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异龙镇大水村委会办着一个规模养鸡场,因为少用饲料,鸡场的鸡蛋品质上乘,格外畅销,县里县外供不应求,鸡场鸡蛋也小有名气。鸡场年利润可达20至30万元。
在农村,办个鸡场,搞个养殖业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不同的是,大水村委会的鸡场并非村民个人所办、所有,它一出生就印上了“红色”标志。强调“红色”的原因在于,鸡场的创办建立于村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为鸡场提供了可靠的红色后盾,销售管理由村委会创办合作社来负责,村委会和党员、村民则以入股的方式参与鸡场事务。
大水村委会与异龙湖紧紧相连,辖左所、大水、赵家寨、仁寿、板井5个自然村,共有人口7023人,属于人口相对较多的村。7年前,随异龙湖综合治理整顿大幕的开启,大水村委会107亩集体土地,村民近4000亩农田被迫退塘还湖。也正是从那时起,村民们失去了绝大多数赖以为生的土地。
人多地少的无奈就这样冷冰冰地摆在村党总支和村民面前。
“找出路,谋生计,必须带领村民开辟一条符合实际的增收致富之路。”抱着这样的想法,村党总支通过走出去考察借鉴,带回了“从传统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型”的发展理念。于是,创办示范养鸡场被摆上日程,“红色股份”发展模式在村里孕运而生。村党总支用退塘还湖时获得的128万元补偿金作为股本进行入股,村委会主任雷广生等3名村干部牵头,吸引到7名村民参股。最终建起了一个总投资174万元,占地6.3亩的示范养鸡场。
鸡场建立后,为推动鸡场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村里成立石屏县润农畜禽专业合作社参与鸡场的管理运营,实施政企分离。合作社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与村委会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实行分离。历经5年发展,鸡场在村党总支的带动下,在合作社的有效管理中逐年盈利。去年,鸡场退还参股村干部和村民的股金后,鸡场归村集体所有。
村级集体经济随鸡场的发展而发展,慢慢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目前,鸡场共养鸡30000余只,年产蛋300多吨,产值逾200万元。”作为鸡场建立发展的见证人,雷广生喜悦溢于言表。
有了钱,村里为村民做事,帮贫济困,乃至村级公益事业的开展也才真正有了重要支撑。去年,大水村委会把部分鸡场收益拿出来,帮助村内20余户特困户,奖励14名考取大学的学生,对村内104位8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可以说,在中国政权的“神经末梢”,“红色股份”这样的发展模式极大地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总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后,我们设想着再扩大些规模,好多有些收益,尽可能多地为村内困难群众提供帮助。”雷广生说。服务党员群众一直是村党总支的发展目标,只要村民愿意发展养鸡,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苗、技术帮助,办鸡场所需要的水费、电费也由合作社全包了。
听到这样的利好消息,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彭继武也回到村内,正倾其所有投资新建10000羽规模的蛋鸡养殖场。在刚刚开工不久的养殖场建设现场,记者见到了快人快语的彭继武,他说:“现在的村干部为群众想事的时候多了,办事也实实在在,做给我们看,带着我们干。比起在外打工,回家创业更好。”
退塘还湖后,村民倪秀英家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转行做起了副食生意,搞起了山羊养殖。她坦言,如果光靠种地,仅有的几分地绝对养不活她那一大家子。去年,倪秀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分别得到了村委会、村民小组两级的奖励。对雷主任一班人的帮带,倪秀英表示非常好。
实践证明,“示范养鸡场”发挥了足够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村民认可,成为了当地群众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在村级组织中开展“红色股份”发展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有效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这个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引领群众发展中的能量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党群干群关系在无声的帮带中明显扭转,最终受惠于民。 记者 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