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初夏下午时分,在“阳台”晒足太阳的羊儿们回到“宿舍”,翘首等待开饭。此起彼伏的“咩咩”声响彻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者孟村下份组的四栋圈舍,老板何忠鑫指着一只羊羔乐开了,他说:“你们瞧,它才1个半月,现在有30多斤了。一个月时间,170只羊变成了200只!”
和何忠鑫一样尝到甜头的村民比比皆是,走在册亨的乡村山野,一栋栋砖混结构标准“羊房”拔地而起,一群群羊被圈养起来。在册亨草地畜牧中心和扶贫办的大力推广下,舍饲养羊渐成气候,拉开了册亨生态畜牧的新篇章。
【效应】
规模养殖成产业
圈养羊的农户日益增多,丫他镇板街村430户人家就有170户养羊。为了进一步“推波助澜”,册亨县开启了“草地中心+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传统的个人散养转向组织化,促进蓄饲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眼下在册亨,几个或几十个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发展羊产业随处可见,他们采取统一购种、统一圈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破解了技术、防疫、管理、市场等方面不足带来的难题。
丫他镇板街村68户养羊户组成了册亨县长生种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082只大耳羊。社员们的羊一起圈养在合作社的养殖小区里,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分给个人自行喂养。“所有的技术、管理和销售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统一实施,我们养羊户心里更有底气,而且以合作社的名义与商家谈价,也更能保护我们的利益。”
威旁乡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建成的四栋“羊房”里,300只简阳大耳羊已“入住”。旁边,三栋“羊房”还在施工,圈舍建设好后,将继续购买200只山羊。这些“羊房”,政府每平方米补助200元,购买一只羊补助750元,其余部分由老百姓自筹。这个专业合作社由10户农民联合组织而成,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了1000余平米的圈舍。
社员们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很多老百姓纷纷跑到草地中心要项目,要求加入合作社。马龙告诉记者:“现在不是我们去动员群众,是群众推着我们走。”就连册亨周边县的农民也跑来参与养羊。晴隆县的农户贺仕勇就携家带口来到册亨,投入20万元,加入合作社发展羊产业。
目前,该县已成立养殖小区、合作社55个。一个个合作社建立起来,舍饲养羊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管理,迎来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圈养模式。全县存栏羊已达到14万余只,惠及上千农户。
在舍饲养羊的大力发展浪潮中,册亨的生态畜牧业迅速崛起。
【缘起】
何以放养变圈养
一直以来,册亨农民养羊都是以放养黑山羊为主。“放养很费人手,一个人只能放60来只,而且一只羊1年最多长80斤,散养的黑山羊到处吃草,破坏植被,就连一些小树都遭到了破坏。而且,村里的道路上到处是羊粪,离村子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羊骚味,阴天下雨时太脏了。”威旁乡岜院村养羊户张芝桥说道。
放养不仅费劳力,成本高,发展缓慢,而且破坏生态。2012年下半年,册亨县创新机制,转变发展思路,探索舍饲养殖新模式。在养殖中,采取良种良法方式,引进四川简阳大耳羊、杜泊羊和湖羊等适合圈养的优良品种,优化养殖结构。
引进的羊个头大,生长速度是黑山羊的两倍,而且产羔率高,一胎生2至5只羊崽。并且适应舍饲,易于饲养,种几亩草能够满足山羊全年的饲料,投入比往年少了几倍。
养羊户们看到长势喜人的羊群,心里热乎乎的,纷纷给记者数着圈养的好处:“圈养减少了羊儿的机械损伤,利于统一防疫,方便集中管理,每个人能管200来只羊。”“圈养的羊群不再上山下地去践踏草地农田,我们把玉米秆、篁竹草等加工成碎叶,放到草料槽里,羊儿就能吃饱了。”
册亨是甘蔗种植大县,根据测算,1亩甘蔗可以养殖5只羊,全县10多万亩甘蔗的尾叶给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草料。很多农户一边种植甘蔗,一边搞舍饲养殖,提高了甘蔗的利用率,也满足了养殖的草料需求,形成多重效益叠加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摒弃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经营观念,册亨县实现了“像养猪一样养羊”,并大力利用起当地的甘蔗产业尾叶,给百姓带来金山银山,又护住了人们的青山绿水。
【同期声】
册亨草地畜牧中心副主任马龙算了一笔账,圈养一只羊一天收入12元左右,除去4元左右成本,每天可以赚8元,100天后可长35斤左右,纯利润800元。他说:“舍饲养殖时间比以前缩短几十天,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价值。”
“以前散养技术不统一、市场不灵活等,导致羊产业发展不顺畅,让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以合作社方式进行发展,标准一致,统一行动,有利于羊产业大规模发展。”册亨县扶贫办主任王国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