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夏日,草长莺飞。爱辉区上马厂乡,曾因作为清朝御马场而远近闻名。根深蒂固的马文化神韵,使这里的人们与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近年来,这个区从挖掘、保护、发展御马文化入手,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一座座圈马场应运而生,“马经济”风生水起,重现了昔日御马场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
陈准军是爱辉区上马厂乡西山后村村民,2010 年,他投资20 万元购买了20 匹本地马和杂交改良肉马,开始了他发展养马产业的梦想。养马伊始,为了给马的生长提供优良环境,在区、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办理了草原证,承包了1000 余亩草原作为养殖场,多年的发展与经营,不仅使他掌握了一定的养马技术和丰富的马场管理经验,同时,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年都有拜泉、望奎、明水、嫩江等地的客商慕名来收购他的马,他每年养马的收入可达十多万元。
新曙光村李振刚承包了养马场地200 公顷,现有马92 匹,以内蒙古种三河马、改良马和鄂伦春马等优良品种为主,如今每匹马平均增值500 多元。据介绍,已有多个客商与他签订了订单,马匹供不应求。可观的收入,激发了当地农民养马的积极性,许多农民都通过这一特色养殖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爱辉区成立了马文化协会,使松散的民间马业进一步组织化。不断强化马文化挖掘、马种改良、马产品开发及马业管理,特别是将旅游业与马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正投资兴建跑马场一处,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等途径,逐步对外叫响爱辉区马文化品牌,发展以“马”为核心的旅游业。
马抗寒力强,自由觅食野草,只要天降雨雪就不用人工饮水。马儿冬季吃雪、夏季喝地表雨水便可解渴,成群的马一般连续几个月不回村里。爱辉区现有草原面积177 万亩,载畜量达30 万个羊单位,折算可饲养马匹7.5 万匹,水草丰美的草原便是马儿的昼夜栖息地,发展潜力巨大。
为做强做大“ 马经济”,爱辉区制定了马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在5 到8 年内,建成大牲畜交易市场,疏通流通渠道,辐射范围涵盖大兴安岭、嫩江、逊克、孙吴等地区;筹建青年马术俱乐部,进行汗血宝马、矮种马等优质品种繁育养殖,为马术比赛、马术表演等活动提供马匹,建设高标准跑马场,吸引高端人士消费马术活动;以御马文化为载体,开展群众性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把御马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加速养马业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的进程;探索出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经营为一体的马文化产业新路子,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