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春耕生产
“三大行动”确保粮食“九连丰”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目前,春管春播进入关键时期,农时紧、任务重。各地要切实贯彻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立足抗灾夺丰收,抢前抓早、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督导、逐项落实,力争夏粮首战告捷,力保粮食“九连丰”。按照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总体部署和“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的任务要求,针对当前春耕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农业部制定了“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打好抗旱春播攻坚战 确保东北玉米一播全苗”和“大力推广集中育秧 促进早稻稳定增产”三个行动方案。近期,分别在湖北、山东、吉林召开现场会,加强调度检查,重点抓好水稻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和玉米“坐水种”等重大增产措施及政策落实,务实推进春管春播各项工作。同时,农业部组织由司局长带队的10个工作组,分赴南方早稻主产区、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和东北地区的20个省份开展工作督导。现将三个行动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1.“奋战六十天 再夺夏粮丰收”行动方案
2.“打好抗旱春播攻坚战 确保东北玉米一播全苗”行动方案
3.“大力推广集中育秧 促进早稻稳定增产”行动方案
农业部办公厅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附件1:
“奋战六十天 再夺夏粮丰收”行动方案
一、行动背景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冬小麦又是夏粮的大头。争取夏粮首战告捷,就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主动,对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形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意义重大。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增加75万亩。去年秋冬播期间,土壤墒情好、播种质量高,深松深耕、镇压等技术措施落实到位,适播面积大,加之冬前积温足,多数地方实现一播全苗。目前,冬小麦苗情、墒情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实现夏粮第九个丰收年有基础、有条件、有希望。
当前,西南地区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江淮黄淮地区陆续进入起身拔节期,华北西北地区开始返青,正是加强春季田管、促进苗情转化的重要时节。现在距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60天左右时间,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多发期,还要过春旱、倒春寒、干热风、烂场雨、病虫害等关口。同时,入春以来,冬小麦主产区气温持续偏低,导致小麦生育进程推迟,增加了遭遇干热风等灾害的危险。因此,夺取夏粮丰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为实现夏粮增产赢得主动。
二、行动目标
总体目标: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
总体思路:保穗数,增粒数,攻粒重,环环紧扣不放松;控旺促弱,防病治虫,防灾减灾,逐项措施抓落实;水浇地创高产,旱地麦保稳产,稻茬麦多增产,均衡发展促增产。
三、技术路线
(一)返青起身期促控结合,保苗促蘖争穗数。返青起身期是控旺促弱、促根长蘖、搭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华北、西北麦区重点做好镇压划锄,增温保墒,巩固大分蘖、促进小分蘖,为争取适宜穗数奠定基础。对旺长麦田,适时镇压化控,控制旺长;对晚播弱苗,抓住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趁墒普施增施氮肥,促群体多分蘖;对一二类苗,如果前期施肥较少、群体叶色转淡,适当补施氮肥,促进春季生长。同时,强化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等病虫草害防治,组织做好统一防治、专业化防治,切实控制小麦病虫害的蔓延和危害,为中后期管理争取主动。
(二)拔节期肥水齐攻,固蘖攻粒促均衡。拔节期小麦群体茎蘖数达到高峰,有效分蘖可成穗、无效分蘖将死亡,生长发育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争取粒数的重要时期。华北、黄淮、西北麦区因天因墒因苗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促进穗数、粒数均衡发展。长江中下游麦区清沟理墒、排水降渍,增施拔节肥。同时,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为重点,抓好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危害。密切关注寒潮降温天气,防范“倒春寒”危害。
(三)抽穗扬花期补肥补水,保花增粒扩库容。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第二个吸肥高峰期,是需肥临界期,也是巩固穗数、增加粒数的关键时期。要努力确保扬花期肥水供应,因苗适当补肥补水,满足小麦肥水需求,争取足够粒数,扩大库容量。搞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减轻病虫危害。调节土壤墒情,预防春季低温冷害。
(四)灌浆期“一喷三防”,防灾延衰增粒重。小麦产量近2/3来自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防早衰、增粒重的关键时期。重点抓好“一喷三防”,防干热风、防倒伏、防病虫害,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做到能增粒重增粒重,不能增粒重保粒重。同时,做好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提前做好“烂场雨”的应对工作,做到虫口夺粮、龙口夺粮,确保颗粒归仓。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政推动。4、5月份,组织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成员单位,由部领导带队,赴夏粮主产省开展工作督导,推动各项政策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在重要农时季节,由种植业系统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赴重点产区和主产县市,督导检查“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同时,采取上下联动机制,组织各级农业系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夏粮生产第一线,采取包县包乡包村指导等形式,进村入户,责任到人,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夏粮丰收不到手,工作督导不放松。拟于3月31日,在山东德州召开小麦春季田管暨高产创建现场会,具体安排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各项工作,特别是推动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和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夏粮增产。
(二)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分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意见,通过明白纸、技术挂图、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送到农民群众手中。结合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动员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县包乡、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落实小麦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到田率。在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拟于4月上中旬,由全国农技中心分片召开现场会,具体安排7000万亩旱地麦和5000多万亩稻茬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三)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抓好2400个农业部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的物化补助和专业化服务。通过层层开展现场观摩,展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带动大面积技术措施的落实。各示范片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要组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率先落实“一控四防”技术,组织农民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
(四)强化宣传引导。宣传主题是:农业部实施麦田管理行动,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采取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联动,广播与视频相结合,报纸与网络相呼应,在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开设春季田管专栏,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夏粮管理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为夺取夏粮丰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2:
“打好抗旱春播攻坚战
确保东北玉米一播全苗”行动方案
一、行动背景
全国粮食产量大头在秋粮,秋粮关键在东北,东北重点在玉米。2011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3%、占全国秋粮的32%,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0%、占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的60%。抓住了东北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秋粮生产的关键,把握了全年丰收的主动。
当前,东北春耕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突出问题是春旱形势严峻。去秋以来,东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封冻面积大,主要江河来水和水库蓄水不足。虽然今年2月下旬至3月出现几次雨雪天气过程,但由于土壤尚未解冻,雨雪增墒作用有限,旱情没有明显缓解,发生严重春旱的基础已经形成,对春播构成严重威胁。截至3月22日,东北四省(区)旱地缺墒面积1.1亿亩,水田缺水面积950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780万亩和400多万亩。同时,据中国气象局监测,预计春季东北地区东部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不利于作物播种出苗,影响适时春播。
东北地区是一季作物区,回旋余地极小。必须立足抗大灾、抗大旱,抢前抓早,突出玉米抗旱坐水种等关键技术落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坚决打好抗旱保春播攻坚战。
二、行动目标
总体目标:抗旱播种保全苗,奠定秋粮丰收基础。
总体思路:狠抓政策落实、立足科学抗旱、强化指导服务,重点推广坐水种、覆膜种植、膜下滴灌等抗旱增产技术,确保玉米适期播种,力争一播全苗,实现苗齐苗匀苗壮。
三、技术路线
(一)坐水种抗旱保种。大力推广坐水种技术,充分发挥坐水种技术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可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结构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易操作等特点,通过与行走式注水点播机等农机具配套使用,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保证玉米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今年,力争东北四省(区)推广玉米抗旱坐水种面积8500万亩以上,比上年翻一番。
(二)膜下滴灌节水保墒。将工程节水和覆膜栽培进行集成组装,以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集成高产品种、适度增密、肥水管理等技术,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集约利用灌溉用水,抗御春旱威胁,满足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温条件。在东北西部地区,可提早播种10天左右,增加有效积温100℃,节水50%以上,保证玉米播在丰产期,实现一播全苗。今年,力争东北四省(区)玉米膜下滴灌面积1200万亩,新增800万亩,比上年增加2倍。
(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玉米覆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集雨抗旱、提质灭草等特点,通过起垄覆膜,积蓄自然降水,减少水分蒸发,将无效降水变成有效降水,可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做到适时播种保全苗。玉米地膜覆盖在东北四省(区)大部均适宜推广应用,尤其是在东北三省中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传统旱区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今年,力争东北四省(区)玉米覆膜种植面积2500万亩,增加1000万亩。
(四)免耕少耕抢墒播种。东北地区春季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快,应大力推广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对秋季未整地的田块,采取顶浆灭茬,原垄播种,适时抢墒早播。对秋整地田块,抓住返浆期,及时镇压保墒播种。采取深开沟、浅覆土,有效利用土壤中的返浆水,抢墒播种。同时,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为玉米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肥力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狠抓政策落实。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早细化实化实施方案,争取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财政补贴资金尽早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落实好东北地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积极争取玉米坐水种补助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二)扩大抗旱水源。整合项目资金,鼓励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工投劳,在有条件的地区新打一批抗旱水源井,合理利用地下水。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蓄水池进行清淤扩容,充分利用桃花水,有效截蓄地表水。落实好中央财政新增的东北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支持重旱地区开辟抗旱水源。
(三)推进科学抗旱。针对今年东北气候条件和生产特点,提前制定分地区、分季节玉米技术指导意见,推进科学抗旱。广泛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把抗旱抗低温保春播的各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结合“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蹲点指导,保证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从4月中旬开始,组织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分赴东北四省(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落实好抗旱坐水种等各项关键技术。
(四)强化行政推动。为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拟于4月中旬在吉林长春召开东北四省(区)玉米抗旱播种现场会,部署安排抗旱保春播、确保一播全苗等各项工作,夯实秋粮丰收基础。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组织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成员单位赴东北地区开展抗旱保春播工作督导。
(五)搞好宣传引导。组织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动,广播与视频相结合,报纸与网络相呼应,在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开设春季田管专栏,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抗旱保春播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3:
“大力推广集中育秧促进早稻稳定增产”行动方案
一、行动背景
早稻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一季,面积、产量分别占水稻的19%和16%、占全年粮食的5%和6%。2010年早稻因灾减产40亿斤,尽管去年恢复到655亿斤,但与2009年667亿斤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现今年早稻继续增产目标,对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力争继续增产至关重要。
今年国家大幅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农民意向种植面积增加趋势明显,扭转了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为实现增产目标奠定了基础。但1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不利于早稻正常播种育秧,尤其是稻稻油三熟制地区油菜生长发育放缓,可能影响油菜正常成熟收获和早稻适时栽插。中国气象局预计,华南部分地区春季仍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不利于移栽后秧苗健壮生长,对早稻分蘖和幼穗分化可能造成影响。
“秧好半年禾”。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秧苗素质、打好丰收基础的关键措施,是遏制直播稻、提高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推进“单改双”、扩大双季稻面积。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南方地区推广早稻集中育秧技术。要发挥中央财政水稻集中育秧补助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集中育秧等关键技术,为实现早稻稳定增产奠定基础。
二、行动目标
总体目标:今年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增加500万亩,“单改双”增加早稻面积150万亩,直播稻面积减少400万亩,力争今年早稻产量稳中有增。
总体思路:狠抓政策落实,强化行政推动,确保早稻面积稳定增加;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旱育秧等关键技术,提高秧苗素质,确保壮秧下田;大力推广机插秧,增加栽插密度,确保适时栽插。
三、技术路线
(一)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高秧苗质量。在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的基础上,8个早稻主产省已筹措2.5亿元资金,支持推广早稻集中育秧。抓好早稻集中育秧政策落实,扶持一批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集中育秧主体,统一品种、统一苗床、统一温室催芽、统一播种时段,培育高质量的秧苗,并大力提倡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插服务。
(二)加强秧田管理,防御低温阴雨。针对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重点落实好保温增温、肥水管理和病害防控三大措施。做好保温增温,旱育秧晚间在棚膜上加盖草帘,水育秧采取晚间上水、白天排水等方式保温增温,防止烂种烂秧。强化水肥管理,旱育秧田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止田干。水育秧适时排干积水,确保秧盘营养土成团,促进根系生长。通过秧田追肥和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增强秧苗抗低温能力。搞好病害防控,对长期低温阴雨导致绵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的秧田,及时喷施甲霜灵、敌克松等药剂,控制病菌蔓延,防止烂秧死苗。同时,密切关注黑条矮缩病在苗期的发生动态,及时开展应急防治。
(三)大力推广抛秧和机插秧,确保栽插质量。通过开展集中育秧,培育适合抛栽和机插的秧苗,促进抛秧和机插秧的推广应用,减轻劳动强度,缩短秧龄期,确保适时栽插,增加栽插密度。结合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培育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跨区机插等农机作业,推进育秧、机插专业化、规模化。力争早稻抛秧率65%、机插率10%,分别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政推动。狠抓政策落实,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引导农民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强化责任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尽快把集中育秧补助项目落实到田。认真抓好南方稻稻油地区油菜“一促四防”措施落实,促进油菜正常成熟,及时收获腾茬,确保早稻适时栽插。“单改双”的重点地区,要加强督促检查,推进育秧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落实秧田和大田面积,确保早稻面积稳中有增,带动周边地区推进“单改双”。力争今年早稻面积8700多万亩,增加150万亩。拟于5月上旬组织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成员单位,赴早稻主产区开展工作督导,推动各项政策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
(二)强化指导服务。组织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完善集中育秧技术规程,广泛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12316农技服务热线等现代传媒手段,向农民宣讲传授集中育秧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要领。结合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包区包片,开展巡回指导,确保技术落实到田到户。拟于3月29–30日,在湖北省监利县召开“南方早稻生产暨集中育秧调度检查会”,进一步部署安排集中育秧等重点工作。
(三)强化示范带动。尽快把65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落实到县、落实到乡,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率先推广集中育秧、机插秧等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乡(镇),扩大整乡推进的范围,结合双季晚稻的高产创建,打造一批双季稻“吨粮乡(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产创建,推进高产创建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开展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开展集中育秧、机插秧的好做法、好经验,特别是以农民专业组织、种粮大户为育秧主体,提供代育、代插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加强信息报送,确保信息上得来、报得出,努力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559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