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生产要素及地理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利用现有资源,选择特色产业。一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大做强已成型的产业。广西的优势品种罗非鱼和对虾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养殖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和27.73万亩,总产量分别为21.44万吨和16.55万吨,总产值分别为21亿元和36.39亿元,总的排名分别排在全国的第三和第二位,已成为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产业。二是选择目前尚为弱小,但市场前景好的产业。扶持发展广西拟水龟、桂平黄沙鳖、全州禾花鲤等品种养殖。三是利用山区冷水资源发展亚冷水鱼类养殖,在兴安、资源、龙胜、金秀等地发展娃娃鱼、鲟鱼养殖,养殖产量可达万吨以上。
二、利用生产要素,创造特色产业。一是引进科技,深度开发已有的资源,创造特色,使传统特色上水平,使已有的资源实现价值升级,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广西首先培育成功的彩色珍珠就是典型的一例;二是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模式,创造新的特色,近来引进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养殖金鲳鱼、石斑鱼、军曹鱼等名贵海水鱼类,经济价值大幅提升。三是利用广西众多水库水利资源,发展集约化、生态网箱养殖,养殖面积达523万平方米,还有5765万平方米的围栏养殖。
三、利用地理资源,挖掘特色产业。依托本地的地理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地理文化和民族特色,通过特殊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这些产品凝集了地方的美名、传统的经验和制作工艺,其养殖成本低,名气响,市场大。全州禾花鲤、黄沙鳖、近江牡蛎、文蛤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另外,还有广西特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养殖的钜缘青蟹和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流水小窝养殖的官峒草鱼等。
广西初步形成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广西拟水龟、黄沙鳖、禾花鲤、娃娃鱼、海淡水名贵鱼类、合浦珍珠、近江牡蛎、文蛤、西江流域土著鱼类、浦北官峒草鱼、红树林保护区生态养殖的锯缘青蟹等的特色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