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赤峰市:农忙种地农闲打工 足不出村轻松赚钱

日期:2015-05-12 12:31 作者: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房申村是集笤帚种植、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的笤帚专业村,是全国最大的笤帚交易园区。每年从这里销往世界及全国各地的笤帚制品超过3000万把,销售产值近5亿元人民币。笤帚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们的就业,足不出村轻松赚钱。

  今年55岁的宋延发,家有20多亩山地,为了省时省事,他除了种几亩地的玉米,把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笤帚苗。笤帚苗耐干旱,易于耕种与管理,而且近几年价格连续攀升。老宋看准了这个趋势,于是,他每年春天种完笤帚苗就到园区打工。算起来,老宋已经在园区打工坚持了8年。由于他工作出色,还当上了车间主任,工资也由原来的20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这几天老伴忙于家务,但她闲在时也走进园区车间做工,每天绑个百十来把笤帚,挣个百十来元。老两口一年下来收入个五六万,小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在园区精品笤帚加工车间,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工,当我们得知她今年已经62岁时,不由心生敬佩。她不仅技术娴熟,而且面带微笑,像是玩着就轻松地绑好了一把把笤帚。这位老人名叫杨秀兰,就住在本村,别看她年龄已经过了60岁,但她却在这里打工5年多了。她向我们说:“到了这把年纪,出外打工谁还敢用啊?可在我们村六七十岁一样挣钱,而且哪天也能挣个百八的。守家在地,荒不了自家的地不说,又能照顾家”。大家一边绑着笤帚,一边聊着,满车间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

  像杨秀兰一样,50多岁的王素琴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她可是从建厂就到这里打工的“元老”了。近几年,笤帚涨价,她的工资也跟着涨高。由于企业实行计件计酬,多劳多得,王素琴手脚麻利,每天总能挣上100多元。

  如今,房申村成帮结伙出外打工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即使是青壮年也喜欢在自己的家乡从事笤帚产业。今年28岁的姜秀玲在这里打工2年多,她自豪地向我们说,“在这里工作就是比出门打工强,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就把钱挣了”。

  粗略统计,房申村在本村从事笤帚种植、加工和销售的村民已达千人,能够生产5大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国外及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产值上亿元。

  为做大做强笤帚产业,2014年,村里又投资1400余万元,建成一处占地130亩的笤帚产业园区和1500平方米集技术培训、产品研发、产品展示、商贸洽谈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楼。房申村的村民们正信心十足,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愉悦的劳动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