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门头沟:转型改变生活

日期:2015-02-05 15:10 作者:赵晨蕊 来源:京郊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在昨天(4日)开幕的门头沟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转型”、“高精尖”、“绿色生态”成了热门词汇。2014年,门头沟区的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民生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区域经济转型在方方面面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卢来印是一家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已经在门头沟生活了30余年。他和他的公司一起经历了门头沟区从一个“黑色金库”转型为以绿色生态产业和现代化高端服务业为龙头的重要卫星城的过程。

  “经过三家店,麻雀都是黑的。”回忆起上世纪80、90年代的门头沟,卢来印引用了一句从小说中看到的话。1983年,卢来印刚到门头沟区工作时,只有336路公交车从市区通往门头沟区,经过三家店地区。每当汽车驶入门头沟,尘土夹杂着煤灰飘浮在空气中,让人不禁闭口皱眉。从那时起,如何能为治理大气污染贡献一点力量就成了卢来印心中的一个念想。1997年,卢来印成立了北京利德衡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气治理工程的相关工作。公司拥有1.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用于生产机加工产品。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的推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逐渐退出了门头沟。卢来印的公司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物的排放,但是也属于高耗能产业。2012年,卢来印将公司的生产车间逐渐转移到河北省涿鹿县,公司的生产制造环节也随迁至涿鹿县。在原车间旧址上,建起了科研大厦,专门用于公司的研发、管理等。并设置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服务吸引更多的环保企业入驻门头沟。

  去年,门头沟区发挥综合经济工作体系协调作用,统筹推进规划政策、产业培育、功能疏解、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制订了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调整疏解工作方案,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共清退企业30家,注销“五小”企业201家,8家企业制造环节实现外迁。石龙经济开发区发挥高端产业培育龙头作用,新增亿元以上注册企业17家,12个总部大厦共计5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其中,4座大厦即将竣工。成立门头沟区金融商会,3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设立,信息金融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对236处废弃厂矿进行综合调研分析,陇上科技园等一批废弃矿山利用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大力发展与互联网信息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配套的楼宇经济,与市投资促进局合作成功举办“驻京中外知名企业投资门头沟行”活动,400多家企业参与项目洽谈。与国电电力、中信银行等5家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速,中昂广场、西长安一号、华远中心等44个项目开工建设,西山艺境、丽景长安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新城南部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全年共上市土地8块、126公顷,总成交价235亿元,总成交额位列全市第三。

  农旅相融合 助农民增收

  已入深冬,妙峰山镇涧沟村的村民吴凤娥和丈夫正在家里忙着把腌制好的玫瑰酱装瓶。这里的玫瑰酱是利用揉碎的玫瑰花瓣和白砂糖腌制而成,很受游客欢迎,即使在冬天,村民也会接到顾客预订玫瑰酱的电话。

  “我们涧沟村的玫瑰种植历史悠久,用这里的玫瑰泡茶,鲜香的味道会在口中保留很久。每年初夏,6000余亩玫瑰竞相吐艳,这里就变成了花的世界,到处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玫瑰花香。近两年来,随着玫瑰谷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吴凤娥告诉记者,去年6月初,正是旅游旺季,停车场停满了车。他们生产的玫瑰花瓣、玫瑰酱等产品几乎销售一空。

  去年,门头沟区制定了2015年—2020年农村薄弱地区(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发展规划,将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加快达摩沟海棠文化旅游区、田庄国际化沟域等项目建设,打造市级重点沟域妙峰山玫瑰谷沟域;积极培育特色玫瑰产业,加紧制定全区玫瑰花产业总体规划,设计完成了清水、斋堂、雁翅三镇的玫瑰基地项目。以“绿小锄”——我家果园网为平台,先后开展了樱桃、红杏在线试点销售活动,将农产品采摘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推进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助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门头沟区还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工作,加快妙峰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桃园村香会博物馆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组织爨柏景区民俗旅游文化驻场演出,发挥国际山地徒步大会、重阳文化节、永定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的旅游推介功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年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亿元。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和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市级文创产业功能区,宝玉石文化博览交易中心、陕西画院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增加了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搬出棚户区 住进绿色里

  站在门头沟区城子街道龙门新区一区居民魏月坤家的阳台上,晚上想吃什么魏月坤一看就能知道。交通方便了,房子宽敞了,在棚户区居住了多年,又经历了近四年的租房生活,魏月坤一家终于搬进了新家。

  走进魏月坤家的客厅,草花梨木质地的鞋柜、椅子,为整个屋子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氛。靠近窗户的位置还有一个鱼缸,小鱼在水里拨动水面的哗哗声给屋里增添了许多生气。坐在沙发上,魏月坤很是感慨:“从居住环境恶劣的棚户区,到一年搬一次家的租房生活,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宽敞明亮的家。”

  魏月坤的丈夫庄玉成曾是煤矿职工,2003年煤矿关闭后便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棚户区,房屋仅有15平方米。“那时候生活环境脏、乱、臭。街道上煤渣没人打扫,公厕经常恶臭漫天。”回想起棚户区的日子,魏月坤感慨颇多。

  儿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眼看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进了家门就是床的生活让一家人觉得很不方便。2009年,随着门头沟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启动,魏月坤一家终于有了搬出大山的机会。带着公婆、孩子,魏月坤一家老小换了三个小区,东搬西挪了近四年,2013年5月,一家人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

  小区外的菜市场,很多小贩会在这里卖蔬菜、水果。每天傍晚,魏月坤站在阳台向外一看,就能确定晚饭的菜谱。“在棚户区时,每次下山要走15分钟,再坐半个多小时公交车。冬天的时候,上山的路都结冰了,只能横着一点一点往上蹭,出来买一趟东西别提多不容易了。现在比那时候方便多了。”魏月坤说,社区里还经常组织唱戏、跳舞等文化活动,日子过得特幸福。

  去年,门头沟区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全年新交付安置房6800套。目前全区已累计交付安置房24408套,完成选房21643套,新增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加快棚改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路、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和学校、商业、物业管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陆续交付使用。

  同时,门头沟区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建设重点工程体系,建立重点工程绿色审批通道机制,105项重点工程开工83项。S1线区内5个站点加快建设,长安街西延线工程稳步推进,预计2017年底完工。集成险村整治、抗震节能、美丽乡村等政策资金推进险村险户搬迁改造,斋堂镇法城村等4个村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接下来,门头沟区将立足功能定位,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底线,落实生态立区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转型发展,盘活存量,聚集高精尖要素,不断增强地区发展后劲,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门头沟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