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甘肃“拔穷根”要内外发力

日期:2014-03-11 08:41 作者:吴正楠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甘肃,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围绕扶贫开发,甘肃代表团的人大代表带来了诸多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重点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甘肃贫困人口中还有约20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这样的地区。

  现阶段,依靠常规的扶贫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群众的贫困问题。结合实际,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特殊群体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成为甘肃目前实施的最有效扶贫措施之一。

  为此,甘肃启动实施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将易地扶贫搬迁确定为其中的六大突破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23.5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年均搬迁22.4万人。

  对于甘肃正在推进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来说,由于财力有限,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这一目标。急需搬迁的112万贫困群众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自筹能力差,加之近几年随着人工费用和建材价格的上涨,农村建房成本逐年上升,群众经济负担重,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无力搬迁,无法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

  “甘肃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的人口约200万,年均搬迁22万人,目前搬迁人均补助费标准6000元。近年农村建房成本逐年上升,仅建房的资金缺口就达每户8.5万元左右。”全国人大代表、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万元以上,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也说,甘肃实施易地搬迁的资金缺口很大,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和要求,建议国家给予特别支持。

  基础设施改善才是关键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甘肃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三大片区”是甘肃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国家制定了“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甘肃按国家要求相应编制了实施规划,已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片区内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21.69万人,占甘肃贫困人口的89.8%,贫困发生率为37.7%;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47元,比上年增长17.7%,比全国14个片区680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39元低1092元,占比为77.4%。

  甘肃扶贫开发的片区内,存在着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断头路”多,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等问题。2012年底,片区内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比例为97.2%,通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比例仅为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46个百分点。尚有7.1%的乡镇和23.69%的建制村不通班车,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达35%,部分群众住房存在困难,行路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除此之外,这一地区县域经济薄弱、产业发展乏力;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型贫困问题突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扶贫成本高与投入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天水市政协副主席马百龄认为,这些基础性紧迫性的民生问题若不解决,产业发展、商品流通、农民增收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贫困面貌就难以根本改变。

  “要让群众走好路,吃好水,住好房。”马百龄代表建议:为贫困地区尽快解决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改善问题;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有投资强度基础上,加大对我省“三大片区”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人力资源培训和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并适当减少省级配套比例。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我省有43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县有14个,占全省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32.6%,占民族自治地方21个市县的66.7%。全国人大代表、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老师马雪花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是导致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

  在甘肃58个贫困县中,25度以上坡耕地1180.7万亩,占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1277.2万亩的92.4%。

  这意味着这些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是生态恶化地区,都是迫切需要退耕还林的地区。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扶持搬迁户培育后续产业等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何丽霞建议,国家将甘肃现有的127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和27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可优先解决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区和河西走廊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

  甘肃扶贫开发窗口地区定西,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草畜养殖等产业,使得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定西正在大力发展的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三大特色产业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张令平代表建议,国家在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特色产业保险上要给予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也提出,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建议国家设立“定西国家级马铃薯示范区”。

  扶贫攻坚期待外力支持

  近年来,甘肃尽管全力开展扶贫攻坚,但实践中深感仅靠省内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国家层面继续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张令平代表建议,要加大东南沿海地区对贫困地区对口帮扶的力度。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充实帮扶力量,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助、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提升甘肃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支行行长助理常海霞建议,国务院应制定对口帮扶甘肃的意见,加大对甘肃扶贫开发社会帮扶工作的力度,主要帮助甘肃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常海霞代表建议,在继续保持天津与甘肃东西协作关系以及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藏区和厦门市对口帮扶我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发达省(直辖市)的重点城市,对口帮扶我省属于集中连片贫困片带的定西、陇南、天水、白银、庆阳、平凉、武威和兰州(主要是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等8个市。在确立结对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对口帮扶的时间安排、重点任务和相应的制度机制等问题。同时,给甘肃“两州两市一区”(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庆阳老区)的每个重点县能够确定一个“全国经济百强县”,开展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进一步强化对口定点帮扶的实力。

  常海霞代表说,甘肃省有36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定点扶贫43个贫困县,58个片区县中还剩15个县没有国家机关和单位定点扶贫,建议帮助新纳入特困片区的15个贫困县安排定点扶贫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