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干净漂亮了,村口的水渠都是新建的。扶贫工作组特别关心贫困户,常上门了解我的需要,帮我解决问题。现在还资助我养猪、种玉米和马铃薯,增加收入。”9月4日,在开平市大沙镇大沙村,贫困户熊雨田向记者描述了村里的变化。
大沙村是江门市宣传文化系统对口帮扶村之一。经过扶贫工作组一年来的努力,这个贫困村面貌已焕然一新:你能看见崭新的农家书屋,丰富的藏书吸引了诸多村民前来“充电”;村前屋后新增的健身设施,加装了灯光的篮球场,成为村民傍晚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村里完善了路灯、垃圾收集屋等设施,看上去越来越整洁了……
大沙村仅仅是江门市80条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据了解,去年江门市明确了80条贫困村共1056户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工作的任务,采取部门单位挂钩帮扶的办法,派出由219名驻村干部组成的80个工作组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其中,江门市创造性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密切联系起来,首次从江门市直部门选派22名年轻后备干部到台山、开平、恩平三市的22条扶贫驻点村挂职。
从去年6月至今,短短1年多时间,在各级的高度重视下,江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硕果累累。截至今年6月底,80条贫困村累计筹集资金2.17亿元,平均每村271万元;已完成项目1506个,其中扶持贫困户项目530个,帮扶项目976个。
1
解决贫困村
“老大难”问题
“以前水管设计不合理,水压不够,村里没水用,自己一直没能力改造……扶贫组来了之后,他们想方设法,帮我们改水,现在村里终于不用再限水了,村民们都很感激!”开平市湾田村村民吴金生的一席话,说出了该村600多位村民的心声。
去年6月,江门市经贸系统组建扶贫工作组,对口开平市大沙镇西湾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而湾田村正是该村一条人口较多的自然村。“经入户调查和群众反映,我们了解到,湾田村‘吃水难’问题困扰村民多年,是村民很关心的一件大事。”驻该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钟文明说。
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扶贫工作组从资金扶持到材料准备,进行了跟踪式帮扶,如今饮用水改造已顺利完成。而除此外,湾田村还在扶贫组的帮扶下,完善了文体广场等设施,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西湾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而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如江门市府办驻恩平市大槐镇大朗村工作组,投入资金120万元开展饮用水改水工程,解决了大朗村14条自然村301户1355人的“吃水难”问题;江门市检察院驻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扶贫工作组,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帮助实施7.8公里牛良线扩宽改造工程建设,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等。
据统计,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至今,江门市各扶贫工作组已帮助贫困村新上饮水工程50宗,解决了7748户农户的饮水问题;开展道路硬底化工程120宗,共95公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程148宗,受益面积79660亩;完成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或修缮123间;结合实际需要成立村教育扶贫基金27个,帮助贫困户子女圆读书梦。
2
探索新模式助贫困户致富
记者近日走访江门市多条对口扶贫村,经交谈发现,村民日常种植的农作物中,多以一年两造的水稻为主,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则少之又少。“我们种蔬菜、瓜果,一是没技术,种不好;二是没销路,怕卖不出去,烂掉,因此大家都不敢种。”开平市星山村贫困户吴水荣坦言。
对此,引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通“技术关”和“渠道关”,为村民脱贫增收建起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江门市交通运输系统驻星山村扶贫工作组,成为最早一批“探路者”。该工作组组长严岩透露,自去年驻村以来,工作组不仅成立了星露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实现了与江门市龙头农企的“牵手”,解决了村民最关心的技术和销路问题。
“我也加入了合作社,去年种了马铃薯,今年年初种了玉米。我们只管种,技术和销路都不用担心。”算了算,吴水荣两造下来,有1万多元收入,“家里负担小了很多,我今年还要继续种。”
严岩告诉记者,如今在村干部和贫困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也与农企建立了联系,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记者还了解到,如今星山村的成功经验,已在大沙镇其它多条贫困村顺利“复制”,一大批贫困户和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据统计,立足当地资源和主导产业优势,江门市80条贫困村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6个,带动农户5166户,其中贫困户972户;已引导发展具有特色主导产业99个,带动农户15435户,其中贫困户871户。
此外,江门市各扶贫组还借助转移就业,抓好信息扶贫和就业扶贫,帮扶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江门市已组织开展非农技术培训6096人次,帮助贫困村推荐转移劳动力23162人,其中属于贫困户1127人。2013年,80条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2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较2012年的6045元和2643元增长18%和79%。
3
集体经济发展“破局”
借鉴上一轮扶贫入股水电站和建设扶贫工业园的做法,今年江门市各扶贫组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帮助贫困村新上一批具备“造血功能”的扶贫项目,通过建设厂房、购买商铺、物业出租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台山市冲蒌镇竹洛村,因村委会缺乏后续发展土地,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为此,扶贫工作组尝试借助建物业来增加集体收入。先是利用村委会大楼一层,扩建了200平方米,共计400平方米的铺位,让成衣老板进驻,预计一年能带来2万元收入。同时,利用村中心空地,建设了约25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场所,通过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和卫生费,来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还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村委会大楼刚好在省道高铜线旁,车流量大。利用地理优势,我们想在楼顶设计两个广告牌用于出租,跟广告商合作,进一步提高村委会的收入。”该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郑立森说。
记者了解到,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台山、开平两市采取由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方法,集中市、县两级以及帮扶单位筹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以发展物业经济为重点,破解了发展村集体经济长效机制问题。
据统计,台山市筹集资金1840万元,集中兴建“致富楼”,将收益定额返还贫困村,每村投入80万元,年纯收入4万元;开平市统筹资金1190万元,集中在翠山湖工业园购置商铺,出租收益返还贫困村;恩平市和鹤山市多以镇为单位,或建市场、或购买铺位等。截至2013年底,已有21条贫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4
创新干部挂职锻炼机制
扶贫“双到”工作创新出成效,离不开高素质的扶贫队伍。按照市委书记刘海的要求,江门市创造性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密切联系起来,首次从江门市直部门选派22名年轻后备干部到台山、开平、恩平三市的22条扶贫驻点村,挂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任职三年。这是将扶贫工作与年轻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江门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体现。
在人员选拔上,江门市要求选派综合素质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正科级领导干部,在职务安排上,实行“双挂”锻炼,一肩双责。
同时,在管理考核上,由江门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单列管理、统一考核。江门市还把挂职扶贫锻炼与干部培养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驻村组长进行重点培养、优先提拔。
将扶贫开发与年轻干部培养结合,一方面通过发挥年轻干部的思维视野和资源方法,激发了村级发展新活力,带来了兴村富民新景象。从以村为家的那一刻开始,驻村干部们就认真谋划起帮助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项目和发展方向。他们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调整产业结构等,培育壮大了一批强农惠民的支柱产业。建致富楼、物业出租、生态旅游、有机蔬菜、水产养殖、茶叶种植、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等,一个个扶贫项目形成了规模,打响了品牌。
另一方面,也通过基层走访,与村民的沟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干部素质。驻村干部们远离城市,以村为家,在穷乡僻壤默默工作,在农舍田间奔走忙碌,经历了征地拆迁、项目招标、计划生育、洪涝灾害、换届选举等工作,积累了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在农村一线的摸爬滚打中磨砺了意志,发挥了潜能,增长了才干。
据了解,去年江门市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江门市直22条对口帮扶村的扶贫综合成绩在全市80条帮扶村中名列前茅,22名工作组长的年度考核均被评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