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访谈 > 在线访谈 > 农业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 相关新闻

四川:水稻制种田里的“回头路”

日期: 2014-04-11 18:01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四川省彭山县是农业部认定的28个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近日,调查组在该县杨庙制种村走访时,三丰种业公司负责人陈言均反映:“现在制种不好做,成本高,风险大,加上种子市场过剩、行情差,今年制种面积少多了。”

  三丰公司是专为省内外大公司代理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制种企业,常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今年只有7000亩左右。该公司2009年开始尝试改变委托农户分散制种方式,在制种村流转2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制种,但经过4年摸索,效果不佳。去年,三丰公司不得不退出流转,回到原来的农户分散制种方式。类似情况在当地并不少见。四川金卓种业公司于2010年在彭山县流转1300亩制种田,两年后因亏损严重也选择了退出。目前彭山县水稻制种主要由一些制种大户(20-30亩)和大量散户(3-5亩)分散制种,没有企业直接流转土地组织规模化制种。

  调查组多方了解到,目前企业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制种,主要存在生产成本和风险上升、制种产量和效益下降的问题,并未实现规模效益。据调查,百亩以上规模制种亩产比农户制种低30-50公斤,亩收益减少500-800元。究其原因:一是直接流转土地成本高。与本地农户代耕、转租土地成本(每亩500-600斤稻谷折价)相比,企业直接流转土地成本为每亩800斤稻谷,高出200多元。二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适合制种的农机具少且配套技术不成熟,制种企业购置农机和种子烘干设备没有国家补贴。除整地、收割外,插秧、去杂、赶粉、喷药、晾晒等需要大量人工(每工每天平均为80元),导致成本增加。三是技术管理落实难。规模化制种技术要求高且用工密集,制种企业大量雇工,生产监督难,往往因人员技术不一造成去杂不彻底、赶粉不充分等现象,制种技术管理水平和产量下降。四是生产风险增大。与小农户制种相比,规模化制种面积大,秧苗倒伏、抢收抢晒等救灾应急措施难度大,生产风险明显增加。

  调查组认为,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发展,需要鼓励种子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加快制种规模化、机械化。一是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借鉴成都等地做法,对制种优势区流转一定规模土地的制种企业或大户给予流转补贴(每亩补贴200元);尽快出台制种保险补贴政策,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每亩保额2000元)和财政补贴比例(80%)。二是加快机械化制种研究应用。针对水稻制种环节需求,加快中小型农机具和技术研发推广,将制种企业购置农机具和中小型种子烘干设备纳入国家补贴范围。三是强化制种农民职业培训。在制种大县开展制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熟悉制种技术,熟练使用制种农机,提高制种专业技能。

               (赴四川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