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蔬菜、易县柿子、沧州小枣……今年以来,我省多地出现蔬菜、水果滞销,农产品出现“卖难”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波及面也越来越广。“卖难”的频繁出现,考验着一家一户的农民,也考验着各种合作组织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破解农产品“卖难”,创新思路、探索新路,显得越来越迫切。
生产销售分工协作,年收入3万变10万
67岁的曹张保是行唐县九口子乡西彩庄村民,11月20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晾晒的大枣分级。
大枣是我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之一,可近两年在新疆大枣的冲击下,阜平、赞皇、行唐等大枣产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难”现象。
“听说近两年枣不好卖,您家的枣卖了吗?”
“卖了。我家是行唐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社员,大枣不愁卖。”曹老汉一边把不同的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一边说,“以前自产自销,每年秋天收了枣要走乡串村地赶集去卖,一年下来也就收入3万来块钱。前年,我家加入了合作社,按照社里的技术要求管理枣树,收枣后按等级交到社里,每斤比市场价要高出两三毛钱,去年大枣丰收,我家的20多棵枣树收入了10万多元,是自己单干时的3倍多,还是合作经营好啊!”
曹张保说的合作经营,是指行唐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推行的生产分户管理和产品统一销售。合作社理事长康兵卯介绍,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2008年一成立,就抓住产品销售这个核心,实行入社农民与合作社分工协作,社员按照合作社的技术指导进行生产,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
“合作社拥有生产甲壳素红枣的国家专利技术,对内,有技术服务人员负责对社员进行技术服务;对外,有销售人员开拓市场。枣农只管按照技术要领进行生产即可,不用考虑销售。”康兵卯说,目前合作社拥有452户枣农,年销售大枣40多万斤,经过初加工的甲壳素红枣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等26个省市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即使有新疆枣冲击,我们合作社生产的甲壳素红枣销售也不受影响,今年的枣还没下树,已接了不少订单。”
农民侧重生产,合作社主抓销售,这样分工协作,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建起桥梁,为农产品销售拓宽了渠道。遗憾的是,像行唐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这样,与农民合作经营的组织方式在我省还为数不多。
河北省蔬菜局局长张保起介绍,虽说目前我省有1540家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但是参与蔬菜销售的合作社仅有300多家。大多数合作社只是负责对入社农户进行物资和技术服务,对发挥合作经营统一销售这一优势则缺乏认识,急需由产前产中物资技术服务向产品统一销售服务拓展。
农户与合作社联姻,实现定向定量生产
吕春林在沽源县种了30多亩的西蓝花,春天播种时通过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县三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今年夏季,当众多坝上蔬菜出现滞销时,他的蔬菜却高出市场价一倍全部被收购。
今年在沽源,2000多加入合作社农户的1万多亩蔬菜,通过合作经营,由三源食品有限公司统一收购。
“我们公司保鲜蔬菜出口加工,每年春天都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菜农签订合同,农民只需按照我们的需要和标准生产就万事大吉了。”三源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韩宝林说。
可是,大多数农民并不能像沽源这2000多农户这么幸运,当年的地怎么种,全凭感觉,一般是根据上年度的价格行情来推测,极易导致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段玲玲认为,信息不对称,农民用过时的市场行情决定未来的生产,很难踩准市场的“节拍”。
分析近年来我省农产品的滞销情况发现,滞销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和水果。张保起介绍,目前全省注册的15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控制菜田仅有280万亩,约占全省菜田的22%。企业性蔬菜法人组织282家,控制生产基地24万亩,带动农户生产约6万亩。同样,全省近千个果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控制的种植面积,也仅占全省果树面积的20%左右,全省近八成果菜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种植处在无序状态。
为加快参与合作经营的新型流通主体培育,做大合作经营的规模效益,我省正在加大扶持力度,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相补充的多元化经营体系,以便让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姻,联合起来闯市场。
弥补流通体系缺陷,让鲜活农产品保值
“表面上看,农产品‘卖难’好像问题出在农户身上,是农民的盲目种植导致供过于求。深层次的原因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暴露的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缺陷。”段玲玲认为,较之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近年来,我省的果菜规模化生产发展比较快,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已经拉了果菜生产的后腿。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我省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更低,我们生产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必要的分级、分类、冷藏、包装和加工,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保鲜时间很短,很容易集中上市,造成积压。如果再不能配之以好的冷藏、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以及配套加工体系,在流通环节的伤损将很严重。
专家指出,通过加强合作经营,不仅可以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还有利于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和深加工能力,弥补农产品流通体系缺陷,是缓解“卖难”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注重引导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经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拉长采收和销售时间,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尽量减少或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进而稳定鲜活农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