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荔浦县牢牢把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契机,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实现了乡村旅游由纯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先后荣膺“中国最美山水文化旅游名县”、“最美中国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等称号,促进了全县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大发展。今年1—6月,该县共接待游客186.67万人次,同比增长19.95%,其中,国内游客140.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4%;入境游客4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81%;旅游总收入17.41亿元,同比增长29.16%。休闲旅游经济的大发展。今年1—6月,该县共接待游客186.67万人次,同比增长19.95%,其中,国内游客140.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4%;入境游客4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81%;旅游总收入17.41亿元,同比增长29.16%。
依托资源,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一体的极具桂北风味的综合型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农家乐。该县积极顺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发展趋势,紧紧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充分挖掘田园文化、饮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壮大农村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丰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拥有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称号的杜莫镇龙腾农家乐休闲山庄,以“田园悠居,生态休闲”为特色,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完善了餐饮、住宿、娱乐、运动和安全防范等基础设施,修建了餐饮中心、田园卧室、垂钓场、戏水区、果蔬采摘园,逐步形成了年接待能力超1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80多万元的农家乐品牌。东昌镇思贡峡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开发荷包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该县已拥有星级农家乐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3家。全县星级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超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直接解决了1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思路,该县结合农业特色分布设计,不断推出兰花赏花、水果采摘、劳动体验等多条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荔浦农业资源除名扬海内外的“皇室贡品”荔浦芋外,还有传统名优特产马蹄、夏橙、生猪、食用菌、生姜、八角等,新兴的农业产业有桑蚕、花卉、中草药、速丰林等,其中荔浦马蹄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荔浦夏橙和荔浦瘦肉型猪被评为“桂林名牌农产品”。
青山镇充分利用荔浦芋“皇室贡品”这一名片,把荔江湾景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做强做大,该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经验和做法受到自治区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双江镇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后,2007年正式启动以兰花文化为平台的综合旅游区,以兰花为媒,先后开发了官相兰花文化体验区、秧家洞农民新村、妙花古民居等项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兰花文化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响亮王牌,该镇被中国兰花协会命名为“中国兰花第一镇”。为了更好地利用冬季农业资源,马岭镇积极开发银子岩附近的银龙古寨旅游项目,在风景区周边、公路沿线种植油菜花、红花草等观光植物,成功打造了一条农业旅游长廊,每年3月上旬至中旬为最佳赏花期,吸引了成群结队的游人到此观赏拍照。该景点已经被评为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
生态休闲旅游也是该县的一大休闲旅游新兴模式。荔浦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不断加大对环境与生态保护力度,先后实施了10万亩水源林造林工程、10万亩水源林封育工程、100万亩生态林保护工程,以及百里荔江、百里绿廊、百个绿化节点、百个重点村屯绿化工程,全县环境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格局,该县被列为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荔城镇荣获了“全国生态乡镇”称号,修仁镇等7个乡镇被列为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乡镇,全县共创建了3个区级生态村和21个市级生态村。
具有广西区级“森林乡镇”、“生态乡镇”之称的蒲芦瑶族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6%,水源林保护区占全乡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二。位于水源林保护区的天河飞瀑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乡投资了50万元,推出了蒲芦天河瀑布漂流,盘活了天河瀑布生态旅游度假区,提高了荔浦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综合接待能力,成为该县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