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土地市场“活”起来农业产业“靓”起来

日期:2014-06-03 18:18 作者: 来源:山西农民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白茫茫一片,层层叠叠,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温室内一株株无籽葡萄亭亭玉立,长势煞是喜人,一伙农村妇女正说笑着或掐丝或摘心。这是5月16日,记者来到运城市盐湖区金井乡赤社村会荣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的一幕幕景象。

  “我一直想回乡干一番事业,园区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效益,土地流转功不可没”。合作社理事长丁会荣快人快语,见有记者来大棚采访有点兴奋,讲述着园区的发展,流露着对未来的设想……

  会荣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盐湖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试水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促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众多范式中一个。去年11月15日,盐湖区成立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并率先开展流转土地中介和金融服务,目前已为涉农企业和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0余亩,并通过担保公司达成金融贷款意向1350万元。今年4月3日,省委书记袁纯清来该区调研后,对“这种积极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

  创新机制

  规范流转促进和谐流转

  盐湖区全区21个乡(镇、办)、31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2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愈来愈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产出越来越低。此外,以农户为单位,条块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一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与“有田无人种”相对应的是“有人无田种”。一些社会工商资本,想进入农业领域经营发展,但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另外,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在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时常因缺钱掣肘着进一步发展。

  时代呼唤土地流转走向 “市场建设”,而现实更呼唤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在规范流转促进和谐流转方面能够有所担当和作为。

  盐湖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全省先行先试挂牌成立。成立伊始,该中心即明确免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闲置宅基地“四荒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所有权、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林地(林木)所有权等的交易服务;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评估、担保、抵押、资金贷款以及政府扶持农业项目招投标、农村建设用地转让服务等。

  “由于农村的宅基地、林地等物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暂时没有理顺和确权,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和金融服务。为此,中心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申请、信息发布、流转组织、合同签订、鉴证归档、抵押登记、评估担保、融资贷款等一整套服务流程。在具体运行中,我们主要是推行“六统一”运营模式,即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交易鉴证、统一平台建设。”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该中心副主任杨文胜介绍,为了有效激活农用土地市场,中心目前在全区所有的乡镇(办)建立土流转服务中心,在所有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已初步形成了区、乡(镇、办)、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机构。截至今年5月,产权中心新签订流转合同637份,规范原有流转合同3961份,组织土地流转交易325宗,涉及交易金额2000多万元;调解纠纷232起,仲裁纠纷76起,依法维护了土地流转双方的权益。

  以市场主导与政府服务相结合,以“看不见的手”为主,“看得见的手”为辅,立足公开、公正、规范、合法,盐湖区在加快土地流转中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民怕土地租赁费拿不回来,企业担心农民反悔收回土地的问题,引发一些村子土地适度集中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激活土地

  资本涌入促动现代农业

  土地是农民命根子,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命脉。

  盐湖区创新模式、搭建平台、激活土地的做法,促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本向乡村“下沉”,引发农业生产聚合效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为主的经营主体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广袤的田野上植入了规模经营和技术创新的基因。

  2013年正式成立的会荣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2000多万元,流转赤社村周边农户土地400余亩,立足富硒培育,一举实现了高档水果的产业化生产。合作社引进葡萄新品“奥美无核”和桃树新品“中华大红桃”,建起了44座高标准大棚,并注册“果丽姿”商标,以错季休闲采摘和直供超市“两条腿走路”,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在实践中,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单位紧密合作,引进了温室大棚“一弧两直线”建造技术;桃树纺锤形、葡萄主干龙杆形V型叶幕修剪技术;设施葡萄的促早、延迟栽培等先进技术,为当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树起了一个样板。

  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的运城市林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金井乡赤社村和南扶村土地533.56亩,创造性地推出了 “甲鱼—泥莲—葡萄”种养模式,大棚奶油草莓和稀特蔬菜轮作等模式,仅休闲观光采摘园的10栋大棚就投入了4200万元,初步构建采摘、餐饮、游湖垂钓等体验式农业板块。总经理王计忠向记者介绍,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上旬,公司日产奶油草莓250公斤,每公斤售价200元,累计已吸引本地及西安、渭南、太原、三门峡等地的近2万名游客前来品尝采摘,仅此一项产值就达1000多万元。下一步,公司还将投入巨资引进建设太阳能光伏大棚,创造性地解决温室大棚自供电、光伏组件与大棚一体化安装、保证大棚有效采光等问题。

  位于龙居镇赎马村的永胜莲藕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莲藕的引进、种植、培育、选育和销售。2013年,合作社投资150万元,流转土地130多亩,转行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无核晚熟型、被誉为“抗病葡萄”的“金优2号”。

  “这个品种栽植后第二年即可收益,亩产在750公斤左右;第三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高达2000公斤左右,按现行批发价每公斤14元计算,每亩产值高达2.8万元左右,前景非常可观。”土地流转好政策“护驾”和新品种的适时引进,让理事长田文胜对未来的憧憬“甜蜜蜜”。

  农民解放身份变迁促使收益增加

  有国内经济学家如此定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金融资本+农产业+产业工人=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

  在盐湖区深入合作社、园区、农业龙头企业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土地流转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不仅仅为现代农业发展安装上强劲的动力,而且解放了农民,由此催生出了众多的产业工人。他们守家不离土、就近把班上、按月领工资、过节有福利,日子过得美滋滋。

  金井乡卫唐村妇女郭荣,流转土地后进入就近的会荣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掌握了萄葡管理新技术,一天上班8小时,一个月可以 挣 到 1800元 左右。见到记者,她兴奋地说:“合作社每个月20号,雷打不动给大家发工资,自身地位感觉有了明显提高。”

  林原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王计忠则向记者介绍,在他们公司内部,男工人一个月是2800元,女工人一个月是1800元,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的当地农民,一年可以挣两份钱(即土地的租金和工资),逢年过节还能享受到公司统一发放的福利。

  受益土地流转和各类资本进军农业,在该区同时还涌现出了大量的“股份农民”“经商农民”和“上楼农民”。

  山西迎太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上郭乡1000多亩土地,投资5000余万元,分三期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企业投资,农民投工,销售收入按6∶4分成。2013年,公司和农户已分别从每亩大棚生产经营中获得收入33万元和25万元。

  北相镇小店村全村劳动力632人,外出务工经商户占到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将土地流转给本村留守农户耕种,前往北京、西安、乌鲁木齐等地从事打饼、蒸馍等职业,人均年纯收达到10-15万元。

  三路镇三路里村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运城市瑞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摇身变为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放弃了原有的居住场所,入住小区住宅楼,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盐湖区加快土地流转变革,激活了土地市场一池春水,为农业流出了“活力”,为企业“转入”了效益。特别是大大解放了农民,有效提升了他们收入水平,进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另一种力量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建设的滚滚车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