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开启富农之路
甘肃调查组近日在武威市凉州区调研了解到,当地针对水资源短缺实际(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上游,平均年降雨量171mm),自2007年开始聚合各类项目,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节水富民产业为突破,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引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2013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20元,调查组走访的羊下坝和西营两个乡镇,三分之一家庭拥有小轿车,大多数农户搬进了乡镇新居。
快速发展设施农牧业。走进羊下坝镇六沟村,成片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村主任许庚生说,从2012年起,村里借助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政府推动下,发展以蔬菜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一是每个蔬菜大棚政府补贴1.2万元,农民自投5万元建设。正在大棚劳动的村民丁瑞武说,自家的大棚一年可生产2茬西红柿,每茬产量2万斤,今年的价格每斤1.5元,扣除成本,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目前,全区设施农业规模已达到51%。二是暖棚养殖,当地对60m2的暖棚补助5000元。村民大多养殖基础母羊和肉牛育肥,据介绍,养一只基础母羊纯收入1000元,牛犊育肥1年的收益2000元左右,由于收益较好,形成了很多规模养殖户。村里很多农户依靠设施种养业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区农牧局干部介绍,截至2013年,全区设施农业达3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8万亩,养殖暖棚22万亩),总产值47.4亿元,农民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42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两个乡镇正大力推广以葡萄和皇冠梨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乡镇干部介绍,凉州区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种植葡萄和皇冠梨。西营镇杂沟村王玉泉家种植了2个棚的葡萄,年收入5万元。皇冠梨的种植也正逐步推开,羊下坝镇计划种植7000亩,据测算,每亩产量可达1万斤,亩收入3万元。截至2013年,全区特色林果基地面积40万亩,主要种植酿酒葡萄、皇冠梨、枸杞和红枣。
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吸引本地外出打工人员回村创业。35岁的张红萍在新疆打工十几年,去年回村种植大棚蔬菜。“种菜比外出打工挣钱多,又能照顾家人,自己的压力小多了。”张红萍从农村信用社贷了30万元,准备今年再建4座温室大棚。
调研中我们发现,推进林果业发展,不同乡镇农民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如西营镇在推广皇冠梨过程中,由于示范效应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而在羊下坝镇,有的农民和村干部反映,在推广过程中有个别强迫农民种植的现象。
(赴甘肃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