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的启示

日期:2015-01-07 09:19 作者:张国华 侯若志 来源:甘肃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说起甘肃在全国的“名片”,我们自然会想到我们的旅游品牌“莫高窟”,文化品牌《读者》,还有快餐品牌“兰州牛肉面”。但是,不能小看的是,另一张“土生土长”的“绿色名片”,已在全国叫得越来越响了。

  这张新“名片”,就是由兰州榆中等地农民“原创”、由市县精心打造的陇上绿色新品牌——“兰州高原夏菜”。优质的“兰州高原夏菜”填补了全国夏季消费市场的“菜篮子”之需,成为全国许多城市百姓餐桌上安全可口的绿色美味。

  从榆中南山乡村到北山片区,从兴隆山下到马衔山麓,遍及千家万户,以“兰州高原夏菜”、优质中药材、榆中百合等优质产品为主的特色绿色产业,正成为榆中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曾经贫瘠的黄土地上,奏响充满希望的绿色变奏曲。

  既遵循市场需求,又尊重农民的选择,调整种植结构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

  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8%,仍为全国贫困县,这是榆中县面对的现实;背靠兰州城区,是榆中所处的最大区位优势。

  如何把这一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榆中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探索着许多现实路径。加快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全县农民的致富问题,尤其是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进城搞劳务,见效较快,但受城市就业容量的影响和劳动者技术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县委书记甘培岳说:“要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造血功能,必须着眼市场需求,立足现有土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金崖镇古城村岳家巷社最早带头种植蔬菜的岳水明,2014年种的4亩蔬菜,总收入达到6万元。古城村800多户人,家家种菜。

  并不深谙市场经济学的农民,却都懂得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城里人总少不了吃菜。城市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民又迫切要增加收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发展蔬菜等绿色种植。

  盯着城里人的“菜篮子”,榆中川区和南山片区的农民在过去种小麦等大田作物的土地上,种起了蔬菜。全县蔬菜种植户从最初为数不多的示范户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户,从开始较为集中的几个乡镇扩大到现在的16个乡镇100多个村,蔬菜面积由原来的几万亩扩大到现在的34万亩。榆中的菜农起初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竟然种出了全国出了名的“兰州高原夏菜”。

  看着这几年中药材的价格连年上涨,榆中北山的农民再也“闲不住”了,他们在原来歉收的山坡地上种起了甘草。甘草一长3年,既省劳力,收入又高。去年一年就增加了近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许多长年难以脱贫的贫困户,靠种甘草一举脱贫致富。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种法,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收获。绿色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全县有51个贫困村在年内实现了整体脱贫。

  既重视品牌打造,又注重市场开拓,绿色产品才能融入全国大流通

  在来紫堡乡骆驼村头的一座日光温室里,一脸憨笑的菜农潭百林告诉记者,虽然去年夏秋蔬菜的价格比往年低,但他棚里黄瓜不愁销,从10月开始可陆续卖到来年的6月。只需一个电话,他经常联系的蔬菜经销户就上门来拉菜了。

  在夏季蔬菜销售旺季,经过全国各地营销商的流通渠道,“兰州高原夏菜”很快销往全国各省区市的60多个城市的80多个蔬菜市场,并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在市场条件下,“种什么”不是问题,如何能“种得好”“销得出”才是关键。“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成为全国“吃香”的陇上品牌的背后,是榆中县委县政府重视科技引领、绿色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的强力支撑。

  走进地处三角城乡化家营村的好玉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简直就像来到了农业科技的“联合国”:这里培育的蔬菜苗是从法国、日本等国进口的,用于育苗的基质是从丹麦进口的,而大跨度、高后墙、自动通风的日光温室技术,则是公司领办人孟好毓自己的独创。公司每年按蔬菜种植户的订单育苗,可为菜农提供3000万株蔬菜优质种苗。高科技、标准化的试验示范基地,成为打造绿色品牌的科技引领。

  为了打开“兰州高原夏菜”在全国的销售市场,市县有关部门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连年举办推介会,向全国市场推介榆中的优质蔬菜,同时以优惠政策引进了外地商贸物流企业,150多家外地经销商落户榆中蔬菜产区,成为畅通榆中蔬菜等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在三角城乡化家营村贾新洲的金鑫蔬菜保鲜库,记者看到冷藏窖里码满了铁头菜。在蔬菜销售旺季,每天有3万吨的蔬菜从这里拉进运出。全县兴建的40家蔬菜保鲜库,在蔬菜销售淡季可储存蔬菜13万吨,成为调节蔬菜市场供需矛盾、缓解“卖难”问题、平抑市场价格的“稳压器”。

  搞好对农民生产的技术服务和销售的市场服务,是对绿色产业健康发展最有效的引导。不断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将榆中农民的优质农产品逐步融入全国大市场和大流通,使榆中县成为“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也成为我省及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储存保鲜营销集散中心。

  只有在“绿色创意”中坚持多元发展,绿色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

  从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到观光农业的发展,榆中县绿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县长王林说:“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是一项综合工程,带来综合效应。”

  榆中县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新门路,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蔬菜产业的辐射带动下,全县每年季节性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达到10亿元。

  三角城乡孙家营村的养殖专业户黄有兵,利用甘草的下角料,发展起了“甘草羊”养殖。他请来农技人员,经过对比试验确定了合理科学的甘草配方,“甘草羊”的饲养方法已通过国家技术专利局的专利初审。现在,黄有兵的“甘草羊”已成为很受市场青睐的“定制产品”,一斤肉卖到60多元。

  每年蔬菜销售旺季产生的尾菜,一度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县上科技部门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积极探索尾菜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途径,经过堆沤还田使大量尾菜变为肥料,或经加工转化为饲料,探索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县上把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头戏来打造。借助“一山(兴隆山)一园(凤凰观光园)一镇(青城镇)”,充分利用全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突出自身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在城关镇东湾村,远远望去,满山坡仍绿意丛丛。这里是兰渝投资公司正在建设的兰州凤凰湾创意农业体验公园。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以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把东湾等村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从新疆引进薰衣草苗,种植了2000亩薰衣草。

  农民看着外地人在长不好庄稼的地里种上了草,都觉得有点新奇。作为县上的招商引资项目,正在建设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创意农业”。规划中的“兰州香草世界”“鲜花小镇”和“市民农园”,着实令城里人充满期待。

  黄土地上正催生着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创意”,引领着榆中县绿色产业更好更新的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