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1 > 第7期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的通知

日期: 2011-07-20 11:42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管理局(办公室):

为进一步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促进项目执行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强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我部对2003年印发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要点(试行)》和2004年印发的《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现一并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原《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要点(试行)》和《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试行)》,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农业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一、总 

第一条  为做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搞好项目示范区建设,根据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二、立 

第三条  立项原则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立项遵循统一规划、公开透明、分步实施的原则。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以县(场)为单位立项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项目内容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包括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推广区、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等内容。

1.建设试验示范区。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建成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样板田,形成系统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规范。探索建立开展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2.建设推广区。以试验示范区为依托,通过技术指导、宣传培训、作业补贴等措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

3.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宣传与机具选型,建立乡村级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导员队伍,协助县级农机化推广机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应用、效果监测、数据采集等工作。

第五条  项目周期

项目县实施的周期为三年,第一、二年为项目建设与完善期,第三年为巩固实施、扩大推广和普及应用期。

三年实施期结束后,根据各项目县工作成效,择优选择,继续支持。

第六条  立项程序

依据农业部提出的年度项目立项指南要求,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立项申报工作。

1.选择项目县(场)。选择当地政府重视、职能部门工作扎实、农机化水平和对保护性耕作积极性较高、推行保护性耕作有较好条件的县(场)申报。

2.划定项目区。按指南要求,确定各项目县(场)试验示范区和推广区。要选择条件比较适应、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区域实施。实施地块要落实到乡、到村、到户。项目区要在行政区划图上一一标注,并随立项材料上报。

3.编制项目申报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县(场)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农业和农机化现状,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建设内容、规模及目标;试验示范区和推广区的布局;拟采用的技术方案;资金估算及来源;预期成效;考核指标;分年度实施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方式、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措施;相关证明文件等。

4.项目申报。各项目县(场)农机化主管部门将申报书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进行审查、论证和审批。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七条  组织机构与分工

1.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总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并组织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项目申报书审查、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宣传交流、项目实施情况检查、总结材料汇总与验收、配套机具选型、效果监测、技术创新等工作。

2.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省项目规划、申报、资金落实、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技术推广部门负责项目申报书初审、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宣传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材料汇总等工作,并协助本省农机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机具开发改进等工作。鉴定部门负责配套机具选型与质量监督。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项目管理办公室由计财、科教、推广、鉴定等有关部门组成;技术专家组由农机、农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项目县(场)农机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项目点选定、申报书编制上报、实施方案制定、项目资金落实。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等部门配合开展试验示范区、推广区建设和推广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工作。

项目县(场)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农机化、农业等主管部门的领导组成。同时,成立由农机、农艺技术推广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组。

第八条  项目实施

各省依据农业部审批的申报书组织各项目县编制实施方案,并严格遵照执行。

项目批准实施后,应在项目试验示范区和推广区显著位置设置标示牌,标明项目名称、示范推广目标、主要技术内容、项目起止时间和项目承担单位等内容。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落实责任,组织和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并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将作为项目验收参考依据。鼓励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第九条  实施情况报送

1.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经常以简报、网络信息、工作动态等形式向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2.每年度1130日前,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应将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统计表及年度工作总结(A4纸格式打印),一式二份,分别报送到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3.每年115日前,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向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报送项目上年度支出决算明细表及编制说明。

第十条  效果监测

依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对比试验,做好实施效果监测工作。

部级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点应保持连续性。监测内容包括:

1.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产量与成本比较。

2.土壤保蓄水能力、有机质状况、风蚀水蚀程度变化、节能降耗等内容。

3.病虫草害变化趋势等其他监测内容。

第十一条  资产登记和档案管理

各项目县(场)要建立专门档案,对形成的资产逐项进行登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使用规范。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和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片、声像资料等,也要建立专门的档案。资产登记和档案管理应有专人负责。

第十二条  资金管理

各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预算,加强资金管理,坚决杜绝设立“小金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性。

四、验收与考评

第十三条  项目验收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各项目县(场)项目验收。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在项目结束后半年内,完成对各县(场)的验收,验收依据是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批复的项目申报书及据此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验收时项目县(场)提供有关验收材料。

验收材料包括

1.经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批准的项目申报书,及据此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

2.工作总结报告。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绩效评估情况、长效机制建立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3.技术总结报告。包括技术模式、技术规范、技术应用对比试验和技术创新、机具投入及使用情况,当地农民的认识和社会效果,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等内容。

4.证明材料(由乡镇以上统计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出具)。

第十四条  项目考评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对各省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考评优秀的省份,在后续立项和资金方面优先支持。对考评不合格的,限期整改。考评材料包括:

1.考评表。

2省级工作总结报告。

3省级技术总结报告。

4验收结果原始材料。

五、附 

第十五条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范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并报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备案。

第十六条  本规范由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

保护性耕作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通过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特征是: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

根据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和不同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提出六大适宜区域的关键技术要点和推荐技术模式。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它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技术模式。

一、东北垄作区(含东北水田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季节性干旱;长期翻耕形成犁底层,使耕层变浅;黑土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等。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休闲期

尽量减少动土,最好免耕;秸秆覆盖,以多蓄纳雨雪,减少水分蒸发。如果采用留茬覆盖,应尽量留高茬;如果在休闲期进行深松,须有合墒器,以减少水分蒸发。

2.播种期

鼓励采用免耕方式直接播种。在秸秆量大、秸秆覆盖不均匀、土壤不平整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可采用适当的少耕法以减少地表秸秆覆盖量或平整土地。

3.田间管理期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

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均匀抛撒。

(二)推荐技术模式

1.原垄少耕灭茬播种。秸秆或留茬覆盖越冬,春季在原垄进行少耕播种,少耕时应尽量减少动土量,以减少水分蒸发和作业能耗。

2.原垄错行免耕播种。秸秆或留茬覆盖越冬,春季播种时,错开原有根茬免耕播种。

3.原垄免耕播种。碎秆或留茬覆盖越冬,春季在原垄上直接免耕播种。

4.东北水田少耕栽植。秋季稻田免耕板茬越冬,插秧前,采用水田带状旋耕机进行带状旋耕、施肥镇压作业,经过泡田后,在旋耕带进行插秧。

二、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春季干旱严重,影响适时播种,并易造成露籽和出苗难、成苗率低;农田风蚀严重、荒漠化趋势加剧等。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休闲期

免耕。尽量多的秸秆覆盖,以多蓄纳雨雪,减少水分蒸发;如果采用留茬覆盖,应尽量留高茬。

2.播种期

鼓励采用免耕方式直接播种。在极其干旱的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

4.收获期

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二)推荐技术模式

1.免耕覆盖播种。秸秆或留高茬覆盖越冬,春季免耕播种,尽量避开原有根茬,以提高播种后的地表秸秆覆盖率,以保证种子顺利发芽、保护幼苗生长。

2.免耕坐水播种。秸秆或留高茬覆盖越冬,在春季极端干旱,土壤墒情不能保证播种的情况下,配合补水技术,进行免耕坐水播种。

3.带状免耕覆盖播种。针对马铃薯种植动土量大、农田裸露易风蚀等问题,可采用带状免耕覆盖播种技术。其技术要点是:马铃薯按照常规种植方式,其它作物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在秸秆或根茬覆盖地免耕播种。

4.牧草免耕补播。主要适用于草原的改良和退耕地、撂荒地免耕种植牧草。雨季采用牧草免耕补播机免耕补播(播种)牧草,增加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三、西北黄土高原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休闲期

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可选择性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如果采用留茬覆盖,应尽量留高茬。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

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春季播种:免耕播种。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

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二)推荐技术模式

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进行播种。

3.带状免耕覆盖播种。针对马铃薯种植动土量大、农田裸露易风蚀等问题,可采用带状免耕覆盖播种技术。其技术要点是:马铃薯按照常规种植方式,其它作物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在秸秆或根茬覆盖地免耕播种。

4.一年两熟区的技术模式,可参考黄淮海两茬平作区的有关要求。

四、西北绿洲农业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干旱少雨,冬春季节风大,土壤风蚀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等。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休闲期

休闲期最主要的要求是少动土,多留秸秆,多蓄水分,减少风蚀、水蚀。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根据土壤肥力、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采用节水技术进行灌溉。

2.播种期

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春季播种:免耕播种。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采用节水方式进行灌溉。

4.收获期

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二)推荐技术模式

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进行播种。

3.秸秆覆盖沟灌垄播种植。将沟灌节水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融合,沟内灌水,垄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种植作物。

五、黄淮海两茬平作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前后茬作物之间没有休闲期,农时紧张;干旱缺水;作业工序多,生产成本高;秸秆量大,秸秆焚烧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等。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秸秆覆盖

夏季:小麦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均匀,覆盖地表;或秸秆捡拾后,留茬覆盖。

秋季:玉米收获后,整秸秆覆盖或秸秆粉碎抛撒均匀覆盖;如果采用青贮收获,可留茬覆盖。

2.播种期

夏播作物应采用免耕方式播种,在秸秆量较大情况下,可采用少耕方式播种。

对于秋播作物,在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可采用少耕或免耕方式播种;如果在青贮玉米地,应采用免耕播种方式。

3.田间管理期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采用节水方式进行灌溉。

4.收获期

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二)推荐技术模式

1.夏季免耕秋季少耕播种。夏季小麦收获后,秸秆或根茬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玉米;秋季玉米收获后,根茬或秸秆覆盖条件下,少耕播种小麦。

2.两季作物免耕覆盖播种。夏季小麦收获后,秸秆或根茬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玉米;秋季玉米收获后,根茬或秸秆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小麦。

六、南方水旱连作区

本区域的主要问题是:一年多熟,水旱连作,无休闲期;作业工序多,生产成本高;秸秆量大且焚烧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高温高湿,旱涝兼有,病虫草害严重。

(一)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1.水稻收获旱作物播种

水稻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均匀,覆盖地表;或秸秆捡拾后,留茬覆盖。

油菜、小麦播种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同时开出三沟(厢沟、腰沟、围沟),便于抗旱排涝。

2.旱作物收获水稻种植

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或留茬覆盖,水田适度耕整,埋压秸秆。

水稻秧苗采用插秧机栽插,或水稻芽种采用直播机带状直播。

3.田间管理期

根据作物生长实际,进行追肥、除草、喷药、排灌、或油菜间苗等。

4.收获期

水稻收获时,采用秸秆粉碎,秸秆长度应较短,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抛撒均匀。油菜、小麦收获时,可不采用秸秆粉碎。

(二)推荐技术模式

1.油(麦)—稻水旱连作。油菜(小麦)收获后,水田适度整地,埋压秸秆或杂草,水稻机械插秧或机械直播;水稻收获后,灭草,油菜(小麦)少免耕播种。

2.肥—稻水旱连作。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绿肥;绿肥收获后,适度耕整,埋压绿肥或杂草等;水稻机械插秧或机械直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