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自今年春耕春播开始,陕西省将围绕四大粮食功能区,突出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四大作物,助推地膜覆盖、节水、深松、稻油机械化四大技术体系,力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升级版。
四大粮食功能区包括:关中灌区吨粮田产业带,渭北、陕北旱作高产玉米产业带,陕南油菜水稻一体化产业带和陕南、陕北高产高效马铃薯产业带。“四大功能区,将完成全省70%左右的粮食产量,是今后陕西省粮食生产的重点。”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思训说,今后,粮棉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节水灌溉等项目和资金,以及“三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城市建设用地红线)合一、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等,都将向四大功能区集中。
优势作物向优势区域集中,是提高单产保障总产的先决条件。根据粮食商品率、贡献率高低,2014年省农业厅重新确定了30个粮食主产县、20个旱作农业高产县,两个叠加总共42个县。这42个县全部位于粮食四大功能区内,今年将和之前确定的10个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一起,按照“稳麦、压杂、扩玉米”的产业布局要求,集中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条件,加快陕西粮食主产区板块化推进步伐,集中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四大粮食功能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据了解,陕西省将在关中灌区,建立800万亩小麦玉米一体化吨粮田产业带,年产粮食800万吨;组织实施小麦、玉米一体化示范,集成推广“主导品种搭配合理、土壤深松深翻耕作、高质量播种、水肥一体、配方肥料、病虫防控”等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达到小麦玉米两料增产。
在渭北、陕北地区,建立650万亩旱作高产玉米产业带,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年产粮食390万吨。组织实施旱地粮食增产提质示范,围绕旱地小麦、玉米生产,集成推广“优良品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宽幅条播、地面覆盖、补充灌溉、合理密植、适时晚收”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在陕南地区,建立200万亩油菜水稻一体化产业带,油菜亩产130公斤,水稻亩产500公斤,年产油菜子26万吨,稻谷100万吨。组织实施水稻、油菜增密丰产示范,重点集成推广“品种选用、集中育秧、机播(插)机收、合理密植、排水控田、全年施肥、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达到水稻、油菜增收增效。
在陕南、陕北地区,建立600万亩高产高效马铃薯产业带,亩产鲜薯1500公斤。组织实施马铃薯高产增效示范,集成推广“脱毒品种、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补充灌溉、机械化作业”等陕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陕南浅山丘陵区,组织实施地膜马铃薯间套玉米吨粮示范,集成推广“脱毒种薯、起垄覆膜、规范间套、合理密植”高效技术模式,充分发挥马铃薯、玉米间作技术的增产效应。
据悉,四大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诞生地,将涌现一大批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