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沿肃南县大河乡皂矾沟前行数公里,洁白的祁连雪峰、墨绿的森林、金黄的高山草甸,层次清晰地展现眼前。祁连雪水融化的涓涓溪流,在草甸上形成清凌凌的湖泊。铁丝围栏的草地上,细长的披碱草、浓密的嵩草蓬蓬勃勃。
“草场经过多年放牧,变得稀稀拉拉,我栽过木头桩子围栏草场,但羊群还是能钻进去吃草。这些年,国家政策很实惠,实现了我们牧民多年前的梦想,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下发了水泥桩子、铁丝,派了技术员统一安装,算是彻底围栏。禁牧近12年了,草长得齐腰深。”裕固族牧民董勇告诉记者。
皂矾沟草场的变化,是甘肃省草原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在全国率先启动退牧还草工程的省份,连续12年如一日,将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工程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些牧区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草令:退牧还草,科学的“及时雨”
甘肃有天然草原2.6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甘南玛曲草原,黄河在此流经433公里,补给了总流量的58%,由一位瘦弱少年长成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河西祁连山草原,南保祁连山生态,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绿色水库”,北面荒漠化草原,阻挡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沙漠入侵绿洲的步伐;陇东陇中草地连片成带,成为黄土高原保水固土的“勇士”。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到上世纪末,全省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鼠多了,沙来了。玛曲县欧拉乡黄河水两岸,形成了220公里长的沙化带;河西走廊稀疏的荒漠草原上,大型工程修建,给草原留下一道道“硬伤”,风起尘扬;开发金矿,甘南草原被“开膛破肚”,裸露出沙砾、黄土。现实在发出追问: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草原?种群不断扩大的牛羊们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退牧还草工程,是新世纪以来国家面向西部地区启动的重大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是科学保护草原的“及时雨”。甘肃省抢抓机遇,2003年1月上报的8个项目县退牧还草工程试点获得国家批准。
草原上“久旱逢甘霖”。“那时草原上露出一块块秃斑,要是再放牧下去,就像老年人的头发掉光了。”阿克塞县阿勒腾乡阿合塔木村牧民阿里哈别克,指着苏干湖边一片蓬勃茂密的草场,感慨地告诉记者:“多亏国家这项政策,保护得及时!”
首批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休牧区草原实现了休养生息,此后工程扩大到23个县市区。2003年至2014年,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总投资32.0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66亿元。全省草原围栏1.14亿亩,其中禁牧3925万亩,休牧6875万亩,划区轮牧465万亩;补播改良3065万亩,人工种草91万亩。这项工程对甘肃省草原保护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重大作用,草原生态由原来“重大破坏”转变为“整体恶化、局部重大改变”。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明显恢复。
肃北县盐池湾乡党委书记卫红,她亲眼目睹了盐池湾草原的变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12年来,草原上一些曾经断流的小溪又有了涓涓细流,为下游敦煌市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活力。野生动物也多了,又带来了新问题,经常有牧民来投诉,野牛把家牛引跑了,变成一群野牛来到牧民草场上,还有野驴、黄羊、岩羊等食草动物,见了人也不怕,赶走又来了,与家畜争草吃,让人一筹莫展。”
草变:实施工程,陇原重披新绿
民间常说:“山上一簇草,山下一眼泉。”在青草茂盛的地方清流潺潺,而在无草覆盖的地方,一旦有雨,便是泥沙俱下。可见草的生态重要性。
环县干旱少雨,北接毛乌素沙漠。记者在山城乡看到,原来光秃秃的荒沟旱山,如今变得毛茸茸的,一种名叫沙打旺的牧草葱郁茂密,高及人肩。“沙打旺,顾名思义,风沙吹打,长得越旺盛。在这旱塬上,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作饲草。”山城乡乡长吴宝介绍,以前是飞机播种,如今改为人工播种,天阴时组织群众向山坡上撒草籽,再将羊群赶进去踩一踩,起耙耱作用,下点雨,沙打旺就生根发芽了。种草改善了小气候,当地年均降水220毫米,近几年雨水增多,2013年达330毫米,2014年达350毫米。当地群众反映,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山沟里草长得太密,人都走不进去了。
据监测,黄土高原草原区退化草原治理区的环县,工程区内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1%,比非工程区提高4个百分点。同时,青藏高原草原区退化草原治理区的夏河、碌曲、玛曲、天祝、肃南、卓尼6县,工程区内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4%,比非工程区提高5个百分点;北方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原治理区山丹、永昌、民勤3县,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24%,比非工程区提高2个百分点;草的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均比非工程区大幅度提高。
地处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民勤县,砾质荒漠草原类、沙质荒漠草原类、盐生草甸草原类三大类草原总面积约15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4%。近年来通过实施石羊河上游治理工程,荒漠化草原得到围栏禁牧、自然封育和修复。记者冬日在民勤县青土湖看到,金黄芦苇随风摇荡,水鸟翱翔,周边麦草方格一望无际,梭梭、白刺、骆驼刺等沙生植被紧贴沙丘。据悉,这里的植被覆盖度已从7年前的不到20%提升到目前的40%以上,是抗风固沙的卫士。
草壮:畜牧转型,农牧民乐起来
全省各地以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开展人工种草,实施划区轮牧,进行舍饲半舍饲圈养,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
在夏河县桑科乡牧民羊吉才让家,圈舍里养殖着体格高大健壮、羊角高高卷起的盘羊。这是他从青海引进的野盘羊,经驯化繁育出的二代盘羊,舍饲圈养与放牧结合,存栏200只,已出栏46只,经济效益可观。1只盘羊卖2万元,而藏羊1只卖1000多元,是藏羊价格的20倍。他说:“1只盘羊与1只藏羊吃的草量一样。国家退牧还草工程让我们减少养畜,我减少了养羊数量,却提高了收益。”这是夏河县引进良种进行草原畜牧业转型的有益探索,既减少了草原载畜量,又增加了牧民收入。
在陇中干旱的会宁县,昔日的濯濯童山,如今草木葱郁。该县规模化发展草业,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170万亩,成为该县经济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甘沟镇田坪村农民孙立杰拉运了满满一车苜蓿草去交售,他说:“1亩苜蓿产5000公斤鲜草,1公斤卖0.8元至1元,亩收入四五百元,我种了50亩苜蓿,年收入四五万元。”
甘肃省正是出于对草原这个重要战略资源的重视,通过实施退牧还草、草原围栏、退化草地治理、草场封育和饲草料建设等措施,不仅使牧民没有发生饲草困难,而且由于围栏区饲草长势良好,农区人工种草规模扩大,使牧民有了充裕的饲草储备,农牧互补,形成了“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发展模式。
目前,甘肃省编制了《甘肃省2015-2020年退牧还草规划》,将加大后续产业扶持,以实现退牧还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爱护草原、建设草原,大美草原将焕发出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