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有这么一位群众信赖的带头人———党总支书记张荣锁。他带领回龙村,立足山地特色,数十载如一日,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把一个昔日又穷又乱的山村建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被群众称为太行深处的好村官,被评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荣获央视“感动中国·2002年度十大人物”第二名。
治穷斗乱谋发展
回龙村是太行山深处一个与世隔绝的“极贫部落”,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岗峰梁隔离成17个自然村。当地群众空守着山清水秀,却难摆脱贫穷落后。1993年,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多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主动向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回龙村当支书。“我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时的梦想,那就是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
为改变山村一穷二白的面貌,扭转回龙村又穷又乱的局面,张荣锁响亮地提出了“出路在山,致富在人”和“与天斗,与地斗,坚决不搞窝里斗”的口号,以身作则,把班子的心凝聚起来,把村民的心思引导到山村的建设与发展上来。
有了这样的带头人,荒山怎能不低头?连续3年,全村治理了8座荒坡,开辟良田1500亩,种下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3.5万株。张荣锁又带领村民修筑了3.5公里的柏油路,接通山外公路,结束了回龙村“与世隔绝”的历史。有了公路,货畅其流,山里的“特色经济”迅猛发展。改造荒山、发展林果、通水架电、修路建校、开发旅游、筹建新村……一年一件实事,一年一层台阶,矢志不移,自强不息,凭着深情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以超越自我的奋斗,昔日的“苦回龙、穷回龙、乱回龙”,变成了一个“强回龙、富回龙、新回龙”,昔日穷得丁当响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冒尖户”的积蓄达到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张荣锁上任不到3年,回龙村就成为新乡市首批命名的“小康村”。
与时俱进三级跳
十多年来,在张荣锁的带领下,在大力改变生存、生活条件的同时,回龙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荣锁积极因势利导,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手,扭转了干部群众不思进取的守旧观念;从回顾党的丰功伟绩和展望祖国的繁荣昌盛入手,增强了党的建设和村务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调整产业结构,力求优势互补入手,激发起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迅速转变的旺盛活力。
1994年到1997年,张荣锁带领群众靠开发林果、石材加工业和香菇种植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并进行了新村崛起的建设。先后铺设崖下3.5公里的柏油路;结束了崖上无电的历史;建设了村小学大楼和村委会办公大楼;盖起了村卫生所和村委会综合办公楼;兴建了容纳16户的首批农民新居,完成了回龙村建设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与时俱进。
1998年末到2001年初是回龙村创业过程中的一个艰难历程。山下的回龙人富了,崖上的回龙人却因大山阻隔,依然贫困。张荣锁带领由150名党员、民兵组成的筑路大军,背着背包,拉着锅碗瓢盆,挺进深山峡谷,苦干一年多,劈开9个山头,修成了一条长8公里的盘山水泥公路。在绝壁打隧道时,张荣锁把粗绳一头拴在崖顶的树上,一头拴在腰间,一下子滑下崖壁,开始测量洞口的位置和隧道的坡度。他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先后30多次爬绝壁,又成功地点响了征服悬崖的第一炮。为修路,张荣锁拼上性命,九死一生;拿出积蓄,几乎倾其所有。然而,正是跨过这个难关,解决了崖上群众行路难之后,回龙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才得到了开发,各项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回龙村建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与时俱进。
2002年以来,回龙村在旅游业带动下,林果业、果品加工等辅助生产都得到同步发展。为保障景区沿线的交通安全,回龙村投资500万元改造和完善了15公里长的景区道路;为提升景区品位和增加旅游情趣,投资500万元建成了豫北独此一家的高空索道。与此同时,还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各项工程项目和服务设施……回龙景区三年来每年旅游收入达200万元,2005年达300万元。实现了回龙村建设发展史上的第三次与时俱进。
强化班子硬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回龙村10多年的创业史上,其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显得极为突出。长期以来,张荣锁同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每月的15日召开干部例会和党员例会,并通过长期开辟“公正廉洁、勤政为民”公开栏和设立村民理财小组等政务公开园地,确保了人民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监督。
1994年秋,村里建学校,一个包工头为揽到工程,硬要塞给张荣锁2万元钱,被严辞拒绝。包工头以为这下可完了,可后来经过公开竞标,他照样取得了承包权,他感慨地说:“人家张荣锁办事,可真是南天门上的过木———干板直正,这样的干部我从心里佩服!”一次,村里的石材厂竞标承包,张荣锁的远房侄子为低价取得承包权,给他送上5000元,同样遭到了严厉批评,结果标的价在竞争中一下子从10万元飙升到40万元,为村办企业大大增值。
张荣锁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他带出的干部队伍也深得民心。张荣锁未上任前,回龙村有的干部不交电费、不交提留、不出义务工,群众意见很大,他上任后带头废除这些特权。
张荣锁带出的班子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他带领的党员队伍中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10多年的岁月,一个初具规模的新村体系基本形成,山村一下子变得亮丽起来。新村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先后对居住偏僻的60户村民进行了户均3万元的扶贫性搬迁;对全村13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定期发放生活用品;在完善交通要道的同时兴修了水利,在普及电话、电视的同时开辟了远程教育网络;在开展医疗保健活动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在骄人成绩面前,张荣锁说:“我们不仅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要乡风文明,要通过多种措施并举,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让更多的人成为‘知识农民’!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新农村的各项目标,都要在回龙这块土地上成为现实!”说这番话时,他的两只眼睛里闪着亮光,顺着这目光,我们仿佛看到了回龙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