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属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受自然条件严酷、历史欠账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贫困问题仍然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居住在南部山区海拔2500米以上的贫困群众有6.37万人,贫困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南部山区输血式扶贫之路愈走愈窄,一些地方越扶越穷,一些地方国家投入多而收效甚微、就地脱贫难的实际,古浪县围绕移民做文章,让贫困群众“下山入川”,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2011年以来,古浪县更是抢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把扶贫攻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为主战场,切实瞄准贫困人口,统筹推进“下山入川”、产业培育、基础配套、智力扶贫、金融支持等扶贫攻坚措施,使全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移出来的幸福生活
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和旷野中的戈壁绿洲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壮美画卷。
沿着起点位于古浪县境内新修建的金色大道一路前行,记者看到昔日的戈壁荒滩上矗立着一个个新建的移民点,有的移民已经搬迁入住,有的工人正在忙碌建设着。与移民点配套建设的还有设施蔬菜大棚和养殖暖棚等移民生产的基础设施。
从山里人到川里人,“下山入川”移民工程让古浪县十八里堡乡黄泥岗村村民王红儒走出了几代人梦想走出的大山,开始了全新的移民生活。
走进王红儒位于古浪县西靖乡阳光新村的新家中,新修的房子里装饰一新,干净整洁,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与其他居民家不一样的是,王红儒还在家里安装了家用小锅炉,自己烧暖气。“用小锅炉烧暖气,不但节能还干净,屋子里又暖和。”王红儒说。
王红儒是去年底从山上搬迁到新居的,新家的房子是83个平米,带一个小院子,自己交了8.4万元,不足的建设费用都是政府整合项目资金补助。
“从山上搬到移民点上,交通便利、水电齐全,上学就医方便,土坯房成了砖瓦房,生活和城里没啥差别。现在,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致富的路子也是越来越宽了!”王红儒以前住在山上吃的是泉水,路不好走,种的山地十年九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移民搬迁让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曾经落后的交通、破旧的房屋、靠天吃饭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王红儒只是古浪县搬迁南部山区移民中的一员。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干旱缺水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属全县扶贫开发条件最差、工作难度最大、投入成本最高、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地区,也是全县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这使得走出大山成为古浪南部山区群众脱贫的唯一途径。
面对就地脱贫成本大、脱贫难的实际,武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下山入川、治穷致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南部山区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在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古浪县迅速谋划,争取了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使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成为南部山区扶贫攻坚的首要举措。
古浪县扶贫办负责人说,古浪县规划利用景电二期工程古浪灌区节约水量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以金色大道为中心线,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省道308线、金色大道和民调渠沿线、通乡油路之间规划建设10个移民中心村,搬迁南部山区4万多贫困群众下山入川。“下山入川”工程实施以来,古浪县先后建成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黄花滩村、高峰村、马路滩村、金滩村等7个移民村,搬迁2万多人。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古浪县实施的感恩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3亿元,群众自筹0.9亿元,新建住宅918套,搬迁贫困群众918户4416人;2013年实施的阳光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44亿元,群众自筹1亿元,沿金色大道南北两侧建设A、B、C三个小区,新建住宅1035套,搬迁贫困群众1035户5000多人。今年整合项目资金1.5亿元,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新建圆梦新村社区,整村整组搬迁移民5000人。
古浪县西靖乡党委副书记郭天政说,在移民安置上实现了房屋统一设计、产业统一开发、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和“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
突破交通、就医、上学、看病等瓶颈制约是推进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下山入川”工程实施以来,古浪县坚持在移民住宅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电、路、渠、林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学校、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敬老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卫生厕所、乡村体育惠民工程及健身场地和农家书屋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6300多万元,配套了水电路。投入资金380多万元,在移民区栽植各类苗木200多万株。建设集新农村住宅、特色产业培育、生态建设保护、公共设施配套为一体的高标准移民搬迁综合示范点。
按照规划,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项目规划概算总投资17.87亿元。为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古浪县在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的同时,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凡是和扶贫开发有关联、靠得上的项目,都集中向“下山入川”倾斜,放大资金效应。“下山入川”工程实施以来,争取3.75亿元用于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县上累计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河西走廊高效节水项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易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开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等项目资金近5亿元,用于移民住宅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新移民的致富产业
移民不仅要搬出来还要能致富。
记者在古浪县西靖乡阳光新村见到徐颖平时,他正在自己家里新修建的羊棚里忙碌着。“建羊棚花费了4万元,政府补贴了2.8万元,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养羊了。”徐颖平是去年从古浪县黑松驿镇萱麻河村搬迁来的,以前自己在家里养过牛,搬迁到新居后,建了四座60平米的羊棚,准备大规模养羊,四座羊棚可以养200只羊。为支持移民发展,西靖乡阳光新村社区按照“222”(户均2座养殖暖棚、2亩特色林果、2亩饲草地)模式建成养殖暖棚116栋、589亩,今年由群众选择建设暖棚羊舍和獭兔棚。
感恩新村社区是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的第一个移民新村。住在感恩新村社区的村民蔡常兴种起了大棚蔬菜。蔡常兴说,在古浪县华伟蔬菜保鲜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年两座日光温室收入3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感恩新村建成全钢架日光温室200座,安排西瓜、番茄等种植茬口;建成养殖暖棚740座,其中建成牛羊养殖棚716座1207亩,完成投畜1.3万多头,建成獭兔养殖棚24座,獭兔存栏1.5万多只。设施农牧业棚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为今后移民区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下山入川”工程实施以来,古浪县建成的6个移民新村设施农牧业达到8300多亩,羊饲养量11.8万只,户均30只左右。主体生产模式已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古浪县积极支持搬迁群众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在项目区培育发展高效节水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落实产业奖补政策、金融信贷支持、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科技服务等措施,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新建设施农牧业11.13万亩,发展特色林果业17.18万亩,群众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4.1%提高到了34.6%。
为使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目标,古浪县把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良种引进、贷款贴息等国家和省市产业扶贫资金集中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对移民区日光温室每亩奖补3万元,养殖暖棚奖补6000至8000元。
古浪县扶贫办负责人说,搬迁群众根据经济条件和自身产业基础,分别发展日光温室、现代设施农牧业。同时,为加快移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建设古浪县长庆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移民区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下山入川后,古浪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宽了、途径多了、产业大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高了,但由于贫困群众自身积累有限,资金成为扩大产业规模的最大瓶颈。为此,近年来,古浪县紧紧依托妇女小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双业”贷款“三大贷款”平台,坚持银政联合、协同作战,联合办理、一条龙服务等措施,加快贷款速度,扩大贷款覆盖面。
古浪县在建立4家便民金融服务站,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成立了7家便民服务点和19个村级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投入2100多万元,成立了小额担保公司,真正把银行设在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同时,实行“三集中”贷款模式,组织16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上门服务,对群众贷款需求集中调查;从财政、扶贫办、农牧等部门抽调业务人员,“一站式”办公,为群众集中审批贷款;在金融机构各营业网点设立惠农贷款专柜,为群众集中发放贷款。累计为14600多户贫困户发放妇小贷、双联贷、双业贷等各项惠民贷款30多亿元,其中为下山入川的贫困群众放贷1亿多元,户均3万元以上。在“三大贷款”的撬动下,下山入川群众脱贫致富产业迅速壮大,特别是以肉羊育肥为主的设施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贫困群众来自设施养殖业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50%以上。
高深山区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由传统农民转为现代农民,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有效提高移民素质和技能,古浪县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启动实施了“千人万亩、千人万棚”农业技术培训工程,以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为培训重点,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招回来训”的方式,集中对移民区群众和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獭兔养殖、皇冠梨栽培、舍饲养羊等技术培训,使移民群众尽快掌握种植、养殖方面的关键性技术。三年来,古浪县累计培训“下山入川”移民近3.5万人次,使每户移民都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掌握一项以上致富技能。
攻坚克难强力突破
古浪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和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证明,就地扶贫不仅投入高、难度大,而且收效甚微。
为此,古浪举全县之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按照“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要求,加快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建设进程,力争建成10个移民新村,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施跨区域、整建制移民搬迁,推进南部高深山区贫困区群众下山入川。
为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古浪县围绕“户均2座棚、人均1亩林、收入翻一番,户均百只羊、提前奔小康”的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的发展方向,以舍饲养羊(牛)、獭兔、特色林果、中药材、旱作马铃薯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今年,古浪县计划完成设施农牧业5万亩,实现户均两座棚的目标;新建特色经济林8.3万亩;扶持壮大龙头企业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以上。到2016年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
在夯实贫困乡村发展基础上,古浪县积极争取国开行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支持,到2016年完成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优先解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用电问题,争取为50亩以上设施农牧业建设示范点配套电力设施。2014年新改建渠道100公里、农村道路160公里、农村电网146公里,改造危房8000户,解决4.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5个。
为发挥金融助推扶贫攻坚作用,古浪县开展扶贫开发产业发展融资改革试点工作,融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级财政直接补贴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类贴息资金以及其它可用于农业产业贷款贴息的项目资金,专项用于群众发展主体生产模式贷款贴息或贷款担保。2014年将融合资金1亿元,支持群众发展主体生产模式贷款贴息。
在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贫困群众发展后劲上,古浪县继续推进“雨露计划”,强化以“两后生”为主的农村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定期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完成农民培训10万人次以上。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古浪县开展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识别贫困村124个,贫困户3.34万户14.23万人。制定了《扶贫手册》,对贫困户列清致贫原因、致富措施、脱贫时限;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梳理制约发展因素、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规划、完善项目计划,精准争取项目,分步推进实施。通过落实社会帮扶责任制,古浪县推动双联与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加大双联项目争取力度,认真对接“1236”扶贫攻坚行动政策措施,每个村至少谋划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2个,乡镇谋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以13个省直联村单位为纽带,加大联村项目衔接争取力度,力争每年争取实施联村项目100项以上。
按照“工业新型化”的要求,古浪县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培植骨干财源,逐步形成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兴产业格局,从根本上实现县域经济增收脱贫。围绕打造销售收入百亿元园区、销售收入百亿元企业,加快建设土门工业园、双塔工业园、马路滩新兴产业园和扶贫开发创业园等“四大园区”,支持鑫淼公司、祁连山水泥、天域公司、达华节水、东达蒙古王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延伸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力争到2016年,入驻工业园区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税收达到5.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安排当地富余劳动力2万人以上,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训练,将80%以上转为产业工人。
扶贫攻坚创新路,易地脱贫奔小康。为实现脱贫,古浪全力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配套、主体生产模式覆盖、下山入川致富、公共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业扶贫”六大工程,力争到2016年完成生态移民5万人,到2017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