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赤水市围绕“生态立市、旅竹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实现“五化同步”为载体。按照农业“十百千” 战略工程,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建成10万亩金钗石斛、10万亩笋材两用林和丰产竹林、年出栏乌骨鸡和肉兔各1000万只,建成以精品水果、水产养殖等优势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聚群。我市强化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业取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步入了良性的发展。
一、赤水金钗石斛
金钗石斛,原产于贵州省赤水市,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获“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美称。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背阴的丹霞石和云山深处茂密的参天树,根不入土,终年饱受傲雾晨露的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 并常与苔藓伴生,具有生津明目、益胃补肾、降火补虚等功效,与雪莲、人参等并称“九大仙草”。
1998年市委、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金钗石斛列为后续支柱产业。2003年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攻克“组培繁殖”和“贴石栽培”技术。2007年制定了《关于加快石斛产业发展的意见》,实行省、市、县三级优惠政策鼓励,并配套巩固退耕成果和扶贫产业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多万元,把金钗石斛作为助农增收的核心产业。2013年,按照贵州省“5个100”工程的安排,列入全省113个省级园区之一。
以“公司流转土地自主经营式农场”、“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长期、旺隆等11个乡镇现建成种植基地5.49万亩,其中GAP标准化种植基地2.5万亩。成功引进龙泉、信天等6家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自主研发“养生茶”、“软胶囊”、“石斛酒”等25个系列养生产品,年加工石斛鲜品3万公斤,干品0.2万公斤,年销售产值达7500多万元。
近几年,我市硬是把金钗石斛从大山深处移民到“既不能种庄稼、又没有经济效益的石旮旯”,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大产业,闯出了一条“丹霞石上生命传奇的致富养老路”。
二、赤水乌骨鸡
赤水乌骨鸡,是在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下,经过赤水人民长期培育繁衍而成的地方特色家禽。富含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矿物质和黑色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千家万户喜爱的餐桌佳肴。常食用具有增加人体红细胞、调节生理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于2006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获广州博览会畅销产品,市场优势十分明显。
2005年赤水市把乌骨鸡列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致力于原种驯化和种场建设;2010年制定《赤水乌骨鸡产业化生产经营规划(2011-2015)》,制定了养殖棚舍建设土地使用、贷款投资贴息、项目投资扶持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将全市赤水乌骨鸡产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采取了如下发展措施:一是树立大产业、大开放、大联动的思想,完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体系。二是加强成渝、黔北、黔中经济区的开放合作,培育中国驰名“品牌”。
去年成功引进的奇垦公司总投资16500万元,建成后存栏种鸡12万套,年产1200万羽鸡苗;出栏乌骨鸡1000万羽,带动1000多户养殖大户;精深加工乌骨鸡500万只,特色制品系列3000吨,副产物20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000万元,利润总额4000万元,税金1000万元,新增1000多个就业岗位。
近几年,累计完成投资10365万元,建成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8个,农户自建标准场拟建60个、已完成30个,新建1个赤水乌骨鸡原种(选育)场,新建乌骨鸡加工企业建设1个;2013年乌骨鸡存栏305万只,出栏601万只,产值近2.5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人均增收600多元。
三、竹产业
多年来,我市坚持把竹业作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扩大资源总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按照“扶龙头、壮基地、惠竹农、促发展”的思想,接轨“竹产纸、纸兴工、工辅农、农护竹”的循环经济。二是逐步由粗放型到精细、高端方向发展,形成建材、造纸、工艺品、生活用品、竹笋五大系列等共25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17个国家和地区。三是以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华一、天竹、赤河、华龙等纸品加工企业,着力延生产业链。
全市现发展竹林面积130万亩、专业合作社14个、加工企业83家,林业综合收入35亿元。
四、元厚龙眼
元厚晚熟优质龙眼,以成熟晚、上市迟,果大、皮薄、肉嫩、糖分适中、香味浓而享誉川南,其良好的生态、香浓的口感、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推崇和喜爱。
赤水提出“打造丹霞胜境、建设龙眼之乡”的发展战略。一是自主创新栽培、管理和储存等技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整合资源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社,增加果农综合效益。四是举办“龙眼节、旅游节”等活动,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元厚龙眼的社会知名度。
通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我市元厚镇发展龙眼种植大户500余户,栽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鲜果3500吨,产值7000万元,当地果农人均增收4118元。
五、水产养殖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 境内大小河流352条,其水资源多为河流、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多为二类水质,高山水质为一类水质。有长江珍惜鱼类135种,其中宽唇华缨鱼、宽鳍鱲、中华倒刺鲃、光泽黄颡鱼等特有鱼类40多种。
为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赤水河鱼类资源,加快赤水市水产养殖业转型。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产业资金,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养殖场进行珍稀特有鱼类苗种生产,加强中华倒刺鲃、光泽黄颡鱼等特有良种规模繁殖。二是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在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条件成熟的区域,建成集休闲、娱乐、旅游、科普为一体的特色渔庄,增加渔民综合收益。
截止目前,全市发展清水网箱鱼1000多亩、凉水养殖2000多亩、高山水库养殖3000多亩,溪谷养殖200多亩、生态养殖45000亩,年产鱼类2500吨,产值达8000多万元。
赤水注重依托黔北、紧靠川南、面向长江、打通沿海的战略方针,挟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乌蒙山区扶贫攻坚规划机遇的强音,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农业产业化正沿着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一颗黔北特色农业明珠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