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2004年厦门市渔业工作情况总结

日期:2005-01-20 15:04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2004年,厦门海洋与渔业局紧紧围绕厦门建设海湾型城市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依据《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要求,结合该局工作任务实际,狠抓落实。创造性地抓好渔业工作落实,推动渔业经济不断发展。渔业工作上新台阶。全年渔业经济总产值25.19亿元,增长1.53%,其中渔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5.9%,渔业人均年收入5451元,人均增长77元。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继去年以来,投资230万元,建设8015亩的对虾、牡蛎、罗非鱼、紫菜、鲍鱼等6个生产基地,面积达2.556万亩, 6个基地,取得了无公害基地产地认定证书。投资400万元,扶持同安原水、翔安洋江蚝油、杏林鳗业、浦头饲料、银祥(对虾)5家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全年实现水产加工产值9亿元,占全市水产加工产值90%,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同比增长95%。带动1.03万养殖户,增加渔民收入500多万元。

  二是狠抓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放心水产品工程”,投入近400万元,进行了水产研究所的渔业质量检测站、贝类净化厂建设,开展东渡水产批发市场的综合整治;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行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检测,查处不合格水产品3000多公斤;净化贝类190多万公斤,净化后的贝类产品,除在本市销售外,还销往福州等地、出口港、澳地区。

  三是抓好渔港基础建设。闽台避风港二期工程投资9000万元,2004年完成投资6000万元。一期工程完工后形成的港池,在防抗2004年第18号台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次停泊外海渔船达380艘。渔业环境监测站和渔业质量监测站的计量认证,通过了专家预验收和计量认证;病害防治中心外部主体建设已通过验收,病害防治预测预报网络已基本形成;高崎中心渔港建设方案,已通过农业部专家组评审。

  四是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从2003年开始,两年时间投入100万元,启动了海洋渔业生态修复工程。2004年继续做好放流工作,在厦门海域组织人工投放10批次1.47亿尾,其中真鲷24.48万尾(标志放流4000尾),黄鳍鲷16.01万尾,长毛对虾苗9667.04万尾,日本对虾5001万尾。同时,还对2004年放流的成效进行跟踪调查,据检测,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捕捞量增加50%。

  五是做好城市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组织渔民技术培训30期1400多人次;完成海洋实业总公司转制的后继工作,分流安置职工216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144人,“内养”72人;对鼓浪屿渔业公司资产进行评估,着手进行280多名职工、渔民的分流安置;今年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完成15艘渔船的拆解任务。
二、重视生态建设,保护渔业环境。

  2004年来,该局突出重点,加强了珍稀海洋物种保护、海洋环保监测、海岸滩涂利用等工作。

  一是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理顺管理体制,拓展工作职能,采取挂靠海洋综合执法支队的方式,成立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并接受保护区办公室的指导、监督,具体管理保护区的工作。保护区办公室加挂福建省水产野生动物“厦门救护中心”及“厦门海底世界救护站”,统一协调、有效救护周边地区水生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深化对珍稀海洋物种保护研究,先后开展了“厦门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遗传结构及保护措施”、“厦门海域水下爆破等作业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及水声监测系统的实施”、“厦门文昌鱼人工繁殖、放流技术及保护开发利用”、“厦门鲎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等多种专题的研究,从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角度,分析研究白海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措施。

  二是加强海洋环境排污和海洋工程的监测。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及渔业质量计量认证工作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目前已进入该省质监局审批程序。健全排污监测网络,布设监测站位68个,开展对海洋环境质量监督性、趋势性、海洋功能区和环境质量等12个项目监测;对岛内至同安湾14个重大陆源排污,实施陆源排污口、排污入海物总量、主要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影响等调查及监测,完成了厦门市的陆源污染物总量调查及监测报告。严格海洋工程的审查,依法加强对海洋、海岸工程的审核审批,完成了3个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的报告书审核。

  三是开展海岸滩涂红树林种植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委托厦门大学湿地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对同安、翔安、集美区海岸滩涂红树林种植进行可行性调查,形成了系统的宝贵资料;组织专家对《集美龙舟池外侧滩涂红树林种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了岛内外海岸滩涂种植红树林规划,目前已完成西海域的调查与规划;投资200万元,指导协调翔安区,在马巷镇山亭村白兔山至曾山一带岸线滩涂实施100亩红树林工程性示范种植,实现了该市海岸滩涂种植红树林从试验性转到工程性示范种植的飞跃,对推进大面积生态修复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三、创新综合执法体制,加大查处海洋违法违规问题力度

  一是整合执法力量,完成支队组建挂牌。根据厦门市政府的决定,该局于2004年初,把海监大队、渔监局、渔业无线电管理站、渔政处四个单位整合为“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并于2004年12月举行了挂牌仪式。支队确定了“政治思想好,组织纪律严,工作作风硬,业务素质精神,特别能战斗”的建队目标,组建一年多来,加强素质训练,先后组织了2次集中军训,6次海洋专业学习培训,大大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二是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章违法行为。全年共组织海域巡航、巡查600多次,检查用海项目218个,制作海域巡航巡查记录近400条,及时发现和制止处理违章行为120起,对5起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对37艘实施电鱼作业的船只进行了处理,其中对14艘严重违反规定的电鱼船依法执行没收拆解,没收电机和设备43台(件),拆除定置网具2200个、泡沫浮子2.3万多个、插网2.5万余米、废弃养殖捕捞渔船5艘。110联动接处警114起,有力发挥了综合执法支队的作用。

  三是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004年该局继续牵头,组织厦门海事局、省航道管理局厦门分局、市港务管理局、市公安局水上公安分局、中国海监六支队、公安边防支队、海警三支队等涉海部门和下属执法队伍,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22次,保障了西海域整治成果,遏制养殖新增和养殖回潮,促进了航道和港口运营安全,保障了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整治倾废保护了海洋生态,完成了该市政府交办的公共安全事务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

  四是有效维护东部海域的安全。东部海域既是禁养区,也是该市港口的重要航道,该局加大了对影响航道锚地违规作业渔船和设施的清理力度。2004年来,共检查和劝阻在厦金航道、港区锚地和旅游功能区海域内的违规捕捞船只2000余艘,拆除定置网具1800多个,清除泡沫浮子1.2万个。尤其是每年的5—6月份,有大量的船只集中在厦金航道和锚地内采捕光滑荷兰蛤,严重影响了厦金航道的安全,该局加强了海上值班,加大了劝阻违规渔船的力度,有效地保障了春节和黄金周期间厦金航道的安全。2004年发生禽流感期间,该局加强了海上防堵工作,在东岸码头实行昼夜值班,严格检查从外地驶入厦门港的船只,从源头上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入侵。

  四、加强渔业科技工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了专家组的工作。该局2004年在发挥专家组作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进:丰富专家组的活动形式,组织专家赴金门考察,赴沿海省市专题调研,开展中秋节联谊活动等,进一步增强专家组的凝聚力、责任感。建立重点工作提交专家组审议制度,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保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均由专家组审议并提出指导意见,较好地发挥了专家组的作用;开展专题调研,先后组织专家组人员对“海湾型城市中休闲渔业定位”、“厦门生态城市海洋指标”等专题调研,充分汲取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宏观战略思考效力。

二是加强了对外海洋与渔业事业合作。协助该市政府,圆满地完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来厦考察指导的组织和接待工作,并组织全局同志,参观了“雪龙”号船和极地图片展览,联合组织了“雪龙”与极地考察报告会等活动。启动了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项目——厦门市西海域海洋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全面展开“厦门第二轮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项目”的各子项目,成功协办了10THPSC会议;积极争取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型环境投资项目。

三是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管理工作。利用“6•18”福建成果项目交易平台,该局实现16个成果对接项目,占全市的11%;促进了膜技术在蚝汁脱盐的应用研究、双壳贝类净化生态技术研究、东海洋水产品深加工技术3项科技成果纳入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启动了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化工、海水冲厕示范工程等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的前期工作。

五、完善内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结合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做好行政许可事项和办事期限的公开,完善和明确局机关各业务处行使行政许可的办证地点,规范了政务审批程序,实行了政务公开。

二是实行一个窗口服务渔民。在沙坡尾设置局渔业行政许可办证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渔民办理相关证件手续,得到各界好评。同时,认真做好渔民信访工作,全年接收来信来电45件、局领导接待来访136人次,对信访的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是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政策规定的学习教育;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处级干部申报个人收入、干部谈话提醒等有关制度;设立了处级干部廉政档案;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了帐目统一管理、财务集中核算制。对科研项目经费开支、工程建设招投标、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政策规定的落实。

四是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针对该局机关办公室搬迁后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机关正规管理规章制度,编制和修订了日常办公、值班、考勤、请休假、工作学习、廉政建设、文件财务管理等16项管理制度规定,编印成《工作手册》每人一本。抓好日常行政管理,经常检查人员上下班、办公室内务、节假日值班、车辆在位等情况,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实施办公自动化建设,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多媒体会议室和局域网,实行了网上审批等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