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非遗”产业化的谋与略

日期:2014-07-23 10:23 作者: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云南砂锅米线、双流肥肠粉、天津狗不理、西安肉夹馍、香港濑尿牛丸……提到这些美食,总会触动游客的味蕾。游客出行,总要尝一尝当地正宗小吃,甚至当作手信带回家。

  但这些触动味蕾的美食,并非当地独有,却不妨碍游客对其喜爱。细究背后的原因,这些美食大多与当地的非遗项目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游客与其说是在品尝美食,不如说是在感受美食代表的文化。

  事实上,东莞很多非遗项目正结合时代的需求,尝试产业化,以进一步传承东莞城市文化和文脉。在实践中,东莞非遗项目传承得好,蓬勃发展的,也是一些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而一些不断衰落,面临失传困境的恰是一些无法与时代、市场紧密结合的项目。

  那么,东莞丰富的非遗资源,在新时代是怎样传承与发展,又有怎样的谋和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呢?

  1

  莞香走出濒临消失困境

  莞香曾与莞盐、莞草,并称为“东莞三宝”。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为沉香领域上品,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

  《东莞县志》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唯香奇特。”从宋朝开始,东莞已普遍种植莞香,成为东莞的地方特产。但由于明清对莞香枯竭式采集导致急速衰落,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其需求量急速下降,几近消失。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商界打拼有所成就的黄欧,了解到莞香濒临绝迹、制作技艺近乎失传后,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走遍东莞的漫山遍野寻找香树并且开始小面积地种植。但他没想到,自己抱着“玩玩”的心态种植的莞香竟吸引远方客人的重金购买。

  2000年,他将搜集到野生莞香母树300多株的种植地,搬到大岭山“百花洞”,建起了一个莞香种植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种植园中莞香的产量也由最开始的几百棵,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棵。其中,已经实现结香手段的香树将近2万棵。据他预计,明后年可增加为4万棵,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黄欧说,经过十多年的发掘,莞香从濒临消失,到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而黄欧、汤锦华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2013年,黄欧还获得了由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颁发的“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的荣誉称号。近日,文化部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莞香制作技艺也是榜上有名。

  此外,莞香制作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展,借助大型文博展的平台,展示产品魅力,传播产品影响,提升产品知名度。三年来,连续参加深圳文博会、成都世界非遗博览会、德国汉堡创意文化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公司营业额也飞速上升,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欧说,他只是生产原材料,附加值基本被其他企业赚走了。尽管如此,他的企业每年生产值达到近8000万元,其中成品达到近4000万元。不过,这相对于整个莞香产业,他所创办的企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黄欧打算做一套以东莞八景为主题的莞香产品。非遗来源于民间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的产物。“要把非遗项目做好,一定不能脱离地方文化,所以计划在这套新产品的开发与包装上引进地方特色。”

  对于莞香未来的产品定位,黄欧认为是“打造地方著名品牌,打造中国奢侈品牌”,一方面将莞香塑造为中国高端奢侈品,另一方面让“莞香走进寻常百姓家”,能为普通市民所享用。

  2

  关切市民生活实现产业化

  除了莞香之外,与市民生活密切结合的非遗项目,顺利实现市场化的过程也为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例如,东莞传统名小吃项目,通过参加市内各大美食展,也已经成为东莞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食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以道滘佳佳美为例,1992年,30多岁的卢细妹盘下了一家叫“佳美”的国营小超市经营。“也就80多平方米,卖些日化、食品,跟粽子并不沾边。”六年后,她拿出多年的储蓄新开了一家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的超市,取名“佳佳美”。

  2000年,卢细妹在超市内腾出一块地方,作为专门经营道滘小吃的店面。这个小吃店最初是卖些糖水和粽子,后来增加到20多个品种。2013年,卢细妹创办的佳佳美食品公司越做越大,频频参加道滘美食节等展览,并成为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这家主打东莞美食的企业名声在外,就连美食家蔡澜前往广州参加一个书展,也要中途在道滘停一停,径直去了道滘“佳佳美”超市附近的几家现蒸粽子的老店。在品尝后,他盛赞道:“这一生人吃过无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最后发现,唯有道滘粽最好吃”……

  与佳佳美主打小吃不同,以主打东莞本土菜式的花园粥城,已经积攒了200多道本土菜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品尝。这也很好抓住了东莞美食非遗发展的企业,实现了从一家大排档到本土特色连锁餐馆的转型。

  花园粥城董事长黎平说,经过他的研究,东莞菜式基本要加糖,每一样吃起来都有点甜,与广东其他地方菜式讲究“鲜、香”不同。“甜是一种幸福的味道,这能解释生活在东莞幸福感强的原因。”

  正因这种对饮食文化、习惯的研究和传承,花园粥城的东莞菜式广受市民欢迎,成为非遗产业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比如鑫源腊肠,近年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获得广大客户认可,2013年营业额超过6000万元,成为东莞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又如矮仔祥腊肠,第四代传承人吕衬婵进行产品标识设计,形象生动,亲切可爱,极具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经过七年时间的发展,原来矮仔祥腊肠每年几百万元的营业额,增加到如今的几千万元。

  除了美食等非遗传承项目较好的发展之外,也有一些非遗项目结合时代元素,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例如,清溪镇以麒麟为素材,整合该镇创作资源,成功创作动漫作品《麒麟王》,作品形象衍生品已经进入各类生产厂家,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动漫作品《麒麟王》也进入播出程序,与之相关的画册、衍生品、阅读产品也在制作之中。

  3

  原材料叠加陈旧观念制约产业化

  作为有着1200多年建城史、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莞,有着非常丰富的非遗资源。

  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各镇街非遗普查统计,共有2000余条非遗线索,最多的镇街统计达160条非遗线索。经过7年挖掘、整理、申报,有千角灯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名录,33个项目列入广东省非遗代表性名录,86个项目列入东莞市非遗代表性名录。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抢救式保护,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遗的原生态,适用于那些濒临灭绝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是由政府主导、将非遗项目引向市场参与竞争,借助市场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

  但东莞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非遗项目比例并不高,更多仍停留在保护阶段。在采访过程中,一提到非遗项目的发展困境,多名非遗传承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茶山公仔。

  此前有人建议说,茶山公仔应该摒弃农耕时代印迹,结合现代动漫产业,制作更多让人喜爱的公仔,例如蝙蝠侠、超人等时髦的玩具,开拓更宽广的市场。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年迈的非遗传承人坚守原来的传统,没有迈开非遗项目产业化的步伐。

  东莞饮食协会会长、花园粥城董事长黎平说,茶山公仔在农耕时代,可以对已婚未孕的妇女的起到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积极的意义。

  仔细分析,茶山公仔无法实现量产,尝试产业化,一方面是传承人对传统的坚守,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制约,因为捏制公仔需要用到茶山当地特有的泥土。因此,非遗项目自身特质,叠加传承人的观念、原材料瓶颈等原因,很容易制约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最终陷入后继无人困境。

  另一个例子是道滘的蟛蜞酱。很多生活在水乡的人都对“蟛蜞酱”这一充满乡土趣味的莞味美食不陌生。目前蟛蜞酱已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种美食传承到现在,却已经濒临灭绝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各种因素致使蟛蜞的数量剧减,而且制作这一美食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在一些水乡镇的某些农贸市场零零星星有人卖,一般人需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懂得制作并且售卖的人如此少,道滘的蟛蜞酱要进行产业化生产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即使走上产业化道路的非遗项目,前路也并不平坦。黄欧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生产生活用地急剧增多所造成种植生产地的锐减。他曾多次寻求扩大种植规模,但可种植莞香树的土地越来越少了,而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也对莞香树的生长提出了挑战。

  4

  被需要的才有生命力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不无尖锐地指出:“我们的非遗就是在卖艺,它已经不生长在原来的土地、家园上了,非遗的传人就是在打工,这就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而我们的传统村落就是围城,外面的人希望进去,在里面开发、赚钱,而里面的人因为太穷困了,想出来过城市生活。”

  事实上,学界对非遗保护与产业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但从东莞的实践过程来看,带领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的,推动了非遗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摆脱了后继无人的困境。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负责人说,非遗必须要被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要促进有潜力的非遗项目发展,必须向现代化、产业化转化,但其核心传统技艺也应该坚守。

  东莞饮食协会会长、花园粥城董事长黎平说,非遗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政府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扶持,以增强本土文化的发展能力。

  例如,不久前刚举办的2014世界莞商大会,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6月25日的欢迎晚宴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莞商品尝了富有东莞特色的“九菜一汤”,这些特色菜来自东莞不同镇街,食材朴素且全部产于本地,真正做到了“品东品西品足家乡风味”。同时,大会还安排了“唱菜”环节,男司仪以韵味流长的粤语“唱菜”,道出每个菜的典故,犹如直播一出别有风味的“舌尖上的东莞”。

  这对于非遗推广、城市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东莞一些非遗项目已经形成了虹吸效应,例如东莞腊肠已经拥有了鑫源、矮仔祥和旗峰等多个品牌,而东莞也成为广式高档腊肠的生产集中地。

  矮仔祥腊肠第四代传承人吕衬婵说,从用料来说,东莞的腊肠是用料最足的,价格也稍微贵一些,品牌效应并不如中山、广州等地的腊肠企业。不过,从市场口碑来看,东莞腊肠是美食爱好者的最爱。

  市非遗中心有关负责人建议说,东莞非遗要实现产业化,更要实现抱团发展,而不是以分散的力量,进行单打独斗。

  以腊肠为例,东莞腊肠行业可以参考6月10日“东莞·给荔中国”的荔枝推介活动的发展模式:当天香港著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蔡澜现场品荔,即给网上带来一股荔枝热销旋风。6月10日至17日的短短一周时间,“东莞,给荔中国”专题访问量达9300多万人次,网上销售荔枝超过60000公斤,已超过去年全年网上销量。

  他说,像腊肠一类与生活紧密结合又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可以尝试打响“东莞腊肠”的牌子,符合卫生条件、行业标准的牌子均列为子品牌,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最大发展。

  正如人们一提到大闸蟹就想起阳澄湖一样,东莞实现产业化的非遗,也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的标签。

  “非遗”应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记者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袭了当地先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而被视为民间活态博物馆。走到一个地方,看看非遗项目的,就能对当地先民的生活状态了然于胸,能对城市的文化、文脉传承有初步了解。

  某种意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最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京剧曲调一响起,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首都北京;唐卡的鲜艳色彩一出现,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独具风情的西藏;粤曲的唱腔亮出,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珠江三角洲……

  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有着丰厚的文化沉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东莞的文化也影响了一代代的东莞先民。东莞1000多年的文化传承,最终体现在哪里呢?

  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的文化体现在了东莞的非遗项目上,也只有非遗项目才能体现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沉淀。例如,民间音乐有咸水歌、客家山歌等;民间舞蹈有狮舞、麒麟引凤等;传统戏剧有粤剧、木偶剧等;民俗活动有东坑卖身节、塘尾康王诞等;传统手工技艺有龙舟制作、麒麟制作等,都富有“东莞元素”。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发展日趋“千城一面”的背景下,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理应成为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这为提升城市的品味、城市形象的辨识度、本土文化传承和非遗项目产业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