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保定坚持科学发展 打造精品渔业 提升发展水平纪实

日期:2008-08-01 16:05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保定市是我省内陆渔业大市,养殖水域主要是4座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84座小型水库,池塘、温棚和流水(微流水)等。区域内自然经济鱼类和人工放养鱼类22科72种。

  近年来,全市渔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培育名优产品,渔业大市正向渔业强市阔步迈进。目前,全市渔业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保定特色的“四库一淀两带”区域布局雏形(四库:安格庄、西大洋、王快、龙门水库;一淀:白洋淀;两带: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北部山区冷水资源带),其水产品产量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90%以上。区域内的安新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易县名特优苗种繁育和网箱养殖基地,涞源、阜平、曲阳冷水鱼繁育养殖基地,阜平、曲阳、定兴、顺平甲鱼繁育养殖基地,保定市温泉特种水产良种场等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渔业经济区、基地已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支柱,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近几年的专门治理和引水济淀工程实施,华北明珠白洋淀重新恢复了昔日水清、天蓝、苇绿、鱼肥、荷美的迷人景色。

     优化产业结构 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由于天旱少雨,同时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已成为城市供水水源地,禁止网箱养鱼,造成养殖水面大幅减少,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全市渔业工作者集思广益,积极谋划,在“加快水产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精神指导下,在养殖方式上大胆尝试,积极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实施节水设施养殖、生态养殖、大水域增殖等,实现了减产不减效反而增收的目标,稳定了全市的渔业生产。全市水产养殖方式已从大水面围栏、围堤、网箱、池塘养殖为主,转变为以大水面增殖放流、池塘精养、流水(微流水)养殖、温棚设施健康养殖为主,围栏、围堤、网箱养殖、河沟(库汊)、沟壕养鱼为辅等多种形式。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吃食性鱼类养殖比重由以前的80%下降到45%左右,滤食性、草食性节粮型鱼类养殖比重由原来的20%上升到50%以上,名特优品种养殖比重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大水面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为:河蟹、鲤、草、鲢、鳙、鲫鱼、黄颡、池沼公鱼、银鱼等;养殖品种除传统的鲤、鲫、草、鲢、鳙以外,尚有罗非鱼、虹鳟鱼、美国斑鮰、中华鳖、河蟹、鲟鱼、青虾、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通过渔业结构的调整,保定渔业走上了绝对产量有所下降,产值逐步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保护和利用现有养殖资源的同时,保定市还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冷、热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定地区热水资源分部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现已开挖的地热井达31眼,出井水温达105度以上,水质优良,可直接用来发展热带鱼类养殖。目前,高阳县晋庄温泉养殖场养殖水面37亩多,是该市重点养殖热带鱼类的集约化生产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罗非鱼鱼种培育场所。

  在冷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保定市西部山区冷水资源很丰富,其中涞源县形成较大的泉群,其次是阜平、唐县、满城。全市共开发冷泉养鱼9处,其中仅涞源县2006年年产虹鳟商品42.7万公斤。

  加快基地建设打造渔业精品

  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特定条件下,保定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进行规模发展的原则,按区域调整了产业布局。经过积极引导,定向扶持,该市“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北部山区冷水资源产业带”两大产业带的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目前,全市温棚养殖中华鳖面积达1600余亩,预计中华鳖年总产量可达1500余吨。其中:阜平县中华鳖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200亩,成立了8个渔民专业合作社,仅中华鳖一个养殖品种,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定兴县养殖面积达到230亩;曲阳县中华鳖养殖由去年的1个乡1个村发展到现在的2个乡6个村,已建成中华鳖养殖场23个,面积将近200亩,同时,还有若干养殖场在建和筹建中。这些养殖场全部建在山上,不占用耕地。

  为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冷水资源,在涞源、阜平、曲阳等县大力实施冷水鱼养殖。目前,全市冷水鱼养殖企业发展到32个,流水养殖面积达到300余亩。其中,涞源县已发展虹鳟鱼养殖场15个,养殖水面50亩。据统计,2007年,虹鳟鱼养殖产量318吨,出售优质发眼卵1500万粒,生产鱼苗50万尾,远销山东、辽宁、甘肃等8省2市。冷水鱼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创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计划总投资1400余万元,占地130亩的曲阳县北雅握鲟鱼养殖场,已投资400余万元进行了场区建设,并已经生产了3批鲟鱼苗种,带动周边十几个养殖户发展鲟鱼养殖,产品已与北京客商签订了销售合同,发展势头强劲。

阜平县中华鳖产业年产值过亿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图为中华鳖养殖场外观。

  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保定市水源地和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定市下大力整顿治理了白洋淀上游污染源,关停了100多家排污企业,实施了引黄济淀工程,使白洋淀恢复了往日水清、天蓝、鱼肥、荷美的美丽景色。

  为配合政府白洋淀和西大洋水库环境治理,保定渔业部门全面贯彻净水、兴渔、富民的方针,坚持捕捞与增殖并举的原则,几年来,多方筹资近250万元,累计在西大洋水库投放池沼公鱼卵35亿粒,小银鱼卵9千万粒,花白鲢鱼种3万余斤,草鱼种3千余斤。有付出就有收获,秋季组织库区渔民进行池沼公鱼、银鱼专项捕捞,累计发放捕捞证500多个,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累计产出鲜鱼近3500吨,创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在坚持科学增殖,强化管理,发展库区渔业生产的同时,净化了水质,常年保持了Ⅱ类水,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实现了保护水源地和发展库区渔业的双赢。

  在白洋淀共投入资金189.2万元进行增殖放流,共投放鲢鳙鱼种79519斤、草鱼种60831斤、鲂鱼种12100斤、鲤鲫鱼种92603斤、河蟹苗2408斤、扣蟹2100斤、黄颡70万尾。极大地促进了淀区渔业资源恢复,维护了淀区的生态平衡,增加了淀区渔民收入、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保定市渔政管理部门把有关渔业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收费的标准、收费的依据印制成册,分送到各水产经营单位,并对经营单位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几年来检查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单位几千次,多数经营单位都能守法经营,如数交纳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资源增殖保护费,按规定办理相关证件。但也有一小部分经营户受利益驱动,非法经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拒交资源增殖保护费。他们积极联合工商、电视台等部门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检查,拔掉钉子户,给违法经营以震慑,全市的水生野生动物工作已步入正轨,累计办理特许经营证件200多个,年检证件440多个,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80余万元,在全省名前茅,受到上级的表彰。

  强化检测监管 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保定在全市开展了水产品防疫检疫工作。利用发放明白纸、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配合普及检疫常识,在全市范围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水产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让人们形成购买检疫合格水产品的自觉行为。结合全市普法宣传,水产检疫员走上街头、广场、发放资料,讲解鱼病常识,并且还走进集贸市场、饭店、超市、冷库等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目前,保定市中等规模以上的饭店、养殖厂、垂钓园、超市、冷库等都已办理了动物防疫合格证,有阜平、容城、易县、定兴等4个县(市)已经开展了水生动物检疫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保定市加大了水产品检验检测的密度和频率。投资200多万元的市动物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于2006年开展水产品检验检测。(河北省经济日报 2008年7月31日 第三版)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