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从“好米”到“名米”——探寻吉林大米的品牌创建之路

日期:2014-11-06 12:40 作者:赵赫男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核心阅读

  吉林省不仅处在世界黄金玉米带上,同时又与国内大米最负盛名的辽宁盘锦、黑龙江五常以及日本最著名的水稻主产区北海道处于同一纬度,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域条件,孕育出了优质的大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吉林大米始终没有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与它的品质相匹配的价格和地位。

  今年年初,吉林省通过完善生产经营体系、整合大米品牌、加强宣传推介等措施,使吉林大米在国内的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档次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吉林大米,走出了一条突围崛起之路。

  10月29日,北京。来自“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的一场推介会吸引了北京市粮食流通领域的多家企业。当日,购销双方即签订了大米销售意向性协议,并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吉林大米正昂首挺进京城市场,而这,也仅仅是吉林大米向全国市场进军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国内很多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货架上,有了吉林大米的身影;大城市的繁华街头,出现了吉林大米的直销店;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上,飘起了吉林大米特有的香气。

  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脱颖而出,春华秋实之间,吉林大米画出了一条品牌跨越式发展的精彩路线。

  “好米”缘何“叫不响”

  北纬41°至46°,秋季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减少了病虫害发生;松花江、嫩江蜿蜒流过,水质清澈纯净;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如此优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丰富而具有特色的物产资源,其中吉林大米更是以其集自然纯净、营养丰富、晶莹剔透、清香适口于一身而被世人誉为稻米中之珍品。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吉林省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农业科研部门选育推广一大批优质品种,并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许多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发展绿色和有机水稻,采取生态种植方式,生产出的大米品质更加优良。

  在品牌方面,九台、榆树、舒兰等8个区域的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大荒地”、“御泉”、“关东禾丰”、“圣水禾”……一个个优质大米品牌在高端市场上亮相。永吉、舒兰、九台、前郭等稻谷传统优质产区,也涌现了一批精品米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了较为稳定的销售范围。

  然而,品牌资源零散、各自为战的状况,使得吉林大米对于农民、企业和地方所产生的效益远没有稻米那么鲜香。

  据统计,目前全省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大米加工企业有1227户,大米品牌多达900多个,这种分散营销模式,不但拉低了吉林大米的市场价格,而且由于没有统一营销策略,导致市场对吉林大米的认知度较低。此外,仓储物流成本偏高、大米的标识种类、质量、精包装度、深加工水平等方面都有欠缺之处,这些,一度导致吉林大米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长期埋没在普通的大米市场里,“好米”的名气也难以“叫得响”。

  “好米”也需好包装

  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1200万亩,年产量600万吨左右,除去全省2700万人口消费的216万吨和省内加工消耗以外,仍有40%多的稻米需要以商品形式向省外输出。

  省粮食局副局长张卿槐对记者说:“要打响吉林大米的名气,就要靠品牌化发展,去除缺陷,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这是一家以水稻种植、稻米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刘延峰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米的质量,公司采取“五统一”的生产组织方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用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质量检验,从源头上确保稻谷的质量。

  从成立时产值不到100万元、加工量2000多吨的乡镇小作坊,经过14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拥有种植基地4450公顷、签约农户5120多户、年加工能力20万吨、年产值达到5.2亿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企业,刘延峰说:“大米加工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现在,东福米业的水稻生产基地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大荒地”牌大米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今年年初,吉林省建立了大米品牌建设重点联系企业制度,通过总结和推广松粮集团、东福米业、梅河米业等龙头企业开展大米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指导各地引入市场“倒逼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开展水稻订单生产。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省重点大米加工企业自有基地面积9.55万公顷,同比增加15%。“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采访稻米企业和合作社时,有关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打造品牌的重要意义。

  10月末,在榆树市保寿乡牛家村,榆仓鸿企业的80多公顷有机稻田基地早已经收割完毕,此时,村里的稻米加工厂里一片繁忙,收获下来的稻谷在这里加工包装之后就将发给南方客商。村民李海正在监控着一台稻米加工设备。他是村里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元老社员之一,合作社刚成立他就入社了。说起入社他眉开眼笑:“好处太多了。”他说,去年收成虽然不大好,公顷产量只有4000公斤,他家也分到了4万多元,收入比过去也是多了不少。今年公顷产量达到了5000公斤,纯收入比去年又多了1万元。在他看来,是企业对大米进行了品牌化营销促成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李海十分认真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订单农业,对加工销售企业来说,意味着有稳定的原料来源,能保证原料质量,就能保证品牌的品质;对合作社和农民来说,签订订单,就降低了市场风险,按照统一规程生产的稻谷品质提高了,名气大了,相应的水稻收购价也上来了,农民收入就增加了。”

  “好米”整合创名气

  走访的几家吉林大米米业公司,在他们的产品包装上,记者都看到了地理标识的防伪标贴。

  对于地理标识的标签,省粮食局科技产业处处长张长城介绍,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调整了大米品牌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对吉林大米重新进行了市场定位,结合吉林省东部火山岩、西部弱碱土、中部黑土地特有地理环境,在现有14个大米地理标志品牌中,重点打造3至5个基础较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域品牌。

  目前,永吉、延边等地通过建立和完善大米地方质量标准和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对区域内大米品牌进行整合。其中,永吉县粮食行业协会已经整合了全县十多个大米生产企业,统一使用“万昌大米”地理标识;延边州已有27户大米企业向延边州粮食行业协会提出共同使用“延边大米”申请,有7家企业通过审核;梅河口市、舒兰市等市县大米品牌整合工作也开始启动。

  今年,吉林省加大对吉林大米产业的扶持力度,一边指导企业进行整合,一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创意营销,让吉林大米的名号响彻全国。

  ——引入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今年9月22日,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正式开馆,吉林省8户大米企业进驻吉林大米馆,标志着吉林大米电商销售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发展大米品牌直销店。松粮集团、吉林东福米业、吉林梅河大米公司等企业相继在浙江、广东、内蒙、云南等地增设直销店。目前,吉林省大米企业在省外开设的直销店已近1000家。

  ——加大宣传力度。吉林东福米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好吃大米在吉林”的电视广告,实现了吉林大米央视广告“零”的突破。据统计,今年全省就有20个市县、24家大米加工企业,围绕当地大米品牌宣传开展了94项活动,投入资金1936万元。

  ——帮助企业搭建宣传合作平台。今年,吉林省已在上海、北京、厦门、广州、杭州等地组织了10场吉林大米推介会,积极推介吉林大米“白金名片”。

  下一步,吉林省还将通过建立大米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可靠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提升企业产品的信誉度,进而全面提高吉林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8岁的丁大钟是长春人,10年前他定居北京,从事广告营销工作。前些天,在北京首都机场,当他在机场巨大的LED显示屏前看到“吉林大米——好吃、营养、更安全”的广告时,难掩激动。他给记者打来电话,在电话那端说:“家乡的好大米,终于展示出来了。”

  那一刻丁大钟的心情,源于一个吉林人对于吉林大米深深的期望。随着吉林大米品牌的营销力度、市场接受度和信任度增加,吉林大米的未来令人更加充满期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