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产菌,楚雄尤多;楚雄多菌,精在南华。2007年,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在南华召开,南华获得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野生菌王国”称号。历经多年精心培育,这块“金字招牌”在国内外越叫越响,野生菌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如今,南华封山育菌面积190万亩,销售旺季,全县每4个人就有一人参与从事采摘、加工、运输。产业的兴衰不仅关乎数万菌农和菌商的生计,也影响着全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一路走来,和大多数农产品一样,野生菌难以彻底摆脱“一流品质、四流价格”的窠臼。
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高端——人们在注视:南华怎样破题?
芒种时节,细雨纷纷,正是“头水菌”上市的当口。在南华,一次新的启程正在悄然加速。
规模扩张之路
在南华,每个人都对野生菌有感情,付出过汗水,凝结着全县菌农、企业和政府的心血和坚守
早上8点刚过,龙泉市场。40多岁的方大嫂手里已经攥着三四张百元大钞,“去年白牛肝上市时间是5月18号,今年雨水来得晚,头水菌上市时间也推后了20多天,不过价格还略微高些。”10多年前,住在龙川镇纪家村的她就盯上了野生菌收购:南华的菌子品质好、香味浓、口感脆,一年有半年出菌子,这桩生意怎么会不好做?
南华野生菌种类达29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三成、云南四成,享誉世界的四大名菌——松茸、牛肝菌、块菌、鸡油菌,在南华都有分布,野生菌资源储藏量达1万多吨。2006年,县委、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办公室,制定下发《关于加快野生菌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把野生食用菌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作为地方创汇和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
意见的出台,为野生菌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全县菌农和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7年,南华先后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荣誉称号。头顶3项桂冠,全县上下铆足干劲往前冲,凭借丰厚的林业资源和“九府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野生菌产业的活力和实力激情勃发,短短时间,就从我省最早的交易市场急速扩张到由4个市场组成的我国最大交易集散地之一。
“去年,南华县内野生菌产量为4237吨,而交易量达到6053吨,周边迪庆、丽江、临沧、西藏等地和楚雄州内出产的牛肝菌、松茸都集中到这里,交易价格比昆明、楚雄市还高。”县林业局副局长许世昌介绍道,去年全县野生菌交易额3.56亿元,农民仅此一项增加收入1500元,在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至70%。
“在南华,每个人对野生菌都怀有深厚的感情。野生菌产业从小到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凝结着县委政府、菌农、企业20多年来对这个产业倾注的心血和坚守。”县委副书记何文明说。
集群发展之路
小小菌子,不仅长出工业,还长出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联动新格局
在“松茸之乡”五街镇,我们跟随五街镇党委书记周海章走进封山育菌的林区。
“以前上山采菌,天不亮就动身,电筒都不敢打,就怕被后面拾菌的人发现,像做贼一样。”看着面前建好了围栏,道路、浇灌设施齐备的山林,他不无感慨。我们随机访问了周围的农民,什么样的松茸才能采收,“长有20多厘米,这么粗细的呀。”他们圈起拇指和食指比划着。
2012年,南华县出台牛肝菌、松茸采集方法标准,对采收成熟度、时间、工具、包装、运输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从源头上保证了野生菌保育促繁,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已上升为我省的行业标准。
除了管好生产源头,还要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南华的干部群众达成共识。
走进南华工业园区,新世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咪依噜天然食品公司的厂房仅一墙之隔,两家都是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南华县没有“捡到篮里都是菜”,盯住“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县拥有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云华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佳雄商贸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7户龙头企业,其中,3家已经获得出口经营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以及欧盟国家。
“这是公司的新产品,也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昂贵的饮料。”喝一口松茸珍,特殊的香味溢满唇齿之间,新世纪公司董事长杨玉升表示,公司与科研机构合力攻关3年、耗资360万元,攻克了松茸多糖萃取技术,使松茸的附加值提升了10倍以上。与此同时,公司将从过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为工业企业,上交税利也将随之翻番。
“有了核心技术,彻底告别了过去卖原料、拼价格、打乱战的局面。”
事实上,在南华,小小的菌子,不仅“长”出了工业,还“长”出了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新格局。
从2006年以来,每年一届的“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早已成为“吃货”们大快朵颐的聚会,以松茸宴、鲜花宴、土司宴、核桃宴、药膳宴、野生菌火锅为主的“五宴一锅”,让食客流连忘返。县内餐馆鳞次栉比、旌旗招展,特别是,带有彝族文化烙印的红龙草墩屋、山菌美食苑、彝山菌宴、阿亮农家乐等餐饮名店更是“家家热闹、户户飘香”。
渠道创新之路
打通渠道,才能保证产品价格、销路销量、品牌塑造通畅
五街镇90%的人口是彝族,罗宗伟的汉话说得很含混。但才冒出土的松茸,经他一双粗粝的大手,出南华经昆明长水机场,48小时以内就可以端上日本餐桌。眼看松茸价格一年高过一年,这个粗犷的彝族汉子心里却有隐忧:“只要没人来收,松茸价格就直往下掉。”
和他一样面临窘境的,还有新世纪生物董事长杨玉升:“公司也在淘宝上开了网店,但那就像个大超市,没有品牌号召力。”
信息时代,农产品销售品质为王远远不够,更需渠道为王。打通渠道,才能保证产品价格、销路销量、品牌塑造通畅。
“阳澄湖大闸蟹可以上网销售,我们的新鲜松茸一样可以。” 面对南博会上前来咨询的客商,南华县副县长祝春燕胸有成竹,她凭借的是南华县多年来成熟运作的冷链保存运输体系。“松茸的冷藏保鲜,在我们那里早已不是问题。”
破解渠道瓶颈,南华县委、县政府更有势如破竹的力度,决心打造滇中产业新区和楚南经济带上的关键节点。
今年6月3日,在省、州、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正式上线运行。网站含11个频道、96个栏目板块,涵盖了产品动态、新闻发布、供求信息、美食介绍、营养养生、行情公告等与野生菌相关的丰富内容,公司总经理杨文指着图表向记者解释,在这个全国第一个野生菌电商交易平台上,由70余家企业加权计算构成的南华指数,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引导我国野生菌价格的风向标。抢夺先机,该县将以此获得野生菌交易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目前网站日点击量已超过上万次,“企业不能单打独斗闯市场,必须要抱团发展,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公众平台,成为行业的标杆。”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正与中科院专家合作,争取院士工作站落户南华,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县委书记李云升表示,“未来,要力争把南华建设成世界野生菌产地交易中心、中国专业的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中心、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的地,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最终成为富民兴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即时跟评
走出大山是坦途
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南华,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越是贫困落后,越要艰苦奋斗。长期以来,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战胜发展困境。20多年,矢志不渝培育野生菌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任干给后任看,一股子劲儿让人敬佩、令人动容。
南华县清醒分析自身资源禀赋,确立比较优势产业,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塑造为核心竞争力,形成集聚效应,不断推动云菌产业升级优化和结构调整,用优异的单科成绩,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其他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走出大山是坦途。”县委书记李云升表示,“发展终归结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民生为重、民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