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盘锦盐碱地变良田 看昔日“南大荒”如何变成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

日期:2015-06-02 11:23 作者: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红海滩敷上了“面膜”

  去过盘锦红海滩吗?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这个季节去,你看到的是敷上“面膜”的红海滩,那些在图片上呈红色的区域,现在被蒙上一层白斑,这是盐碱地的典型特征。

  不仅红海滩,盘锦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盐碱地。盐碱上的土,跟普通土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只是在春秋季节,地面上会泛起一层白,这个白其实是盐斑。

  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土肥室主任张秀双告诉记者,盐碱地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耕性差,要想发展农业,必须进行改良”。盐碱地改良的本质就是排盐降碱、改土培肥,通过人为修复,使之逐步成为高产良田。

  盘锦过去是东北有名的“南大荒”,但现在却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能有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把盐碱地变成了良田。“盘锦属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和利用的方式主要是水利、农业、生物和化学改良。”张秀双说,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良利用的同时,还要警惕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盐碱地资源包括盐碱地已垦耕地、荒地及近海滩涂、湿地等,是一项宝贵财富,辽宁省有盐碱地1500多万亩,轻、中度盐碱地已经陆续开垦为耕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盐碱地已变成很珍贵的土地资源,有许多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可以适应这一环境。

  水利改良的盐碱地长出了超级稻

  “盘锦现有水田160万亩,几乎全部都是由盐碱地改良利用而来”。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盘锦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灌排配套工程、标准化条田,通过“泡田洗盐”有效降低了土壤耕层的盐分含量。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所长姜存松说,盘锦以种稻改良为主的水田灌排水标准和合理的渠系布置方式、规格的水田模式,已成为东北四大灌区农田基本建设样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为我国北方盐碱稻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也使盘锦变成了“米粮仓”。

  在水利改良的同时,水稻耐盐品种的培育更是有效利用了盐碱地。

  在水稻育种方面,经不断探索,辽宁省育成水稻品种近30个。其中,“盐丰47”是辽宁省第一个连续种植20多年,产量达到超级稻标准的高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仅这一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现在仍然是辽宁、河北、山东等省的主栽品种。

  “矮丰2号”在新疆作为主栽品种20年长盛不衰,是辽宁省在外地种植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水稻品种;“花粳45”米质优良,丰产性强,是辽宁省第一个利用花粉培养技术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盐粳48”是辽宁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米水稻新品种,不仅在北方受欢迎,还远销日、韩等国;盐两优2818是辽宁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还有盐粳456、富友33等深受农民青睐的水稻新品种,正在大面积推广种植。

  姜存松告诉记者,目前,辽宁省育成的水稻品种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水稻生产的发展。

  盐量控制3‰长出小柿子30元一斤

  “小柿子,卖出了高档水果价”!

  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的王昊负责盐生植物研究,他笑着告诉记者,兴隆大厦里卖到30多元钱一斤的,就是碱地小柿子!

  碱地柿子的典型特点是有绿果尖,独特的糖酸比含量让它拥有普通柿子无法比拟的口感,非常好吃。王昊说,碱地柿子长势慢,成熟时间长,产量比普通柿子要低很多,普通柿子每亩地产1万斤,碱地柿子也就4000斤,这也是价格贵的一个原因。

  记者第一次看到碱地柿子是今年3月末,在盘锦,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实验基地大棚里,一垄垄的柿子秧刚开花,长势正旺,高大的滑盖大棚里温度很高,一进去立即就有一种湿热感。

  “盐碱地上长出的柿子果实个头小,但因口感独特,零售价格堪比高档水果。”王昊说,目前,盘锦的碱地柿子还在实验推广中。

  第二次见到碱地柿子是5月中旬,记者在大洼县新兴农场采访时,温室大棚里的小柿子已经硕果累累了,摘下一个来吃,口感似乎没有王昊形容的那么好。

  大棚负责人刘广会笑着解释,“这还算不上正宗的碱地柿子,真正的碱地柿子要保证三个条件,一是温度要有温差,需得在冬天种植,到5月份就结束了;二是土壤含盐量要在千分之三以上;三是品种,能在盐碱地种植的柿子有20多种,需得找到一个最适应的。”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的柿子种的晚了,土壤的含盐量也没达标,即使这样,市场批发价也在10块钱左右。”刘广会正在筛选合适的柿子种,目前,已经初步选定了一个,“我打算冬天再种一次,如果口感对劲,那价格可昂贵了。”他兴奋地说。

  着色就甜的葡萄抗病早熟耐盐碱

  “着色香”葡萄2009年问世以来遍及东北,辽宁省现在绝大多数设施葡萄都栽培这个品种。在吉林,“着色香”露地发展势不可挡,在黑龙江、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受到众多栽培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已引种,作为一个新品种,能迅速“占领”全国极为罕见,“着色香”是如何做到的呢?

  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园林室副研究员杨立柱告诉记者,“着色香”香型独特,香甜适口,除具有优良的鲜食特性外,还可制汁、酿酒,适合露地和日光温室栽培,连续结果能力强。它是世界首个以雌能花为父本育成的葡萄新品种,不仅耐盐碱,能在土壤含盐量0.2%、PH值为8.1的地块生长,而且抗寒性强,只要枝条不抽干,在盘锦地区完全可以不用防寒,还有极强的抗病性和早熟的优质特点,着色即甜可食用,因此得名“着色香”。

  早在1962年,刘捍中(时任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林果研究室副主任)从朝阳水土保持所购进了600多株葡萄苗,经过几年的选育试种,发现了着色就有香味可食的“着色香”,但因该品种是雌能花,当时果实大小粒严重、产量低,一直没被审定。

  “要感谢无核剂的成功处理,让‘着色香’克服了致命缺点,果粒果穗变大。”杨立柱说,目前,辽宁省“着色香”设施栽培面积达到了2万亩,经济效益4亿多元,新民、辽中、盘锦等地的果农因为温室大棚栽培而迅速致富,每棚收入能达到10万-20万元。

  另外,紫丰是辽宁省自主选育的首个葡萄品种,因耐盐碱、丰产、抗病、果穗美观走红一时,曾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