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走出农游一体化富民路

日期:2014-12-23 14:17 作者:杨旗 来源:京郊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追梦人 巴恩凯,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书记兼村主任

  人物速写 北京市高级农村实用人才

  人物梦想 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是该区唯一一个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村庄,72户村民都是满族镶黄旗后裔。近年来,村民在村书记巴恩凯的带领下,靠着满族文化特色,发展起民俗旅游和设施农业。如今,该村已经成为一颗璀璨的京南文化明珠。

  驱车沿大兴区魏永路一路向西,巴园子村口在路南,一条长达1公里的葫芦长廊建在村庄主路两侧。这条路沿街的墙上布置着满族文化展板,十分壮观。在全村人的心里,这里凝聚着巴恩凯多年的心血。

  巴园子村是平原村,周围没有景点,要发展旅游,就得挖掘村庄特色。“村民都是满族镶黄旗后裔,至今还保持着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村里决定在这上面做文章。”巴恩凯说,他从2003年任村主任起,就推出了满族八碟八碗特色宴,并设计满族文化长廊,以吸引游客。

  2007年,巴恩凯满票当选村书记。“村里要发展旅游,就要先整治村庄环境,形象好了才能有人来。”巴恩凯说,他们找准了发展切入点。2007年以前,村庄道路只是硬化了,路侧和村民庭院都没有绿植。这一年,村里决定参加“北京最美的乡村”评选,对村庄每条道路进行规划,发展“一街一品”。他们投资80多万元,在5条村路上分别种植了柿子、山楂、海棠、核桃等果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

  “通过村集体一次性投入,每棵树的后期管护和收益,都就近交给村民。”巴恩凯说,当年村里还出资20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和文化步行街,扩建了图书室、娱乐室。村里28户民俗接待户,均实现了增收。

  路修好了,游客纷纷前来。可光有村庄环境和特色美食还不够,发展好村民的产业也很重要。巴园子是西甜瓜专业种植村,2007年以前,村民种植西甜瓜的大棚还是竹木支起的,技术落后。“一到雨天,全村人都得跑到地里护棚,经常有被雷击的危险,大棚收益也很低。”巴恩凯说,2007年,村里投资60多万元,将村民的300余亩大棚改造为钢架大棚,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巴恩凯还请来农业专家,向村民推广立体式小型袖珍西瓜种植技术,成立了绿海家园农产品合作社,统一种植和销售。合作社成立后第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余万元,入社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作为村书记和村主任,我把自己看做乡亲们的服务员,用好政策为大伙儿致富服务。”总结10多年村庄发展历程,巴恩凯说,巴园子要发展致富,就得坚持把农业、旅游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发展满族特色旅游业,同时发展西甜瓜种植,两者相互促进,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农游一体化道路。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