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现代渔业

日期:2008-05-30 16:57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唐山是河北省渔业重点市,总产量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全市沿海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以及南堡开发区五县区大陆海岸线长199.3公里,滩涂面积125万亩,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00万亩。近年来,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河北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发展水产业做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生产,着力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全市渔业实现了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 43.99万吨,占全省渔业产量的48.53%,位居全省第一,渔业总产值42.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  充分体现区域特色

         按照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唐山市依托现有工厂化养殖设施,在稳定现有养殖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和引导广大养殖户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挖潜改造、提高效率方向转变。进一步加大适宜工厂化养殖优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增加优质名贵鱼类养殖总量。重点推广和扩大漠斑牙鲆和半滑舌鳎两个品种的养殖规模,使全市上述两个品种养殖规模分别达到了200万尾和150万尾。加强工厂化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为工厂化养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将放在牙鲆病害防治实用技术示范和推广方面,确保工厂化养殖这一主导养殖品种的稳步发展。积极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实验示范,推动我市工厂化养殖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海水池塘大面积养殖中国对虾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顶峰。1993年全球流行性虾病后,唐山市经过摸索、调整、恢复、发展等阶段,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实用养殖模式,如对虾与海蜇、对虾与河鲀、对虾与毛蚶、红螺等贝类以及对虾与梭子蟹等生态养殖模式。重点依托“黄海1号”中国对虾养殖,扩大推广虾鲀(中国对虾与河鲀、日本对虾与河鲀)、虾蟹(对虾与三疣梭子蟹)、虾贝(对虾与杂色蛤或毛蚶)、虾蜇(对虾与海蜇)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生态养殖总规模达到20万亩。

        浅海滩涂贝类养殖作为唐山市渔业经济重要增长点,不仅是实现渔业增产、渔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举措。因此,唐山市水产养殖业以努力推进浅海滩涂养殖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浅海底播贝类养殖规模,突出抓好毛蚶、魁蚶养殖,浅海养殖规模达到18万亩。同时,开展毛蚶等贝类生产性育苗技术攻关,解决制约贝类养殖发展的“瓶颈”,促进全市浅海滩涂养殖健康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实施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试验示范,为进一步开发浅海水产养殖探索新道路。

       为进一步增加我市特色品种养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托池塘造礁养殖海参成功典型,不断扩大海参池塘养殖规模,推动特色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全市海参池塘养殖规模达到5000亩。初步建成以乐亭县为中心的万亩海参池塘养殖生产基地。

        随着日本对我国出口农产品实行肯定列表制度的出台,我市水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唐山市养殖水产品出口以河鲀为主,为进一步适应日本和韩国河鲀鱼销售市场的新变化,保障河鲀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围绕河鲀养殖生产管理,我们从苗种生产环节入手,通过引进纯种红鳍东方鲀受精卵,为养殖户提供优良苗种。在养殖生产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全面实施池塘养殖生产档案制度,实现河鲀鱼健康养殖目标,进而打造河鲀鱼品牌,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转变发展方式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港口及工业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沿海各县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渔民失海、失地现象,尤其是曹妃甸港建设更是使沿海县区渔民失去了大面积的传统捕捞渔场和养殖滩涂,对沿海地区渔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我们积极谋划新思路,发展新产业、拓展新领域,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全市共举办三期4个培训班,来自118艘报废渔船的302名渔民参加培训并通过了农业部初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和考核。同时,为推进渔业第三产业发展,我们还充分利用沿海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发展休闲渔业。在沿海乡镇推广休闲度假渔村,不但具有餐饮、住宿的功能,还具有垂钓、乘船出海观光、观赏养殖贝类,供游客自行拾取。休闲度假渔村的逐步建设和推广,必将带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高速发展,为渔民的转产转业提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将成为唐山市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强化科技支撑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为进一步保障渔业健康发展,唐山市注重健全和完善技术服务、饲料、水产药品、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形成了以市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市县乡技术服务体系、以重点企业为骨干的饲料、水产药品生产、销售体系和以民间“销售大军”为主体的水产品销售等渔业服务配套体系。目前,全市有近百名中高级技术人员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各类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近十几个水产饲料、药品生产厂家及销售体系为水产养殖提供保障,上千名民间销售大军往返于市场与基地之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渔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唐山市积极开发科技项目,加快优良品种引进步伐,先后引进了塞内加尔鳎、夏季鲆、漠斑牙鲆、半滑舌鳎、牙鲆、青石斑鱼、菊黄鲀、南美白对虾、海参、海蜇等10个优良品种;苗种繁育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开发出水产加工新技术,提高了水产品附加值,在我省建立了第一家河豚鱼深加工企业,培植了唐山普林海珍、滦南县会达、唐山海丰、唐山海都、唐海县紫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5家水产龙头企业,并建立了河北省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唐山市海水养殖产业研发中心。通过渔业科技攻关和渔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带动了唐山渔业的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浅海水产养殖和农民增收致富探索了新途径。通过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对基层的科技服务力度,先后出台了《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管理办法》和《下乡建点服务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技术人员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工作。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吸引和各级领导的引导支持下,每年有十几名科技人员主动请缨,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虾蟹育苗、饲料加工、鱼虾病害防治、药品经销以及售后服务等领域的技术服务,深受广大养殖户的称赞和欢迎,打造出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2004年以来唐山市共开展科技培训 20多次,内容涉及水产苗种生产、人工养殖技术、饲料加工技术及水产品加工技术等,接受培训的人员达到8500人次。出版发行专业刊物《唐山渔业》17期、20000余册,发放水产技术资料 20000余册。利用广播、电视及报刊等传媒形式举办技术讲座25期。迄今为止,我们已完成了6个省级地方标准、10个市级地方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

------加强监管  打造绿色渔业

        为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唐山市采取规范化管理手段,加强依法监管力度,努力打造绿色渔业。抓好苗种生产规范化工作,详细制定许可证审批发放的计划,与各基层水产主管局协作,在苗种生经营企业集中地区,展开宣传,向养殖户传递这项措施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鼓励他们及时向县级主管部门申报。在审核过程中,做到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对相关要求逐项核实,保证绝不错发、漏发。发放完毕的许可证将其对应的苗种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录入微机,达到对厂家系统性、科学性管理的目的。截至2007年底,已发放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183本,为进一步加强对秒钟生产企业的监管,推动健康养殖夯实了基础。

        唐山市自2002年成为农业部养殖证制度联系点以来,积极开展养殖生产规范化建设,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养殖证制度日趋完善。特别是2007年,唐山市在往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拘于过去成绩,本着将养殖证制度做好,做精的原则,结合水产养殖环境的变化,细化环节,突出重点,进一步查缺补漏。截至2007年底,累计发放养殖证1452本。2007年唐山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加快推行这项制度的实施,首先选择省市级重点养殖企业试行,然后以这些重点企业为基点,通过大力宣传、组织培训和现场指导填写、答疑解惑等方式带动周边养殖企业逐渐养成及时、规范、真实的填写生产记录的习惯,从而在养殖区域中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氛围,截至2007年底主要养殖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养殖档案的建立,成效明显。

        为了保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唐山市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在生产高峰期,经常性地走访,进行不定期的现场督导,对是否持证生产、是否规范生产、是否能提供详实的生产纪录、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检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此外,通过全市统一行动,对各县水产养殖生产密集地区实行不定场、不定池的抽检。07年全市突击行动中,抽检的数十个样品经过市检测中心严格检测,全部达到国家制定的安全标准。

——坚持保护与增殖放流并举  切实提高渔业资源养护水平

        为养护渔业资源,唐山市不断加强伏季休渔管理工作,渔政与船检港监联合组成休渔管理工作督查组,分工包县督导休渔管理和“护渔2007”海洋渔业执法工作,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从保护渔民的权益为出发点,积极履行职责,按《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认真查处渔业污染事故,维护了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搞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恢复和增殖我市自然水域渔业资源,实现全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目标,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今年唐山市共安排放流资金175万元,包括海蜇、对虾、淡水鱼和池沼公鱼四个品种进行增殖放流。针对增殖放流品种并结合各品种苗种生产情况,唐山市按照适宜的季节分别组织实施了各品种增殖放流工作。全市共在大黑汀水库放流池沼公鱼卵10亿粒;在丰南区涧河口外海和柳赞西河口放流虾苗1.62亿尾;在涧河口、柳赞西河口和大清河口外海5—10米水深区,共放流伞径2cm以上的海蜇幼体1200万片;在大黑汀水库放流100-150克/尾的鲢鳙鱼种1.63万公斤,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优异成果,并再次形成秋汛。全市共捕获中国3对虾160余吨,创产值3000余万元,创10年来海捕中国对虾产量新高。(河北经济日报 2008年5月29日第三版)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