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贫困之重、扶贫之艰,如何在扶贫攻坚上实现突破?
今年以来,通渭县实行贫困人口精细管理、扶贫资源精确配置、贫困农户精准帮扶,以精准为核心思想的扶贫模式正在全县17个乡镇155个重点村社全面展开。
要扶谁怎么扶,找准扶贫对象
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说:“精准扶贫就是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营养菜式’来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搭配,到户到人扶贫攻坚,摸穷底,拔穷根,兴产业,真正将扶贫扶到了根上。”
在平襄镇孟河村,记者见到了驻村扶贫工作组成员刘建斌。作为镇上的干部,刘建斌已经在孟河村为精准扶贫前期工作忙乎了好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刘建斌和其他几位驻村干部一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将贫困户的评选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为他们建档立卡,实现统一管理。“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扶贫对象,他具备怎样的发展条件,有哪些发展需求。这项工作事关公平正义,事关精准扶贫基础是否牢固。”通渭县扶贫办副主任崔振国说,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再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最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马营镇油坊村的村部和全县大部分村一样,脱贫时间、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减贫目标、时间进度、主导产业全部上墙,村民随时可以在这里了解相关情况。这么做的意义在于,让村民们对远景目标和当前扶贫措施心中有数。
在离油坊村不远的华川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提升改造,最重要的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先后组建了马铃薯良种繁育、肉牛养殖、育苗等产业协会,家家都有产业可做,户户都有增收渠道,实现了“富民产业全覆盖、农民收入大增加”。
目前,按照精准扶贫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油坊村8公里的村社道路硬化、290户安全饮水、2社农网改造、30户易地搬迁和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在建设施工中。与此同时,省政府办公厅的20名联户干部和8名县乡干部分别结对帮扶油坊村的71户贫困户,帮助乡亲们增收成为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的核心。今年,全村将发展马铃薯良种扩繁1500亩、优质牧草1000亩,扶持贫困户引牛120头、羊400只,发放双联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10万元。
扶什么扶多久,明确扶贫对策
“过去有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够强。”马营镇党委书记徐斌科告诉记者,镇上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精准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实行精准攻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通过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提高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纳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扶助。
油坊村的“磨坊张”正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磨坊张”名叫张吉汉,今年他开起了一家磨坊。张吉汉全家3口人种植9亩地,去年土地收入只有4000多元。因为土地少,张吉汉常年在外打工,结果落下了腰疼的病,再加上一个孩子在兰州上学,家里生活很窘迫。
贫困户张吉汉应当享受双联贷款和各类扶贫贷款,可是贷出了款,他能干什么呢?土地少,种植上基本就不能考虑,搞养殖也不行,种不了那么多的饲草料,打工更是不靠谱。经过近一个月的琢磨,加上驻村干部和双联干部的出谋划策,张吉汉终于下了开磨坊的决心。
现在,张吉汉的磨坊基本上每天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张吉汉告诉记者,自己三年就可以还清贷款。如今,张吉汉也乐意村民们称呼他“磨坊张”,他说,等以后积攒了资金,就再也不用每天等客户上门,而是要提前收购粮食进行加工,这样,他就会有时间做一些其他挣钱的事情。
在油坊村,不光是张吉汉,现在只要是核定的贫困户,家里土地面积大的已经加入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发展种植产业,有劳力但出不了门的加入养殖协会搞起了养殖,年轻力壮喜欢闯的经过技能培训加入了打工队伍,这三个产业也正是村上确立的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油坊村这种制定精准扶贫措施的方法,也正是定西市和通渭县提出的“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要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这项要求的内容就是在现有双联行动中已经结对的基础上,剩余贫困户由镇村干部全部兜底结对帮扶,开展扶贫专项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户意愿,为每个贫困户制订具体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明确具体的帮扶项目、目标和完成期限。
真扶贫扶真贫,加强项目管理
精准扶贫要取得好成效,最终要靠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如何落实?进一步加强管理是关键,扶贫资金要用好,扶贫项目要管好,也就是说要“把钉子钉准”。
通渭县提出“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整合资源集中攻坚原则,扶贫工作紧盯整村整乡脱贫标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合理推进贫困乡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将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这在全县扶贫史上是少见的大手笔”,县扶贫办副主任崔振国告诉记者。
除了“把钉子钉准”,通渭县还制定了一套措施来确保如何“把钉子钉牢”。因为,扶贫要有“精准度”,保障扶贫措施落实的办法也要有“精确度”。“贫困群众不稳定脱贫,帮扶工作就不能撒手,对各项扶贫工作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对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帮村帮户情况进行专项考评,把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部门干部考评、奖惩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崔振国说,这套措施真正发挥了“指挥棒”作用,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汇集各方资源,着力探索和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格局的基础上,通渭县的精准扶贫目标十分清晰:到2016年,全县减少贫困户9784户、贫困人口44809人,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