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这是五代诗人孙光宪在《风流子》一词里描绘出的心中山水田园。仲夏时节,记者漫步在鹤乡村落边的田间地头,平整的地块,环绕山丘;油绿的水稻,长势喜人;茁壮的小树苗,生机盎然;蓄水池、引水沟交错田间,自成系统……清风拂过,悠悠碧水,层层稻浪……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图,诗人心中的梦想变为眼前的美景,得益于白城“生态打底”构建土地整理大格局的理念,土地整理与生态保护让草原之城重焕光彩。
重整田畴“地生金”万顷荒地变良田
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有一块沉睡多年的土地,这里的百姓把它叫做“碱巴拉”地,地上几乎寸草不生,每年春季,盐碱土随风漫天飞扬,四处弥散……还是这块土地,如今已成为大安项目区万亩水稻试验田——站在一块坡地上放眼望去,只见阡陌纵横、沟渠交错,齐膝深的稻子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村庄。蓝天和白云倒影在田里,随着微风轻轻荡漾。水渠里,清凌凌的江水哗啦啦地流淌,让人置身炎炎烈日下也能感到丝丝凉意。“今年春凉,插秧晚点儿,不过亩产1000来斤不成问题!”家住大安市两家子镇的农民史东告诉记者,今年他在这一片承包了50公顷地。“种地种了30年,看地不会走眼。就这块地,三五年后打个两万来斤粮,不在话下。”
“该项目已经顺利竣工,实现通水,这标志着从今年开始,大安灌区将发挥效益。”在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大安项目区记者了解到,大安项目区是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区之一,是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重点工程。该工程的竣工在水源涵养、补充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防治沙漠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安灌区一、二、三、六区,月亮泡、幸福渠、西山泡三个小片区共平整土地48.3万亩,其中225公顷土地已发包完毕,各承包商正在建设规划稻田,整个灌区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眼下正是水稻补秧的季节,在镇赉县已竣工的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哈吐气片区,记者看到同样令人欣喜的画面:已完成衬砌的条条沟渠内,静静流淌着清澈的江水。渠间道路、桥涵纵横交错,举目望去,是成方成块的平整田地。农民们正忙着在水田里补秧,一簇簇抛好的秧苗点缀田间,一点点新绿从农民脚下不断地向远方延展……据了解,早在2007年,该区片就规划建设了“万亩试验田”。他们区别不同地力、不同盐碱类别,选种了7个抗碱品种,采用10项技术措施实施分块试种。现在,大部分重度盐碱地都已经改良到中产田水平,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以上,为项目区大面积盐碱地种植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数据。据测算,新增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达产后,通过科技投入等相关改良措施,可增产粮食13亿斤,新增产值13亿元,项目区内6万农民人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这是鹤乡人最平实的想法。近年来,按照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的部署,白城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占补平衡是保护土地、保护耕地的灵魂。6年来,白城市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53个,投资30.36亿元,整理土地面积12.0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03万公顷。“2013年至2015年,我市将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计划新增耕地12000公顷。此外,每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达到4000公顷。并在当年的12月末完成施工,第二年4月末前完成验收工作。全部开发整理项目要在2016年4月末前验收合格。”采访中,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白城市委、市政府根据地理特征、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土地整治区,即北部城镇和产业发展集聚区、东部基本农田集中建设区、西南部农副旅游发展区。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各整治分区土地整治的方向和重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土地高标准、生态化整治,坚持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循序推进的原则,对土地进行成片综合整治,整村推进,有效提升了项目区的整体效果。
集约节约“双振翼”土地生态收效益
弯弯曲曲的田埂不见了,杂草丛生的荒坡不见了,经过规划整理的农田,田地方方正正,田间路整整齐齐,水泥渠道清水流淌,新修的堰塘碧波荡漾……“以前不仅路窄而且崎岖难行,一些农机很难进来,完全靠肩挑背驮,现在大家就轻松多了。”离家一年多,望着眼前一马平川的农田,通榆县兴隆山镇的李老汉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这样的图景,以前他只在电视里见过。而在他回家的路上,不时可见穿梭在田间的各种机械化农机具,李老汉感慨不已。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通榆县兴隆山镇,在这里,见到了一大片由林立小楼组成的崭新的村民住宅区。“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开展旧村复垦工作,将清理出的大面积旧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采访中,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耕地经过几年的耕作,已逐步变成良田,现在村民们在这些土地上种水稻、烟叶、蔬菜、瓜果等,亩均效益已达6000多元。
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白城保发展促集约的一大亮点。对农用地归零并整,达到了“小田变大田、机器能下田、土地能流转、农民能挣钱”的农用地节约集约目标。有关部门坚持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力度,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供地政策,大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居民住宅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零星院落拆零并整,统一重建,归并到集中成片建房点或中心村,对中心村实施内部整治,以实现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如今,白城市正以迁村腾地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大旧村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农村居民合村并点和“空心村”改造,充分挖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对迁村腾地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也是开展迁村腾地的重要依据,是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关键措施。”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国土部门始终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促进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他们提出,新村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促进节约集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白城经济发展迅猛,建设用地需求十分突出,促集约守红线保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困局,成为鹤乡人必须直面的一大难题。坚持“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立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土地收益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是破解“两难”局面的一个正确选择。为此,白城市国土部门从闲置土地入手“寻”找增量。全面开展了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从空间入手“拓”增量。积极引导开发企业参与旧城区改造,鼓励用地单位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几年来,通过引导用地单位开发建设高层住宅小区及地下人防商场项目,不但提高了土地投资开发强度,而且节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形成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新格局。
创新机制建模式生态建设可持续
“给自己当老板,挣钱就在家门口,这样的活儿干着才踏实。”说起现在的生活,洮北区平安镇永平村吴玉才打心眼里高兴。“原来大家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土地无人耕作,收益又差,现在有了股份合作社,不用自己种地,年底还可保底分红,这可真是惠民的大好事呀!”吴玉才告诉记者,2012年7月,白城市永远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合作社拿到了白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洮北分局核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这是全市首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的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合作社。
吴玉才是白城市永远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起人。2012年,洮北区平安镇永平村79户农户以二轮承包土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作为成员出资加入合作社。该合作社与传统专业合作社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采取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业主为主力的方式,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农民将由“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种植收入模式向“股金+红利+务工收入”的收入新模式转变。
切实保护耕地,集约节约合理利用土地是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伴随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土地合理化利用是当仁不让的首要前提。近年来,白城树立“寸土寸金”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拓宽思路,改革创新,认真做好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明确了“规划先行、节约集约,盘活存量、尽善其用,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工作思路,探索了“从节约集约上寻出路、从对内挖潜上想办法、从盘活存量上找空间、从完善机制上促落实”的工作措施,发挥了节约集约用地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节约增量、集约增效。
采访中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白城市有序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机制,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同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空间控制、布局控制、规划自上向下逐步控制,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土地集中管理、集约利用。建立城市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废弃地复垦、城中村和空心村改造,拓宽建设用地供应渠道。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确保区域内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求总量平衡。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方式,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和转让。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推进征地补偿“两费”变“三费”,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该负责人还表示,白城市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分类分区保护和节约用地。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把区域内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加强黑土地综合保护和治理,建立科学轮作制度,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建立耕地质量保护激励机制,加大对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的补贴力度。并进一步探索建立了由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制,有效遏制荒漠化蔓延,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力争到202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33.3万公顷,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75%,从而实现土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民生所依,疆域所存,国脉所系。“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在土地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是我们必须选择坚持的道路,更是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