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陇东黄土高原上人工种草绿了旱塬。赵忠
秋日的陇原,草木茂盛。原本是山野荒郊不起眼的小草,如今不再是默默无闻,而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各地大型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奶牛企业等纷纷“抢滩”甘肃草市场,争抢甘肃优质草产品。
不要小看小草,它连着生态环境、连着乳肉食品质量、连着国人的幸福。谁有了优质饲草料,谁将在肉产品、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上才有“话语权”。我省陇中、陇东蓬勃发展的草产业,正成为一项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中东部黄土高原区兴起,发展势头强劲,引领我省建设草业大省、畜牧业强省,推动我省由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变革、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全国养殖企业急需优质饲草供应
山大沟深的会宁县汉岔乡,种草大户王希国建成的鑫丰牧草合作社正在热火朝天地加工苜蓿草。他从合作社社员及周围农户收割、收购苜蓿,加工成草粉、草捆后,不仅销往靖远、武威等省内养殖企业,还远销四川、上海、江苏等养殖和饲料企业。
像王希国这样的乡镇及村社牧草专业收割队及牧草收购网点在会宁县有45个。无独有偶,会宁县草产业加工龙头企业——甘肃会丰草业有限公司,上半年生产的500吨草颗粒、草粉、草捆,被国内养殖点抢购。“四川一家鹿场很青睐我们的苜蓿草,称赞会宁的有机苜蓿有利于鹿茸生长;河北永王集团要求我们每月固定发送一火车皮苜蓿颗粒,说用此饲料,猪的产仔数可以提高到16个。”企业人员介绍。
同时,记者在通渭、环县、安定、岷县等中东部及民乐、永昌、玉门等河西地区采访时也发现,全国各地养殖企业都看中了甘肃的牧草,纷纷前来紫花苜蓿多年居全国第一的甘肃购草,草产品成了受追捧的“香饽饽”。
我国草业科学鼻祖、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食物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国民对口粮原料需求约为2亿吨,而对家畜饲料的原料需求约为5亿吨。目前饲料缺口将越来越大,饲料需求是口粮需求的2.5倍,这个缺口大量需要包括饲用作物在内的牧草来填补,而不是粮食。”
近十多年来,在国民食物安全中发生的一系列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无不和蛋白饲草料相关,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千丝万缕归结到一处,都是饲草料的问题,全国畜牧养殖企业都缺少优质牧草,以粗蛋白含量来论草产品价格成了当下用户追求的热点。
我省河西地区苜蓿草梱粗蛋白含量达到了22%,价格每吨达2700元。中部地区的苜蓿草孕蕾期粗蛋白也能在18%以上,会宁县为了减少延迟收割带来的品质下降和收获加工过程中叶片损失,今年草原站、乡镇和草产业协会联合组织培训,督促农户在苜蓿最佳时间收割,并由协会对收购加工按品质分了5个档次,以确保粗蛋白含量。“我们这里是干旱山区,种植的苜蓿不浇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自然生长,是优质有机苜蓿,牛羊喜食。”会宁县畜牧局局长黄俊天说。
甘肃有望成为全国草产品储备基地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仅仅是沿海地区,草原大省的青海、内蒙、新疆等省区都来我省购草。原因何在?
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认为,这是全国性饲草缺乏问题。当前,我国连皮带毛种草面积约1亿多亩,其中的苜蓿面积不过4000多万亩。未来很长时期,18亿亩的耕地规模,应该有4至6亿亩的种草面积才能维系草地农业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的种草面积,尤其苜蓿等优质豆科牧草面积比例太低,加之牧区生态建设面临大量区域禁牧,根本不能维持饲草料的基本平衡。“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其中应划定至少1/3的草地红线,才能保证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质量。”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榕说:“否则,牛羊没有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质牧草去吃,使得‘秸秆+精料’成为我国当前牛羊的基本饲料结构,严重影响肉品质,造成高档牛肉基本靠进口。同时,大量吃精料牛羊长‘肥肉’,给不法商贩和养殖企业饲喂时非法添加‘瘦肉精’留下空子。”
我省陇中、陇东地区中低产田因自然地理条件所限,选择种草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途径,也符合市场需求。定西、白银、庆阳等中东部是传统的苜蓿留床面积最大的区域。同时,中东部蓬勃兴起的牧草加工企业,拓展了我省的草产业内涵和外延。国家“草原防灾减灾规划”中饲草储备基地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我省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打造全国饲草储备基地奠定了基础。
去年,我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212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807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93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我省中东部将依托丰富的草业资源,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也将肩负起全国草业发展的重任。
我省探索草地农业良性发展新路
发展草地农业,是任继周院士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庆阳、平凉等陇东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发展草地农业的试验探索,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前农民认为土地就应该主产粮食,现在他们在农田中像种庄稼一样种草。因为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草还可以喂养家畜。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庆阳市畜牧局局长毕万智认为。
事实证明,通过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所带来的诸如土壤结构破坏、酸度增大、环境和食品污染等问题,使得“石油农业”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危险关头。目前提倡的现代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是种植业和草畜业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草地农业。草地农业开辟后备农田,种植豆科牧草一般可使后作增产50%至100%,每亩苜蓿年固氮量可达6至20公斤,红豆草可达到10至30公斤,使土壤结构和生态得到很大改善。
因此,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草地农业成为首要战略选择。
今年4月,我省制定出台《甘肃省草地农业发展试点方案》,提出草地农业发展试点工作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粮草兼顾、牧草和秸秆利用并重、草畜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人工种草,加快秸秆转化利用,推动传统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促使农业结构更加优化、种地养地矛盾有效缓解、农业系统环境效应明显改善,推动全省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我省选择陇东环县、南部临夏县、中部会宁县、河西古浪县,开展草地农业试点,计划到2015年底,4个试点县种草面积达到323万亩。
陇中、陇东地区率先探索草地农业发展之路,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找到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