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坝羊乡四联村的一个山坡顶上,能看到一幅壮观的景象:七个山坡的3000亩茶园整整齐齐在眼前盛开,6000株桂花树散播其中郁郁葱葱,20多个村民挥舞镰刀除草,白色水泥路蜿蜒其间。
在这片深山中,一个外来女人两年半苦拼的成果,尽收眼底。
2012年,30多岁的陈茜在此兴建茶园。她13岁随家人离开织金县到北京生活,几年前回乡投资煤矿。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茜来到紫云坝羊乡投资茶园。
这个贫穷乡村的闭塞让她震惊。
陈茜租用挖掘机开垦茶园。第一次见到挖土机的村民们蹲在山下能看一天,激动得饭都不回家吃,嘴里嚷:那个车怎么要倒不倒呢?
两年半后,即便村里70岁的老人,也知道自己在茶园“有工作,上下班了。”
6月13日中午12点,58岁的村民梁大贤冲坡上喊了几声:“下班了。”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了茶园,背上背篼到阴凉处吃饭。梁大贤是管工,一个月拿着2000元的工资。茶园扩建最高峰时,他曾经组织了530个村民在地里忙活:“发工资时我们提着麻袋在小学的操场上发现金。最多时发了70多万。不拖欠工资,大家都愿意来。”
一位正在除草的老婆婆看见陈茜来了,直起腰,咧开嘴笑:谢谢了,我一天在坡上劳动还能得60块钱盐巴钱。
盐巴钱是村民们最重要的开支,指的是日常的开销。像贵州很多传统的小村子,这里也是靠种植包谷水稻为生。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中老年妇女的就业有时是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梁大贤的记忆中,村里也种过水果。“得不到实惠,土太瘦了,结出的果子卖不了好价钱。”
由于交通不便,以前到县城坐车需要5个小时,即便到最近的乡场,也要两个小时。
陈茜初来开垦茶园,都是土路。下点雨她必须穿雨衣,从脚一直裹到头,进出一次就是一个“完整的泥人”。山上没有路,全是滑溜溜的青冈藤,一不留神踩滑就能摔得人眼冒金星。夏天到了,她很怕穿短袖:两条胳膊上全是深深浅浅摔伤的疤痕。
很多人都认为她注定会失败:在条件那样艰苦的地方,要开垦出一个坡做几百亩茶园都不容易,何况千亩。光是面对那么多外出村民签流转土地协议就是一大难题。
陈茜说自己从来不害怕遇见麻烦。从踏进一窍不通的茶产业开始,她就坦然应对。陈茜不会等村民回来签流转土地合同,直接坐飞机去找在外务工的村民签协议。
她一口气不歇,最多时租了10台挖土机开垦茶园。
两年半的时间,她从陌生人变成了村民们口中的陈孃,或者姑妈。
有些村民会不好意思地跑来坦白:以前偷过你的汽油瓶,偷过桂花树。
陈茜坐在村民家里大大咧咧地挥手说,过去了就算了,以后好好干。梁上的灰吊子落在碗里,她眉都不皱,继续扒拉饭。
陈茜的加工厂就在茶园里,正在做场平。
“小齐”,她叫住一个正在工地上忙的年轻村民:“听说你喝土酒前两天都翻白眼了。以后不要喝土酒了,改喝啤酒。你跟我干茶园,不要还没一起享福就躺医院出不来了。”
小齐急忙点头。
“以后这圈我都要种上桂花树。”陈茜比划了加工厂周围:我要建个最漂亮的茶园,让大家都喜欢这里。
陈茜似乎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第一年种植的茶苗,半年后,她觉得苗不好,几百亩茶说挖就挖来丢了。现在茶园全是她花重金从外地买的金牡丹、金观音和安吉白茶三个品种。
有时看着坡上劳动的村民,陈茜觉得很安慰:明年就可以采茶了。她正在做一件对很多人都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