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林西县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精品化打造”的思路,把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甜菜、肉羊、经果林这“三驾马车”,引领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再造林西农牧业经济新优势。
打造“甜蜜的事业”
近几年,林西县以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甜菜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始终把甜菜种植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利用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为甜菜产业不断升级和农民致富增收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林西县统部镇板石房子村国家甜菜高产创建项目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侍弄甜菜的种植大户李海军。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了村里的15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甜菜,从种到收全部采用机械化。
“有了项目支持和政府的好政策,年底收入个二十五六万不成问题!”李海军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种植甜菜都有哪些优惠政策?”记者问。
“好政策可多了!”李海军如数家珍,“一是冷山糖业公司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等物资,赊销给农户,解决了我们春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糖厂与我们签订了种植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由去年的每吨520元提高到540元,到秋季收购时按保护价收购,市场风险全部转移到企业;三是购买甜菜移栽机、起收机,国家给补贴30%,糖厂补贴40%,农户只需支付30%的资金就可以了;四是生产过程中,糖厂和县农业局的专家还无偿为我们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李海军所提到的冷山糖业公司属国内大型制糖企业,是林西县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2006年在股份转让的基础上进行了迁址新建,现在公司注册资金6000万,有员工800人,拥有资产4.2亿元。具备日加工甜菜3500吨,年加工甜菜50万吨,年产优质绵白糖、白砂糖6.5万吨,产甜菜颗粒粕2.6万吨,产糖蜜2.5万吨的能力;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0.8亿元。随着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冷山糖业在上调甜菜收购价格、继续实行保护价收购的同时,还对部分赊销物资进行了下调,一升一降,增强了糖农们的种植信心。在生产中,冷山糖业立足林西,辐射周边,积极加强基地建设,有效实现了甜菜种植网络的扩大和增容。在甜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塑料业、纸筒业、修理业、畜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
2014年,林西县内外共落实甜菜种植面积11.8万亩,其中县内落实7.8万亩,计划生产甜菜40万吨,仅甜菜一项,将为农民增加收入21600万元,辐射带动林西县、左旗、右旗等地3万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唱好羊戏发“羊财”
近年来,林西县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把发展肉羊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建设“百万只肉羊养殖大县”的规划目标。该县坚持以优良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推进肉羊短期育肥提高品质,增加农牧民收入。他们充分发挥规模化养殖场、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千家万户发展肉羊产业,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模式化饲养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建成赤峰市北部最大的肉羊养殖育肥基地。
在大营子乡三楞子山肉羊养殖合作社记者看到,440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整齐划一、干净整洁。该项目投资150多万元,目前200只基础母羊已在标准化羊舍产下600多只羊羔。合作社理事长王作清介绍说:“这种以小尾寒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杂交改良的基础母羊大都一胎双羔或多羔,两年三窝,育肥5个月左右出栏,每只基础母羊年经济效益在1000元以上。肉羊养殖投资少、产出快、风险小、效益好,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在禁牧舍饲政策下,该县加大了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大力种灌种草的同时,着力推进天然草牧场保护和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力度。2014年,全县累计建设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47处,累计发展当年生优质牧草47万亩,新增紫花苜蓿10万亩,为肉羊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草料资源。
为了发展好肉羊产业,2012年,林西县引进山东神舟食品集团,计划5年内投资10亿元,建设年存栏基础母羊30万只、出栏优质育肥羊100万只的大型肉羊养殖基地项目。今年,该县又引进了总投资4亿元的肉羊肉牛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该项目由河北宏福祥食品公司投资,主要建设年屠宰加工6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生产线,配套建设年育肥出栏30万只肉羊、1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及3000吨冷库。同时还引进了总投资8200万元的万发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清真牛羊肉食品深加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1200吨牛羊肉分割加工生产线、配套车间和冷库,计划2015年10月份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利税900万元。这些项目建成后,林西县肉羊产业将形成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现在,林西县肉羊存栏已经超过91万只,肉羊存栏3000只以上的专业村有 135个,肉羊养殖科技示范户400户,发展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312家,养殖户人均增收达2000元。
荒山栽起“摇钱树”
出林西城区,沿S204线南行至新城子镇,公路沿线一排排新栽植的高效节水果品经济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达到生态、农户双赢的目的,在S204公路沿线营造的高效节水经济林,县政府按退耕还林政策进行补助,即每亩每年为农户补贴160元,连续补助八年,总投资为1280万元。
近年来,林西县陆续出台了以“农民自愿、政府购苗、乡村组织、部门指导、树随地走、受益归己”为主要精神的配套补助政策和措施,建立了集体抓、个人管、个人得利的长效机制,在充分利用项目投资和市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又从县财政中拿出资金进行补贴,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果品经济林的积极性。
在基地建设上,该县以“七合堂模式”为引领,采取土地流转、低产林改造、合作社和造林大户承包、集体造林分户承包等形式,按照“从点上突破,发展庭院经济;从线上连接,打造绿色通道;从面上开发,扩大基地规模”的办法,坚持城镇乡村一起上、基地庭院一起上、多种栽植模式一起上,积极调整优化林果业种植结构,着力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果品经济林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县里聘请农业和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深入实地指导果园规划和相关水利建设,对农民进行经济林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培训,使每个实施经济林建设的行政村都有几名懂膜下滴灌果树栽培的明白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县优质果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量达到2.6亿斤,年产值达2.08亿元,农民人均依靠林果业增收2000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0%以上。
为了和林果业产生的林上经济效益形成互补,该县积极鼓励、引导广大种植户在林中进行间作,套种豆类、薯类、谷类、瓜类等矮秆作物,同时还尝试在林下开展小笨鸡、狍子、马鹿、野猪等特色养殖,确保农民调产不减产、创收不歉收。
十二吐乡枕头沟村金土沟林业种植合作社今年流转荒山1400多亩,按照节水灌溉模式栽种了黄太平、安国梨、123苹果等经济林,林下间种麦子、玉米等作物。十二吐乡乡长鲍彦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盛果期,每棵树按结果40斤计算,每亩地50棵果树,共结果2000斤,每斤果按最低价1元计算,每亩地至少收入2000元,再算上在林中间作的农作物,每亩地收入完全可以达到250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林下养殖,那收入远不止这些。据了解,在经果林产业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林下养殖野猪、马鹿、山鸡等30余万头(只),每年可为百姓带来上亿元的收入。
为不断延伸果品经济林的产业链条,该县还下大力气抓好果品营销平台和果品深加工项目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项目发展,以项目发展带动基地建设,使经济林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有效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4年,该县成功引进了赤峰市天拜山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果饮加工项目,总投资8700万元,主要建设现代化果饮生产线4条,计划今年年底前部分生产线建成投产,2016年完成全部投资和建设。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内蒙特色野果果汁饮品5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1500万元,新安置就业260人。届时,全县林果业将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