数……”旗委农工部负责人敖日格勒边领记者参观亮点,边兴奋地介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去年以来,旗委、政府按照“重点打造精品嘎查村,协同推动重点嘎查村,努力提升一般嘎查村”的思路,加快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实现农区、牧区、旅游区各具特色,精品村、重点村、一般村协调发展。土城子镇哈巴其拉村在工程建设中,除实施危房改造外,街巷硬化、通村柏油路、校舍安全改造以及标准化卫生室和便民连锁超市等,均使村庄面貌上层次、村民生活上档次;万合永镇关东车村充分利用靠近大青山景区得天独厚优势,把发展旅游服务作为产业支撑,累计完成投资1868万元,建设改造土地面积1160亩,建设采摘园1000亩,涌现生态游“农家乐”65户,日接待能力400人次以上,年实现增收120万元;经棚镇联丰村4个村民组全部安装了自来水设施,小巷全部硬化。此外,墙体粉刷、村民文化广场建设、墙体抹面美化以及如火如荼的日光温室产业等,使全体村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大为提升,被评为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精品示范村。

  去年全旗实际完成“十个全覆盖”投资1.39亿元,投入精品村村容村貌整治资金1500万元,使46个嘎查村旧貌换新颜。今年,全旗将投入近2亿元资金,在49个嘎查村和11个农牧林场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完成工程总量80%以上的建设任务,至2016年全旗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全面告竣。

  “昔日牧民望‘皇都’而兴叹,今朝牧民‘皇都’外头尽欢颜,‘十个全覆盖’给这片草原带来了神奇的变化啊!”敖日格勒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克什克腾草原牧民群众的心窝子话……

  幸福洒落千万家

  记者 宋玉静 姜淑娟 通讯员 邵冰寒

  “以前在电视上看见城里人跳广场舞,现在咱农村人也可以跳了,去年村里新建了广场,还安装了路灯,晚上不用摸黑了,广场上亮亮堂堂的,跳跳舞还能健身,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说起自己的农闲生活,阿旗新民乡新民村村民林大娘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新民乡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原则,立足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建设标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资源,重点打造了新民村、扫帚包村两个精品示范村,通过示范引领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新民乡结合乡村环境整治、街巷硬化、危房改造及“一事一议”等重点工作和项目的落实,对两个村的临街院墙、破旧房屋全部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同时对“脏、乱、差”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在新民村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完成路边硬化16500平方米。通过一年的集中打造,两个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工程,为将惠民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阿旗将2015年确定为“十个全覆盖”攻坚年,着眼于改善农村牧区居住环境,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做好“十个全覆盖”工程,阿旗制订下发《2015年“十个全覆盖”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加强对全旗精品嘎查村和重点嘎查村的考评。同时旗委政府督查室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制度,认真督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形成领导专报、督查通报。督查过程中对于好的典型做法广泛宣传推广,不主动、不作为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阿旗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旗、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将城管、环卫等部门职能向农村牧区延伸,严格治理脏、乱、差,定期清运村庄垃圾。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动员农牧民积极投资投劳,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积极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在完成“十个全覆盖”的基础上,阿旗还配套开展了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实施“四清四化”,即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墙断壁、清庭院,实现村庄环境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各地在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各项建设的同时,充分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村居风貌、尊重风土人情,做好乡村绿化及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打造,努力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