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2016 > 第4期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16年

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

日期: 2016-04-20 11:49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我部组织遴选了2016162个农业主导品种和95项主推技术,现予推介发布。

请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用,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在关键农时集中开展培训,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2016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农业部办公厅

          2016226

 

 

附件

2016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第一部分  162个主导品种

水稻(30个)

Ⅰ.长江中下游稻区

(一)Y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还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二)新两优6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三)中浙优1号:适宜在长江流域浙江省、湖南省和贵州省作单季稻种植。

(四)内58015: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五)珞优8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六)宜优673:适宜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七)丰两优四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八)宁粳4号: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九)南粳9108: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十)深两优5814: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十一)中嘉早17: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十二)中早39: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十三)隆香优130: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十四)天优华占: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十五)五优308:适宜在广东全省作旱、晚造种植,适宜广西区中北部、广东省北部、福建省中北部、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浙江省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Ⅱ.华南稻区

(一)美优796:适宜在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

(二)天优998: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三)五山丝苗: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造兼用,长江流域可作中稻、双季晚稻和一季晚稻种植。

(四)深优9516:适宜在华南稻区广东省种植。

Ⅲ.西南稻区

(一)宜香优2115: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二)德优4727: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三)川优6203: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不宜在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四)楚粳28号:适宜云南省海拔15001940米的稻区及四川省凉山州海拔15001850米的常规粳稻区种植。

(五)内539: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Ⅳ.北方稻区

(一)龙粳25: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

(二)龙粳31: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

(三)绥粳14: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

(四)通禾899:适宜在吉林省四平、通化、吉林、长春、松原等晚熟稻区种植。

(五)沈农9816:适宜在沈阳以南中晚熟稻区种植。

(六)宁粳43号:适宜宁夏引黄灌区中等肥力田块插秧种植。

小麦(23个)

Ⅰ.黄淮海地区

(一)济麦2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及江苏淮北麦区高水肥地块种植。

(二)百农AK5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三)西农979: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四)洛麦23: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五)周麦2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及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六)安农0711:适宜在淮北麦区及沿淮麦区种植。

(七)鲁原502:适宜在山东全省、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中南部中高水肥地力水平种植。

(八)山农20: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阳、信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九)运旱20410:适宜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陕西省渭北旱塬旱地、河南省豫西旱地种植。

(十)石麦15: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河北黑龙港流域半干旱地和肥旱地种植。

(十一)郑麦769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十二)衡观35: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种植,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湖北省襄阳地区种植。

(十三)良星66: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十四)淮麦2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Ⅱ.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扬麦16: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和上海市麦区种植。

(二)郑麦9023: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麦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

(三)扬麦20: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四)襄麦25:适宜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

Ⅲ.西南地区

(一)川麦104: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陕西省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甘肃省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二)绵麦367: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西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湖北襄阳地区,贵州中部和西部种植。

Ⅳ.西北地区

(一)宁春4号:适宜在宁夏山川水地、内蒙古河套灌区及延山井灌区、土默川井灌区、甘肃、新疆、山西、陕西、广西等地区种植。

(二)新冬20号:适宜南疆早熟冬麦区种植。

V.东北地区

龙麦33: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玉米(31个)

Ⅰ.黄淮海地区

(一)郑单958: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

(二)浚单20: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中南部、陕西、安徽、江苏、山西运城夏播区,以及内蒙古≥10℃活动积温3000℃以上地区种植。

(三)隆平206:适宜安徽、江苏省淮北、河南(不含开封、商丘、周口地区)、山东(瘤黑粉病高发区慎用)夏播区种植。

(四)金海5号:该品种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播种植,叶部病害和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五)中科11号: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

(六)中单909:适宜在河南、山东(滨州除外)、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淮北市除外)夏播种植。瘤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七)登海605: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中南部、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适宜区域、陕西省、浙江省种植,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八)伟科702:适宜在吉林晚熟区、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天津市春播种植;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山东、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榆林、内蒙古西部春播种植。

(九)苏玉29:适宜在江苏、安徽作春、夏播种植和江西、福建省春播种植。

(十)圣瑞999:适宜在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山西南部夏播种植。粗缩病、瘤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十一)宇玉30:适宜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地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瘤黑粉病和粗缩病高发区慎用。

Ⅱ.南方地区

(一)东单80:适宜在辽宁、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春播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二)雅玉889:贵州省的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地区、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的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云南省海拔8001700米玉米产区中、上等肥力地块及中北部海拔18002200米春播玉米产区种植。

(三)成单30: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与麦苕间套种或净作均可。

(四)中单808:适宜在四川、云南、湖南春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五)荃玉9号:适宜在重庆、湖南、四川(雅安除外)、贵州(铜仁除外)、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六)苏玉30:适宜在江苏春、夏播和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春播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七)荣玉1210: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八)桂单162:适宜广西全区种植。

(九)云瑞999:适宜云南省海拔1900米以上冷凉山区。在灰斑病、纹枯病高发区慎用。

(十)苏科花糯2008:适宜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茎腐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Ⅲ.北方地区

(一)德育919:适宜在吉林省玉米中晚熟区种植。

(二)农华101: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中晚熟区、辽宁中晚熟区、吉林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山东、河南(不含驻马店)、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灌区、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

(三)京科968:适宜在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和通辽、辽宁中晚熟区(丹东除外)、吉林中晚熟区、陕西延安和河北春播区种植。

(四)德美亚1号:适宜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区下限和四积温区上限、内蒙古自治区≥10℃活动积温2200℃以上地区和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早熟区种植。

(五)KWS2564:适宜新疆原SC704玉米种植区域种植及甘肃省酒泉、兰州、武威、平凉等地玉米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不发生地块种植;宁夏中部干旱带引黄灌区单种,需≥10℃有效积温2650℃。

(六)东单6531:适宜在辽宁省内≥10℃活动积温在2800℃以上的玉米区种植。

(七)翔玉998:适宜在吉林省玉米中晚熟区种植。

(八)豫青贮23:适宜在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北部(张家口除外)、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和黑龙江第一积温带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

(九)绥玉23: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十)华农887:适宜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春播种植。

大豆(18个)

Ⅰ.东北地区

(一)黑河45号:适宜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春播种植。

(二)华疆4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种植。

(三)疆莫豆1号:适宜在黑龙江垦区第四、五积温带、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赤峰市≥10℃的积温在22002300℃的地区春播种植。

(四)黑河43: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

(五)克山1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中部和南部,新疆北部地区春播种植。

(六)垦丰16: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春播种植。

(七)合丰55: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和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种植。

(八)绥农26: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九)黑农48: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十)吉育47:适宜在吉林省吉林、延边、白山市早熟地区种植。

Ⅱ.黄淮海地区

(一)冀豆17:适宜在河北省中北部(张承中部以南),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及渭南,山西中部及东南部,甘肃陇东地区春播种植;在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南部和济南周边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河南北部、中部和南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二)中黄30:适宜在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河北省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宁夏中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北京等地区春播种植。

(三)齐黄34:适宜在山东省、河南东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四)周豆12:适宜在河南省,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五)中黄37: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六)皖豆28: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Ⅲ.南方地区

(一)南夏豆25: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夏播套作和净作种植。

(二)滇豆7号:适宜在云南昆明、昭通和红河,湖北恩施,四川凉山,贵州贵阳和安顺地区春播种植。

棉花(13个)

Ⅰ.长江流域棉区

(一)华惠4号: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

(二)鄂杂棉29: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区不宜种植。

(三)湘杂棉7号: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

Ⅱ.黄河流域棉区

(一)鲁棉研28号: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北部和中东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山东春播种植。

(二)中棉所50: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和中部,山西南部夏播种植。

(三)国欣棉9号:适宜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种植。

(四)新植5号: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五)冀棉169: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山西南部,天津棉区种植。

(六)GK103: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种植。

Ⅲ.西北内陆棉区

(一)新陆早50号:适宜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和南疆部分早熟棉区种植。

(二)新陆早41号:适宜在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三)新陆中44号:适宜西北内陆中熟棉区种植。

(四)新陆中47号:适宜在南疆早中熟棉区种植。

油菜(9个)

(一)中双11号: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二)浙油50:适宜在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三)华油杂62: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主产区种植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拔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四)华油杂13号: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地区、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五)阳光2009:适宜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六)中农油6号: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长江下游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上海、浙江种植。

(七)沣油737: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八)川油36:适宜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九)青杂7号:适宜在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高海拔、高纬度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花生(4个)

(一)花育33: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等适宜地区种植。

(二)远杂9847: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辽宁南部花生产区种植。

(三)冀花4号: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北方花生产区春播和地膜覆盖种植,冀中以南也可麦套夏播种植。

(四)中花16: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湖南、河南南部、江苏等地的非青枯病区种植。

马铃薯(6个)

(一)中薯18号: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中晚熟种植。

(二)冀张薯12号:适宜在河北省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全部地区、西北地区及东北一作区种植。

(三)青薯9号:适宜在青海省东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一季作区作为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四)东农310:适宜在东北一季作区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种植。

(五)云薯105:适宜湖北西部,贵州西北部,四川西南部,重庆东北部,云南中部、东北部春作种植。

(六)鄂马铃薯7号: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畜牧(15个)

(一)引进猪

A.杜洛克、长白、大白猪:适宜在我国各地区饲养。

B.巴克夏猪:适宜在我国各地区饲养。

(二)培育猪

A.湘村黑猪:适宜我国各地区饲养。

B.苏姜猪:适宜在北至淮河,南至贵州铜仁,均可饲养。

C.松辽黑猪:适宜在我国各地区饲养。

D.晋汾白猪:适宜在我国各地区饲养。

E.江泉白猪配套系:适宜在我国各地区饲养。

(三)乳用牛

A.荷斯坦奶牛:适宜在全国奶牛养殖区域饲养。

B.娟姗牛: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饲养。

C.槟榔江水牛:适宜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等南方地区养殖。

D.摩拉水牛:适宜我国南方各省、区饲养。

E.尼里/拉菲水牛:适宜南方各省、区饲养。

(四)肉用牛

A.安格斯牛:适宜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饲草饲料充足的地方均可养殖。

B.延黄牛:适宜东北三省及北方区域。

C.利木赞牛:全国均可应用。

D.云岭牛:适宜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养殖。

(五)乳肉兼用牛

A.三河牛:适宜在国内与内蒙古类似地区养殖。

B.新疆褐牛:适宜全国北方各地农区养殖。

C.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适宜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吉林、辽宁、四川、安徽、甘肃等黄牛主产区域养殖。

D.蒙贝利亚牛:适宜在全国牛养殖主产区养殖。

(六)肉用羊

A.杜泊羊:适宜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以及贵州等地。

B.波尔山羊:适宜在我国山羊分布区养殖。

C.德国肉用美利奴:适宜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细毛羊生产区。

D.小尾寒羊:适宜北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E.湖羊:适宜浙江省湖州、桐乡、嘉兴、长兴、德清、海宁、杭州等地,近年江苏、上海、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也有不同规模的饲养量。

(七)毛绒羊

A.辽宁绒山羊:适宜我国北方各省、区适宜饲养绒山羊地区饲养。

B.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适宜我国北方各省、区适宜饲养绒山羊地区饲养。

C.新吉细毛羊:适宜在我国西北、东北等牧区、半农半牧区饲养。

D.高山美利奴羊:适宜在我国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态区及其类似地区推广利用。

(八)萨能奶山羊

适宜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份养殖。

(九)蛋鸡

A.京粉2号蛋鸡配套系:适宜鸡蛋主产区及全国。

B.农大5号小型蛋鸡配套系:适宜鸡蛋主产区及全国。

C.大午金凤蛋鸡配套系:适宜我国各地区饲养。

D.豫粉1号土种蛋鸡配套系:适宜我国各地区饲养。

E.新杨黑羽蛋鸡配套系:适宜我国各地区饲养。

(十)肉鸡

A.京星黄鸡: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养殖。

B.岭南黄鸡:适宜全国各个区域。

C.粤禽皇3号鸡配套系:适合全国(西藏除外)饲养,尤其适合提供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消费市场。

D.新兴矮脚黄鸡配套系:适宜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

E.京海黄鸡:适宜全国,重点在江、浙、沪、皖等华东地区推广养殖。

F.三高青脚黄鸡3号:适宜全国,重点在华中地区推广养殖。

J.金陵花鸡配套系:适宜全国,重点在江浙、两广等地区推广养殖。

(十一)鸭

AZ型北京鸭: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

B.南口1号北京鸭: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

C.绍兴麻鸭:适宜在全国养殖。

(十二)鹅

A.天府肉鹅配套系:适宜具备肉鹅养殖基础条件的地区养殖。

B.小型豁眼鹅快长系:适宜在全国各地推广饲养。

(十三)种兔

A.浙系长毛兔:适宜在我国华东、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区饲养。

B.皖系长毛兔:适宜全国各地饲养。

C.川白獭兔新品种:适宜全国各地饲养。

(十四)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适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饲养。

(十五)牧草

A.草原4号紫花苜蓿:适宜在我国山东、河北、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山西等各省区种植。

B.鄂牧5号红三叶:适宜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云贵高原地区种植。

C.公农广布野豌豆:适宜吉林省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地区,或同等条件北方较湿润地区种植。

D.兰箭2号箭筈豌豆:适宜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海拔3000m左右的地区种植。

E.川北箭筈豌豆:适宜于年降水量600mm以上,海拔5003000m的亚热带地区作为饲草种植。

F.川中鹅观草:适宜长江流域亚热带降水量4001700mm,海拔5002500m的丘陵、平坝、林下和山地种植。

G.同德贫花鹅观草:适宜在青藏高原海拔22003200m,年降水量420mm以上的地区种植。

渔业(13个)

(一)蟹

A.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适宜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淡水水体中养殖。

B.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适宜在长江流域进行池塘、湖泊网围、水库、沟渠、稻田养殖以及其他区域易人为控制的水体。

C.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适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池塘、湖泊、水库、沟渠、稻田以及其他人工可控的水体养殖。

D.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适宜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海水养殖。

E.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适宜在我国浙江、江苏等省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F.拟穴青蟹:适宜温暖海区沿岸生活,广泛分布于全国沿海地区,养殖用水盐度不低于5‰。

(二)虾

A.中国对虾“黄海2号”:适宜山东、天津、河北、江苏等沿海可控水域养殖。

B.中国对虾“黄海3号”:适宜我国江苏及以北沿海地区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C.杂交青虾“太湖1号”:适宜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工可控的淡水池塘养殖。

D.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适宜水温连续90天达22℃以上的地区养殖。要求养殖用水为淡水或盐度在3‰以内的咸淡水。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E.斑节对虾“南海1号”:适宜我国华东、华南的盐度高于2‰的沿海地区养殖。

F.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养殖水体和内陆咸淡水养殖水体中养殖。

G.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适宜我国沿海及内陆盐度在0.5‰以上,水温1835℃的地区养殖。

H.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适宜我国广大海水及咸淡水区域(包括滩涂、湿地、河口地区)养殖。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适宜热带、亚热带广大海水及咸淡水区域养殖,适宜养殖盐度在0.5‰~45‰,适宜养殖温度2235℃。

J.克氏原螯虾:我国除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外,都可以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尤其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

(三)罗非鱼

A.奥尼罗非鱼:适宜池塘、海水、湖泊围栏、稻田、网箱以及工厂化流水养殖。适宜水温为10℃以上,4℃以下会冻死。

B.“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适宜池塘、海水、湖泊围栏、稻田、网箱以及工厂化流水养殖。适宜水温为10℃以上,4℃以下会冻死。

C.“新吉富”罗非鱼:适宜池塘、海水、湖泊围栏、稻田、网箱以及工厂化流水养殖。适宜水温为10℃以上,4℃以下会冻死。

D.尼罗罗非鱼“鹭雄1号”:适宜淡水、半咸水水域的池塘、小山塘水库、网箱、工厂化流水等养殖,适宜水温为10℃以上,5℃以下会冻死。

(四)鲫鲂

A.异育银鲫“中科3号”:适宜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可控水体内养殖。

B.湘云鲫2号:适宜可控的淡水水域养殖,可进行池塘、水库、湖泊、网箱、稻(莲)田等养殖。

C.方正银鲫:适宜全国各地淡水池塘、稻田、网箱养殖。

D.杂交黄金鲫:适宜全国范围内淡水池塘养殖。

E.团头鲂“浦江1号”:适宜全国各类可控的淡水养殖水域。

F.杂交鲌“先锋1号”:适宜全国各类可控养殖水域。

(五)鳝鳅

A.黄鳝:适宜全国各地淡水池塘、水库、湖泊等可控水域养殖。

B.泥鳅:适宜全国各地池塘、稻田、河道等水域养殖。

C.黄颡鱼“全雄1号”:适宜全国淡水水域进行池塘、网箱、稻(莲)田养殖。

(六)鲤鲢

A.津新鲤2号:适宜在我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B.松浦镜鲤:适宜淡水池塘、稻田、网箱养殖。

C.乌克兰鳞鲤:适宜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和低洼盐碱地水域养殖。

D.福瑞鲤:适宜全国各类淡水水域中养殖。

E.豫选黄河鲤:适宜全国各地养殖,特别是沿黄河地区。

F.丰鲢:适宜全国各类可控水体养殖。

G.津鲢: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淡水水域中养殖。

(七)鮰鳢

A.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适宜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池塘、网箱养殖,不宜投放于自然水域。

B.杂交鳢“杭鳢1号”: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各黑鱼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八)鳜鲈

A.大口黑鲈“优鲈1号”: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淡水水域进行池塘主养或套养,也适合淡水网箱养殖。

B.秋浦杂交斑鳜:适宜在全国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C.翘嘴鳜“华康1号”:适宜全国淡水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

(九)大黄鱼

A.“闽优1号”:适宜于福建、浙江和广东等海域人工养殖。

B.“东海1号”:适宜在我国浙江及以南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十)鲆鲽类

A.半滑舌鳎:适宜在全国沿海地区养殖。

B.大菱鲆“丹法鲆”:适宜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进行海水养殖。

C.牙鲆“鲆优1号”:适宜在我国北方沿海进行池塘、网箱和工厂化养殖。

D.牙鲆“北鲆2号”:适宜在全国可人工控制的海水水域养殖,推广区域主要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

(十一)贝类

A.杂交鲍“大连1号”:适宜渤海、黄海海域以及福建和广东北部海域养殖。

B.西盘鲍:适宜在我国福建和广东粤东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C.海湾扇贝“中科2号”:适宜在黄渤海区域海水水体中养殖。

D.虾夷扇贝“海大金贝”:适宜在我国北方海域进行近海筏式和底播养殖(如辽宁大连海域,山东北部海域)。

E.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适宜在我国浙江及以北沿海养殖海域进行近海养殖。

F.长牡蛎“海大1号”:适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等省沿海养殖。

(十二)海藻

A.海带“东方7号”:适宜在我国北方沿海海带栽培区推广。

B.海带“黄官1号”:适宜福建、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海带养殖区。

C.“三海”海带:适宜我国南北方栽培养殖,已在山东、辽宁、福建、广东等海区近海栽培养殖成功。

D.“爱伦湾”海带:适宜山东、大连等我国北方近海栽培,特别适宜水深流大的深水区。

E.坛紫菜“申福2号”:适宜福建、浙江、广东三省沿海栽培。

F.坛紫菜“闽丰1号”:适宜福建、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栽培。

G.坛紫菜“浙东1号”:适宜浙闽海域混水区大规模栽培生产。

H.条斑紫菜“苏通1号”:适宜江苏省条斑紫菜主产区栽培。

.龙须菜“鲁龙1号”:适宜在我国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等沿海海水水体中栽培。

(十三)中华鳖日本品系

适宜全国各地的温室、外塘养鳖场养殖。

第二部分  95项主推技术

综合技术(10项)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A.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B.绿肥种植技术

C.酸化土壤改良技术

D.“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培肥技术

E.脱硫石膏改良碱土技术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四)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

A.新型包膜缓释肥施用技术

B.稳定性肥料施用技术

(五)旱作农田地膜覆盖技术

(六)土壤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A.生物有机肥克服连作障碍技术

B.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

C.光合细菌防治蔬菜苗期土传病害技术

(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A.人工释放天敌控害技术

B.害虫诱杀技术

C.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D.生态控制技术

E.农田鼠害TBS监测与防控技术

(八)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九)农田测墒灌溉技术

(十)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应用技术

农机化主推技术(12项)

(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A.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B.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C.稻谷干燥机械化技术

(二)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三)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

(四)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A.机械化种植技术

B.机械化收获技术

(五)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

A.麦茬全秸秆覆盖花生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

B.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技术

(六)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

A.棉花播种机械化技术

B.机械化采棉技术

C.机械化采收籽棉预处理技术

(七)大棚蔬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

A.大棚蔬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

B.大棚温室自动化卷放膜技术

C.大棚温室果蔬运输技术

(八)草原复壮机械化生产技术

A.牧草切根复壮机械化技术

B.牧草切根施肥补播复壮机械化技术

C.牧草马莲碎根复壮机械化技术

D.牧草狼毒剔除复壮机械化技术

(九)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A.喷灌技术

B.微灌技术

C.渗灌技术

(十)保护性耕作技术

A.东北垄作区(含东北水田区)

B.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

C.西北黄土高原区

D.西北绿洲农业区

E.黄淮海两茬平作区

F.南方水旱连作区

(十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A.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B.水田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十二)残膜回收利用机械化技术

水稻(10项)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A.水稻机械化毯状秧苗育插秧技术

B.水稻钵苗机插与摆栽技术

(二)水稻旱育栽培技术

(三)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四)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

(五)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六)水稻“三定”栽培技术

(七)再生稻综合栽培技术

(八)水稻灾害防控与补救栽培技术

A.水稻高温灾害防控技术

B.水稻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C.水稻干旱灾害防控技术

D.杂交中稻洪涝灾害后蓄留再生稻技术

(九)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十)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A.稻瘟病:“一浸二送三预防”防控稻瘟病技术

B.纹枯病:“健身栽培+倍量施药”防控水稻纹枯病技术

C.稻曲病、穗腐病、穗(谷)枯病:“一浸两喷”防控技术

D.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抗、避、断、治”防控技术

E.稻飞虱(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选药选时喷到位”防控技术

F.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

G.螟虫(二化螟、三化螟):“栽培避虫+性诱剂诱捕”防控螟虫技术

小麦(9项)

Ⅰ.黄淮海地区

(一)黄淮海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二)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

(三)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四)冬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

Ⅱ.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地区

(一)稻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二)西南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

Ⅲ.西北地区

西北旱地小麦蓄水覆盖保墒技术

Ⅳ.东北地区

东北春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V.全国麦区

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A.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B.华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C.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D.西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E.西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玉米(6项)

Ⅰ.黄淮海地区

(一)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二)夏玉米抗逆防倒防衰减灾技术

Ⅱ.西南玉米区

西南玉米抗逆丰产技术

A.西南玉米抗旱精播丰产技术

B.山地玉米抗逆简化栽培技术

C.玉米间套种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Ⅲ.北方春玉米区

(一)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二)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

(三)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大豆(4项)

(一)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二)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三)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

(四)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A.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B.甘蔗、木薯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C.幼林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D.马铃薯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棉花(5项)

Ⅰ.长江流域

棉花轻简栽培集成技术

Ⅱ.黄淮海地区

(一)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

(二)棉麦双高产技术

Ⅲ.西北地区

(一)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种植技术

(二)高密度膜下滴灌植棉技术

油菜(3项)

(一)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二)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A.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B.油菜机开沟免耕摆栽技术

(三)油菜主要灾害防控技术

A.油菜“一促四防”抗灾技术

B.油菜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C.油菜封闭除草新技术

D.油菜根肿病综合技术

花生(3项)

(一)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二)花生夏直播生产技术

(三)花生逆境栽培技术

A.旱灾防控技术

B.渍涝防控技术

马铃薯(5项)

(一)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二)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三)马铃薯深耕大垄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四)冬早春马铃薯大垄双行膜下滴灌节水技术

(五)马铃薯旱作机械覆膜增产增效技术

畜牧兽医(19项)

Ⅰ.规模养殖综合及配套技术

(一)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综合技术

A.猪标准化综合技术

B.奶牛标准化综合技术

C.肉羊标准化综合技术

D.蛋鸡标准化综合技术

E.肉鸡标准化综合技术

F.肉牛标准化综合技术

G.肉兔规模化养殖综合技术

(二)规模养殖配套技术

A.优质后备奶牛培育配套技术

B.奶牛数字化精细养殖技术

C.牦牛适度补饲技术

D.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技术

E.犊牛早期健康培育关键技术

F.奶牛围产后期健康监控新技术

G.在线奶牛专家技术支持云平台

H.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Ⅰ)与日粮调控技术

Ⅱ.畜禽繁育技术

(一)提高畜禽繁殖效率技术

A.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技术

B.奶牛品种间杂交生产技术

C.蜜蜂种用蜂王高效繁育技术

(二)人工授精技术

A.猪人工授精技术

B.水牛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

C.奶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

D.奶牛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E.山羊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

F.兔人工授精技术

G.牦牛高效繁殖技术

.饲料营养技术

(一)全混合日粮(TMR)生产技术

ATMR调制技术

BTMR评价技术

(二)畜禽营养调配技术

A.猪高效饲料配制技术

B.猪健康养殖关键营养技术

C.家禽高效饲料配制技术

D.犊牛酸化奶制作与饲喂关键技术

E.提高泌乳奶牛饲料转化效率的综合技术

F.基础日粮仿生消化评价技术

Ⅳ.饲料添加剂与饲料资源开发技术

(一)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

A.益生乳酸菌制剂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技术

B.植物源精料提高猪肉品质技术

(二)粗饲料加工贮藏技术

A.糟渣类饲料的贮藏技术

B.秸秆“碱法厌氧”处理技术

Ⅴ.营养素减排与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

(一)规模化奶牛场氮、磷减排技术

(二)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

A.畜禽养殖粪污沼气能源生态利用综合技术

B.奶牛粪污低温发酵技术

C.电化学法处理猪场污水工艺

Ⅵ.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一)奶牛养殖与牛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A.有机牛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B.生鲜乳安全生产技术

(二)肉畜养殖与肉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A.安全优质猪肉及制品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B.肉羊规模化育肥与优质肥羔生产技术

C.淘汰奶牛短期育肥技术

D.奶公犊直线育肥及屠宰分割配套技术

Ⅶ.畜牧设施设备技术

规模畜禽场设施设备应用技术

A.我国南方、中原地区育肥牛舍建筑方案

B.山羊适度规模高床舍饲配套技术

C.家禽养殖场舍内环境自动监测与智能化调控技术

DB超妊娠诊断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E.奶牛圈舍温室气体吸附剂及配套吸附装置

F.肉鸡立体(笼养)成套工艺技术

Ⅷ.草业技术

(一)牧草高效生产与利用技术

A.青藏高原牧草生产及利用技术

B.亚热带热带优质牧草生产技术

(二)草牧业生产经营监测技术

Ⅸ.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一)棘球蚴病综合防控技术

(二)鸭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

(三)牦牛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四)兽医卫生规范技术

A.畜禽批发市场兽医卫生规范

B.种鸡场动物卫生规范技术

渔业(9项)

(一)河蟹苗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二)虾类健康养殖技术

A.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B.中国对虾“黄海2号”健康养殖技术

C.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技术

D.青虾双季健康养殖技术

E.“太湖1号”青虾池塘主养、虾蟹混养技术

F.多种对虾病毒的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

G.鱼虾混养技术

H.虾鳖混养模式与技术

.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养殖技术

J.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三)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

A.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

B.鲑鳟鱼健康养殖技术

(四)海水鱼健康养殖技术

A.大黄鱼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B.深水网箱养殖技术

C.石斑鱼健康养殖技术

(五)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A.海参池塘安全度夏及健康养殖技术

B.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

C.海水池塘立体养殖技术

D.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E.刺参的北参南养技术

(六)工厂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

A.海水工厂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

B.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七)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

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B.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

C.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

D.渔用膨化饲料应用技术

E.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F.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G.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关键技术

(八)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

(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A.稻鱼共作技术

B.稻鳖共作技术

C.稻虾共作技术

D.北方稻蟹共作技术

E.稻鳅共作技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