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育秧的生产方式,它集机电一体化、标准化、自控化为一体,是一项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可以成倍提高作业效率,其核心技术是通过专用育秧设备在育秧盘内播土、播种、播水,采用自控电加热设备进行快速催苗及出苗,秧苗壮实、机插率高、产量高。
今年,江西省把推进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作为重点,力争实现“一年试点,两年小成,三年铺开”,加快全省水稻生产形成“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机器收割等一系列科技化流程,推进水稻种植尽快进入“流水线”生产时代。
破解技术瓶颈
日前,在全省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中育秧示范基地——永修县现代化育秧工厂,中心负责人指着苗体健壮、均匀、整齐的秧苗说:“水稻工厂化育秧培育出的秧苗适合机械化作业,它省田、省本、省时、省工,是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育秧标准化、供秧商品化、插秧机械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增产。”浮梁县鹅湖镇桥溪村村民王团一说,与人工育秧相比,育秧工厂的秧苗省工、省劳力,还能有效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水稻种植效率,亩均增产40公斤,降低投资成本40元以上。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江西,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在机插。从今年开始,江西省把推进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作为推进插秧机械化的重点,全省新推广插秧机500台,新建育秧大棚近10万平方米,早稻集中育秧秧田30万亩,集中育秧大田栽插600万亩,完成早稻机插面积100多万亩,全年有望超额完成机插550万亩的目标。
实践证明,主推工厂化、标准化育秧,有利于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有利于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目前,全省种粮大户(合作社)仅有1.3万户,流转用地300万亩,不足全省的十分之一,发展空间依然很大。通过推进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把育秧向大户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向专业合作社集中,可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走市场化之路
今年,江西省政府已明确提出了粮食总产力争425亿斤的目标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势在必行。
承包了1000亩农田的进贤县民和镇官圳村农民李建华说:“以前水稻育秧是农户在自家田里培育,费时费力成本高。工厂化、标准化育秧好处多,希望政府引导扶持一批育秧大户,方便我们买到好秧苗。”
农民的呼声,就是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从全省来看,推进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的突破点在于推进服务体系社会化。省农业部门的专家认为,各地须明确服务方式,引导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探索育秧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化、产业化服务水平。
当前的重点是,各地要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对农户开展有偿育秧服务。简言之,就是要引导种子公司、农业企业进入育秧环节,采取供种包育、供地包育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集中育秧的多层次服务。同时,要采取“两不搞、两挂钩”的补贴方式。即不搞普惠制,不搞地区平衡。补助资金与工厂化育秧和标准化育秧的效果挂钩,对效果好的重点补助,对效果差甚至影响早稻生产的少补或不补;补助资金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挂钩,尤其是获得国家产粮大县奖励的县(市、区),支持力度大的重点补助,否则少补或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