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674号
川麦60、福油508等52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1
品种名称:川麦60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1231//贵农21/生核3295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川农16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窄,分蘖力强。株高92厘米,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亩穗数25.2万穗、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6.6克。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6克/升、792克/升, 硬度指数52.9、53.9,蛋白质含量12.23%、12.25%;面粉湿面筋含量24.0%、24.3%,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3%、59.5%,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0E.U、372E.U,延伸性144毫米、182毫米,拉伸面积57.8平方厘米、90.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6.0千克,比对照川农16增产15.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7.8千克,比对川农16增产6.8%。201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8千克,比对照增产3.23%。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底到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2.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陕西省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省襄樊地区、甘肃省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2
品种名称:中原6号
选育单位:河南谷得科技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兰考8679/陕农785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窄长、浅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稍慢,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后发育速度加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3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较宽长,下披,干叶尖重。秆质偏软,抗倒性中等。穗层整齐,穗长,小穗排列稀,结实性一般。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稍偏高。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45.6克。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5克/升、794克/升,硬度指数53.2(2011年),蛋白质含量13.42%、12.38%;面粉湿面筋含量27.8%、27.0%,沉降值22.0毫升、19.7毫升,吸水率53.8%、54.2%,稳定时间2.4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0E.U、159E.U,延伸性139毫米、122毫米,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94.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4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3
品种名称:周麦27号
选育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6/矮抗5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分蘖力一般,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4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长卷上冲。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耐旱性一般,灌浆快,熟相一般。穗层整齐,穗较大,小穗排列较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0.2万穗、穗粒数37.3粒、千粒重42.6克。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感叶锈病。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4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8.6(2011年),蛋白质含量13.21%、12.71%;面粉湿面筋含量28.9%、27.3%,沉降值30.0毫升、27.2毫升,吸水率60.1%、58.2%,稳定时间4.1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6E.U、240E.U,延伸性130毫米,123毫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9.9%。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2.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
品种名称:丰德存麦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周9811/矮抗5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窄小、稍卷曲,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略晚,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短宽、上冲、浅绿色。茎秆细韧,抗倒性较好。叶功能期长,灌浆慢,熟相好。穗层整齐,结实性一般。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稍偏高。亩穗数42.8万穗、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4.8克。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2克/升、806克/升,硬度指数65.1(2011年),蛋白质含量14.98%、14.30%;面粉湿面筋含量32.9%、31.5%,沉降值46.0毫升、35.1毫升,吸水率57.8%、58.7%,稳定时间8.5分钟、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8E.U、374E.U,延伸性158毫米,144毫米,拉伸面积92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0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5
品种名称:徐麦31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烟辐188/徐州26号
省级审定情况: 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宽长、深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起身拨节早,对肥水敏感,两极分化慢,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3厘米,株型偏紧凑,旗叶窄短、上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耐旱性一般,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穗层厚,穗多、穗小。穗纺锤型,无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商品性好。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2.9克。抗病性鉴定:高感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5克/升、785克/升,硬度指数58.5(2009年),蛋白质含量15.06%、16.13%;面粉湿面筋含量33.0%、35.6%,沉降值46.7毫升、53.0毫升,吸水率57.8%、57.4%,稳定时间8.4分钟、6.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3E.U、218E.U,延伸性169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70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减产1.1%;2009~2010年度续试,比对照周麦18增产3.0%。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3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5%。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8~16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2.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3.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6
品种名称:宿553
选育单位: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烟农19/宿1264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叶细长,分蘖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较弱。株高87厘米,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小、上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较差。耐旱性中等,较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灌浆快,熟相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小,结实性一般。穗纺锤型,籽粒半角质,较饱满。亩穗数41.9万穗、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3.4克。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克/升、802克/升,籽粒硬度指数59.1(2009年),蛋白质含量14.21%、14.33%;面粉湿面筋含量30.9%、31%,沉降值40.3毫升、42.5毫升,吸水率59.6%、54.0%,稳定时间7.9分钟、7.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53E.U、415E.U,延伸性182毫米、172毫米,拉伸面积107平方厘米,96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减产0.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2.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1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10~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2.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在倒春寒频发地区注意防止冻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7
品种名称:西农509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VP145/86585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长挺、浅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起身拨节早,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慢,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1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宽长、上冲,抗倒性中等。耐旱性和抗后期高温能力较好,叶功能期长,熟相好。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穗圆锥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0.0万穗、穗粒数36.2粒、千粒重37.3克。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抗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16克/升、822克/升,硬度指数67.4(2009年),蛋白质含量14.45%、14.38%;面粉湿面筋含量30.9%、30.6%,沉降值42.0毫升、38.6毫升,吸水率56.9%、56.7%,稳定时间15.5分钟、1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92E.U、581E.U,延伸性170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74平方厘米、129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减产2.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2.9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3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3.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8
品种名称:尧麦16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晋麦54/北农8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长、深绿色,分蘖较强,亩成穗数多。区试田间试验记载冬季抗寒性好。春季生长稳健,两极分化快。株高83厘米,株型略散,旗叶窄长、上举,穗下节长。茎秆蜡质,弹性差,抗倒性较差。耐旱性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穗层较厚,穗长,口紧,小穗排列较稀,穗顶部结实性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0.0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抗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15克/升、800克/升,硬度指数62.0(2009年),蛋白质含量14.35%、13.23%;面粉湿面筋含量31.8%、29.4%,沉降值36.8毫升、31毫升,吸水率57.8%、55%,稳定时间5.2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7E.U、280E.U,延伸性159毫米、173毫米,拉伸面积74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8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6.5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11.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中等地力每亩基本苗18万~22万苗。2.浇好越冬水。3.及时防治蚜虫,中后期注意防病、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
品种名称:舜麦1718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32S/Gabo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叶色中绿,分蘖力强,亩成穗较多。株高75厘米,株型松散。抗倒性差。部分试点表现早衰。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角质。亩穗数42.6万穗、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7.1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叶枯病较重。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20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数65.8(2009年),蛋白质含量14.63%、14.28%;面粉湿面筋含量31.2%、30.2%,沉降值48.3毫升、42毫升,吸水率62.2%、58.4%,稳定时间8.2分钟、1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98E.U、518E.U,延伸性162毫米、151毫米,拉伸面积86平方厘米、10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8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2.9%;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4.7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3.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中等地力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2.播前药剂拌种防治前期蚜虫传播黄矮病毒。3.浇好越冬水。4.后期注意防病、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0
品种名称:冀麦58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太谷核不育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葡匐,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春季生长稳健,分蘖成穗较多。株高81厘米,株型紧凑,旗叶稍宽、上举。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穗层不齐,小穗排列紧密,结实性较好,穗粒数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亩穗数40.2万穗、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2.1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22克/升、802克/升,硬度指数55.0(2009年),蛋白质含量14.8%、14.0%;面粉湿面筋含量30.9%、29.2%,沉降值21.6毫升、19.5毫升,吸水率58.4%、57.1%,稳定时间1.4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0E.U、98E.U,延伸性114毫米、122毫米,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1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8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1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苗,中等地力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量。2.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3.浇好越冬水。4.及时防治麦蚜和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1
品种名称:石优20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冀935-352/济南17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旗叶较长,后期干尖较重。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成熟落黄较好。穗层整齐,穗下节短,穗纺锤型,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亩穗数43.2万穗、穗粒数34.5粒、千粒重38.1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4克/升、785克/升,硬度指数66.4(2009年),蛋白质含量14.02%、14.22%;面粉湿面筋含量31.8%、31.8%,沉降值40.5毫升、34.5毫升,吸水率61.2%、58%,稳定时间15.4分钟、8.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04E.U、408E.U,延伸性150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21平方厘米、94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试,成熟期与对照京冬8号同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抗倒性较好。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3.1粒、千粒重38.2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中感条锈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3克/升、796克/升,硬度指数66.3(2009年),蛋白质含量14.53%、14.59%;面粉湿面筋含量32.5%、32.9%,沉降值44.1毫升、54 毫升,吸水率60.4%、59.4%,稳定时间8.1分钟、12.9 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2E.U/516 E.U,延伸性160毫米/176 毫米,拉伸面积68平方厘米/118 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3.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8.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3.3%。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4.3%。2008~2009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8.1千克,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6.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5.1千克,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2010~2011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9.8千克,比对照中麦175减产2.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冬麦区北片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适期播种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6万~20万苗,中等地力每亩基本苗18万~22万苗。北部冬麦区适宜播种期9月28日~10月6日,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8万~22万苗,晚播麦田应适当加大播量。2.及时防治麦蚜,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也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省中北部、山西省中北部、北京市、天津市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2
品种名称:山农20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PH82-2-2/954072
以往审定情况: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区试田间试验记载越冬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两极分化快,抽穗稍晚,亩成穗多,穗层整齐。株高78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叶色深绿。抗倒性较好。后期成熟落黄正常。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亩穗数43.3万穗、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1.4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28克/升、808克/升,硬度指数67.7(2009年),蛋白质含量13.53%、13.3%;面粉湿面筋含量30.3%、29.7%,沉降值30.3毫升、28毫升,吸水率64.1%、59.8%,稳定时间3.2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6E.U、266E.U,延伸性133毫米、148毫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7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7.1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8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苗。2.抽穗前后注意防治蚜虫,同时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3.春季管理可略晚,控制株高,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水肥地块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505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3
品种名称:山农22号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Ta1(MS2)小麦轮选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2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宽大,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区试田间试验记载越冬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后叶直立,株叶型好。株高80厘米,株型松散,旗叶上举,通透性好,叶功能期长,茎叶蜡质重。茎秆有弹性,抗倒性中等,高水肥地有倒伏风险。抽穗成熟晚,熟相一般。穗层整齐,穗层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7.2粒、千粒重40.0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12克/升、812克/升,硬度指数68.4(2011年),蛋白质含量12.99%、13.02%;面粉湿面筋含量27.6%、27.1%,沉降值31.5毫升、27.2毫升,吸水率59.8%、59.2%,稳定时间8.0分钟、6.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8E.U,361E.U,延伸性120毫米、126毫米,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6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9.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5.3千克,比对照良星99增产4.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8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5~10日,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中等地力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2.加强中后期管理,预防倒伏。3.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4
品种名称:石麦22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临8014/冀麦38//石4185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早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宽苗壮,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偏松散,旗叶中长、窄、上举,穗下节较短,穗层整齐。茎杆较细,茎叶蜡质轻,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灌浆后期旗叶干尖明显,熟相较好。亩穗数42.9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0.3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好。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6克/升、802克/升,硬度指数66(2011年),蛋白质含量13.29%、12.44%;面粉湿面筋含量28.1%、26.9%,沉降值17.5毫升、14.8毫升,吸水率53.8%、52.6毫升/100g,稳定时间1.8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4E.U、102E.U,延伸性125毫米、118毫米,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6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6%;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6.9千克,比对照良星99增产4.8%。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应控制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预防倒伏,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 20万苗,中等地力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万苗。2.小麦抽穗后及时叶面喷施杀虫剂、杀菌剂,防治各种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5
品种名称:汶农14号
选育单位:泰安市汶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84139//9215/876161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1-2天。幼苗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区试田间试验记载冬季抗寒性好。株高80厘米,茎秆较粗,茎秆蜡质重,弹性好,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大小均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商品性好。亩穗数43.5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1.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22克/升、806克/升,硬度指数67.1(2009年),蛋白质含量14.15%、13.6%;面粉湿面筋含量34.8%、31.3%,沉降值32.1毫升、26.5毫升,吸水率65.3%、60.4%,稳定时间1.8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2E.U、247E.U,延伸性142毫米、148毫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5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3.6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10.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8 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中等地力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注意后期适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安阳市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6
品种名称:鲁原502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940168/济麦1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分蘖力强。区试田间试验记载冬季抗寒性好。亩成穗数中等,对肥力敏感,高肥水地亩成穗数多,肥力降低,亩成穗数下降明显。株高76厘米,株型偏散,旗叶宽大,上冲。茎秆粗壮、蜡质较多,抗倒性较好。穗较长,小穗排列稀,穗层不齐。成熟落黄中等。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欠饱满。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3.7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4克/升、774克/升,硬度指数67.2(2009年),蛋白质含量13.14%、13.01%;面粉湿面筋含量29.9%、28.1%,沉降值28.5毫升、27毫升,吸水率62.9%、59.6%,稳定时间5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6E.U、296E.U,延伸性106毫米、119毫米,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7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1 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10.6 %。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0 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8万苗。2.加强田间管理,浇好灌浆水。3.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7
品种名称:衡136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衡4119/石家庄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株型松散,旗叶深绿、上举,抗倒性一般。穗层整齐,穗较小。成熟落黄好。亩穗数37.5万穗、穗粒数33.8粒、千粒重35.1克。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黄矮病,中感白粉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3克/升、811克/升,蛋白质含量12.58%、12.62%;面粉湿面筋含量26.4%、26.6%,沉降值19.9毫升、19.5毫升,吸水率63.4%、59.4%,稳定时间1.4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5 E.U 、108 E.U,延伸性94毫米、107毫米,拉伸面积12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1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6.8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0千克,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8~15日,每亩适宜播种量7~10千克,晚播适当增加播量。2.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3.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晋南、陕西省咸阳和渭南、河南省旱肥地及河北省、山东省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8
品种名称:中麦17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BPM27/京411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洛旱2号早熟2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起身较早,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小,茎叶灰绿色,抗倒性好。亩穗数37.6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38.2克。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粉质,饱满度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黄矮病,中感叶锈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7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含量12.98%、14.11%;面粉湿面筋含量8.6%、29.2%,沉降值23.3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3.8%、53.0%,稳定时间1.7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5 E.U 、182 E.U,延伸性149毫米、138毫米,拉伸面积36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0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2.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4.2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5.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8.1千克,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旱肥地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7万苗,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中后期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晋南、陕西省咸阳和渭南、河南省旱肥地及河北省、山东省旱地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作冬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9
品种名称:北麦9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97F4-1057/九三97F4-255//119-54-34-Ⅱ-3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垦九10号早熟1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88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39.0万穗,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4.9克。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白粉病,中感根腐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9.8、64.2,蛋白质含量13.95%、13.03%;面粉湿面筋含量31.8%、27.6%,沉降值37.0毫升、36.2毫升,吸水率64.9%、60.4%,稳定时间3.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2E.U、138E.U,延伸性12.6厘米、19.7厘米,拉伸面积16.4平方厘米、40.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6.5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0.5%;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46.7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7.6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2遍,分蘖期进行复方化学除草,扬花期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20
品种名称:克春4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RF6-627-4//克丰6号/克87-266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垦九10号同期。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6厘米。穗纺锤型,顶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34.4克。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根腐病、白粉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8克/升、809克/升,硬度指数75.2、68.1,蛋白质含量15.51%、14.40%;面粉湿面筋含量31.3%、30.5%,沉降值47.8毫升、46.2毫升,吸水率66.9%、64.8%,稳定时间4.4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8E.U、155E.U,延伸性15.6厘米、19.6厘米,拉伸面积53.2平方厘米、4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8.0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7.6%;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5.6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2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基本苗43万苗左右。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21
品种名称: 北麦1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辐91B569/钢94-450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垦九10号早熟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一般。株高8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38.1万穗,穗粒数28.7粒,千粒重36.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白粉病,中感根腐病,高抗秆锈病、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2克/升、800克/升,硬度指数67.2、62.7,蛋白质含量16.95%、13.59%;面粉湿面筋含量36.5%、28.7%,沉降值63.8毫升、66.5毫升,吸水率64.4%、60.1%,稳定时间6.6分钟、7.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5E.U、448E.U,延伸性18.2厘米、19.0厘米,拉伸面积49.0平方厘米、113.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3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0%;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29.4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0.8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叶面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1
品种名称:福油50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YD1923A×YD18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4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腊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种皮黄褐色。全生育期225天,株高198.3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07.6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64克,籽粒黄褐色。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3.39%、病指7.38;病毒病发病率0.24%、病指0.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3.54微摩尔/克,含油量44.71%。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3.0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0%;2010~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200.3千克,比对照增产5.1%;两年平均亩产191.6 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1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4千克,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8日左右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2.栽培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3.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2
品种名称:蓉油18
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068×蓉C297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色深绿,叶柄长,心叶绿色,叶缘锯齿状,幼苗半直立,有蜡粉。苔茎微紫。花瓣黄色、中等大,平展、侧叠。株形扇形。角果枇杷黄,近直生。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全生育期223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3天。株高199.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3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74克。菌核病发病率13.33%,病指7.48;病毒病发病率0.87%,病指0.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7.75微摩尔/克,含油量42.9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8.7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1.3%;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7.5千克,比对照增产8.0%;两年平均亩产198.1千克,比对照增产9.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2千克,比对照增产13.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上游冬油菜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壮苗移栽,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每亩密度6500株左右。2.亩施0.5千克硼砂、50千克过磷酸钙和15千克氯化钾混合作底肥穴施;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2.5千克左右,底、追肥比例1:1,多施有机肥。3.防治病害,苗期、果期药剂防治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3
品种名称:德新油49
选育单位:四川新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E12AB-2×NR5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深绿色,2~3对裂叶,有缺刻,叶缘钝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长度中等、黄色、呈侧叠状。全生育期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3天。株高193.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6.5个,每角粒数19.6粒,千粒重3.92克。菌核病发病率11.52%,病指6.15;病毒病发病率0.48%,病指0.1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95%,饼粕硫苷含量19.2微摩尔/克,含油量41.4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9.2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1.6%;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16.8千克,比对照增产12.8%。两年平均亩产203.0千克,比对照增产12.2%。201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0千克,比对照增产1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1:5,培育壮苗,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中等肥力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7000~9000株,宽行窄株种植;直播每亩12000~15000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7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干旱地区或干旱年份在初花期应叶面追施硼肥,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期、苔期、花期作根外追肥。4.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4
品种名称:阳光19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005/中双7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叶近圆形,叶色中绿,腊粉少,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4对,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25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株高198.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匀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49.7个,每角粒数18.2粒,千粒重3.61克。菌核病发病率13.79%,病指8.06;病毒病发病率1.58%,病指0.5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3.8微摩尔/克,含油量44.3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8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3.4%;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9.6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3%;两年平均亩产180.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2 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5000~20000株。3.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硼肥。4.防治病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5
品种名称:广源68
选育单位:荆州市广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68A×R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绿,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较深,叶脉明显,叶缘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23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株高195.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439.3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3.84克。菌核病发病率10.47%,病指5.57,病毒病发病率0.32%,病指0.10。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8.11微摩尔/克,含油量42.5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8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2.6千克,比对照增产12.0%;两年平均亩产183.7千克,比对照增产8.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6.3千克,比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倒为1:5,培育大壮苗,苗龄控制在30天右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3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8000~10000株,直播每亩12000~18000株。3.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注意氮、磷、钾能配比施用;早追苗肥,活棵后亩追提苗肥8千克尿素,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左右;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硼肥。4.防治病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6
品种名称:亚科油58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492A×P5-6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色常绿,基叶裂片2~3对,叶缘浅缺刻。苔茎粗壮,绿色。全生育期224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株高198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2.5个,每角粒数20.6粒,千粒重3.44克。菌核病发病率13.31%,病指7.85,病毒病发病率0.41%,病指0.12,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3.03微摩尔/克,含油量41.97%。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8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2.2千克,比对照增产5.2%,两年平均亩产191.0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10~1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1千克,比对照增产11.3%。
栽培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每亩苗床播种量0.5~0.6千克,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5千克,每亩留苗12000~15000株。2.每亩施纯氮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硼砂1.0千克;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3.冬前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7
品种名称:富油杂108
选育单位:湖北富悦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2-68AB×02R-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期半匍匐,叶色中绿偏淡,侧裂2~3对,长柄叶叶片厚,大顶叶。花瓣中黄偏深,花瓣较大,宽度较宽,呈侧叠状;茎杆粗壮,青绿色,多蜡粉,分枝节位较低,分枝性中等。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62.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8.4个,每角粒数18.7粒,千粒重4.07克。菌核病发病率6.79%,病指3.73;病毒病发病率0.70%,病指0.2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9.38微摩尔/克,含油量40.8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0千克,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0千克,比对照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74.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9千克,比对照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0日左右播种,直播争高产必须在9月底前播完。2.育苗移栽田每亩8000~9000株、直播田每亩15000株。3.施肥水平按10~15千克纯氮配比肥料,氮、磷、钾肥比例为2:1:2,其中氮肥50%作为基肥,苗肥和腊肥各占25%,磷肥、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每亩施硼肥1千克作基肥。4.中耕除草、开沟培蔸,防冻保苗,看苗促控,适时收获。5.防治病虫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8
品种名称:先油339
选育单位:四川确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Q86AB×HR1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苗期叶片半直立,裂叶3~4对,顶叶椭圆、较宽大,种子黄褐色。株高166.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6.1个,每角粒数18.9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4.32%,病指0.98,病毒病发病率0.54%,病指0.39,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0.6%,饼粕硫苷含量23.21微摩尔/克,含油量46.7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1%;2010~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180.8千克,比对照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78.4千克,比对照增产6.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7千克,比对照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每亩种植密度6000~8000株;直播田每亩留苗10000~15000株。2.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比例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轻,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特别注意强调施用硼肥。3.中耕除草要早,中耕要先浅后深,一般中耕1~2次,消灭杂草,疏松土壤。在杂草严重时也可选用合适的除草剂除草。4.及时清沟排渍,防止湿害、涝害。5.苗期主要防治菜青虫、跳甲和蚜虫,春后主要防治菌核病、霜霉病和蚜虫,尤其是防治菌核病。6.80%以上的角果变黄、种子成熟呈该品种固有色泽时,及时收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9
品种名称:阳光200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6号/X2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叶色较绿,腊粉少,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4对,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17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8.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匀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75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79克。菌核病发病率10.03%,病指6.71;病毒病发病率1.00%,病指0.60。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18.39微摩尔/克,含油量43.98%。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7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3.6%;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1 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1%;两年平均亩产177.9 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8%;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5千克,比对照减产1.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培育大壮苗,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5000~20000株。3.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硼肥。4.防治病虫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0
品种名称:中油杂1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6A´P80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叶片形状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叶片浅绿色,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18天。株高172.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9.9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98克。菌核病发病率6.82%,病指5.0,病毒病发病率1.16%,病指0.95,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0.73微摩尔/克,含油量46.6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平均亩产油量78.1千克,比对照增产9.5%。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5千克,比对照增产1.0%;平均亩产油量84.55千克,比对照增产4.9%。两年平均亩产174.5千克,比对照减产0.6%,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1.46千克,比对照增产7.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1千克,比对照增产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肥力水平较高地块,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必施硼肥,底施每亩施硼砂1~1.5千克,苔期喷施0.2%硼砂溶液。4.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千克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1
品种名称:华湘油15号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 C10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色常绿,基叶裂片2~3对,叶缘浅缺刻。苔茎粗壮,绿色。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68.9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0.1个,每角粒数20.2粒,千粒重4.42克。菌核病发病率7.84%,病指为4.29,病毒病发病率0.92%,病指为0.62,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7.34微摩尔/克,含油量42.53%。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9千克,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0.9千克,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181.4千克,比对照增产5.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4千克,比对照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每亩播种量0.5~0.6千克,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亩栽植8000~10000株;直播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5千克,每亩留苗12000~15000株。2.每亩施纯氮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硼砂1.0千克;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3.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2
品种名称:华湘油12号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恢3-7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组合,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基叶裂片2~3对,叶缘浅缺刻。苔茎粗壮,绿色。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1.6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7.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3.6个,每角粒数18.7粒,千粒重4.17克。菌核病发病率5.77%,病指1.98,病毒病发病率0.28%,病指0.16,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1.25微摩尔/克,含油量43.46%。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3.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6%;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6千克,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185.3千克,比对照增产7.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3千克,比对照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每亩播种量0.5~0.6千克,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亩栽植8000~10000株;直播栽培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5千克,每亩留苗12000~15000株。2.每亩施纯氮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硼砂1.0千克;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3.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3
品种名称:浙油50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油15/浙双6号
以往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顶裂叶圆形,叶色深绿,裂叶2对,叶缘全缘,光滑较厚,叶缘波状,皱褶较薄,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种子黑色圆形。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株高16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48.5个,每角粒数19.0粒,千粒重3.91g。菌核病发病率2.26%,病指1.25,病毒病发病率1.17%,病指0.78,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20.78微摩尔/克,含油量46.53%。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0.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3.2%,平均亩产油量72.76千克,比对照增产4.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4.1千克,比对照增产2.5%,平均亩产油量88.08千克,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5千克,比对照减产0.3%;平均亩产油量80.42千克,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0千克,比对照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中游区9月中旬播种育苗,苗床每亩用种量0.5 千克,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培育壮苗,每亩种植密度7000~8000株,宽行窄株种植。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千克、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硼砂1千克;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3.苗期注意防治瘁倒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江西两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505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4
品种名称:禾盛油555
选育单位: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78A×617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椭圆型,叶深绿色,叶片较大,有裂叶2~3对。茎深绿色,花瓣黄色、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0.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4.0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32克。菌核病发病率5.22%,病指2.66;病毒病发病率0.13%,病指0.1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5.77微摩尔/克,含油量42.61%。
产量表现:2009~2010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5.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1千克,比对照增产4.1%;两年平均亩产186.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中游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苗期控制在30~35天,中等肥力地块每亩8000株左右,瘦地、迟茬地10000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千克,每亩密度18000~22000株。2.中等以上肥力水平地块,肥料运筹上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每亩施复合肥7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3.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5
品种名称:沣油737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5A×6150R
以往审定情况: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浓绿,叶柄短。花瓣深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株高154.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2.5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64克。菌核病发病率7.95%,病指4.31,病毒病发病率0.92%,病指0.54,菌核病综合评定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37.22微摩尔/克,含油量41.5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6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6%,200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181.0千克,比对照增产8.1%,两年平均亩产177.3千克,比对照增产11.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每亩播种量0.4~0.5千克,每亩移栽密度 6000~8000株;直播10 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0.25千克,3叶期亩留苗 15000~25000株。2.播前施足底肥,播后施好追肥,氮、磷、钾肥搭配比例为1:2:1,每亩底施硼肥1千克。3.中耕培土,及时除草。4.防治病虫害,重点做好菌核病的防治。5.适时收获。人工收割以植株主序中部角中籽粒变黑为参照,机械收割以全株籽粒红黑色为参照。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309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6
品种名称:楚油杂79
选育单位: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楚07AB×楚-0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绿,有蜡粉,叶片较大,叶缘锯齿状,裂叶2~3对。花瓣黄色、呈侧叠状。种子褐色,近圆形。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株高163.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8.5个,每角粒数19.7粒,千粒重4.38克。菌核病发病率5.77%,病指3.99;病毒病发病率1.22%,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饼粕硫苷含量26.17微摩尔/克,含油量44.3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8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9.8千克,比对照增产7.4%;两年平均亩产169.8千克,比对照增产6.9%;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2千克,比对照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苗龄30天左右,培育大壮苗,10月中旬移栽,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每亩密度8000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千克,每亩留苗15000~20000株。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底肥必施硼肥,亩施含硼量为11%的硼砂1.0千克。3.适时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7
品种名称:圣光86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A×L-1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绿色,有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2对以上,裂叶深中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平均218 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株高156.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62.0个,每角粒数21.6粒,千粒重3.73克。菌核病发病率7.82%,病指5.04;病毒病发病率0.7%,病指0.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65%,饼粕硫苷含量21.04微摩尔/克,含油量41.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2千克,比对照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67.0千克,比对照增产5.2%;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5千克,比对照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培育大壮苗,10月中旬移栽;每亩密度6000~8000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4千克,每亩密度18000~22000株。2.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70千克、硼砂1.0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硼肥。3.防治病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8
品种名称:同油杂2号
选育单位:安徽同创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758A×237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深绿,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0天,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5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匀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82.6个,每角粒数24.7粒,千粒重3.15克。菌核病发病率21.82%,病指10.60;病毒病发病率9.87%,病指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21.25微摩尔/克,含油量43.2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4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4.6%;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8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培育大壮苗,10月中旬移栽,每亩密度7000~8000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每亩密度15000~18000株。2.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40千克或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钾肥30千克,早施苗肥,注意必施硼肥。3.防治病虫害,苗期用菊酯类农药或乐果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喷药2次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9
品种名称:油研81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YD0848A×YD18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5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腊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种皮黄褐色。全生育期225天,株高148.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7.3个,每角粒数21.1粒,千粒重3.52克。菌核病发病率14.47%、病指7.28;病毒病发病率5.33%、病指2.7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2.56微摩尔/克,含油量46.53%。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5.8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0%;平均亩产油量72.90千克,比对照增产11.3%。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9千克,比对照减产2.0%;平均亩产油量76.73千克,比对照增产6.4%。两年平均亩产160.8千克,比对照增产0.8%,平均亩产油量74.8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5千克,比对照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8日左右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每亩密度6000~8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2.每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3.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20
品种名称:盐油杂3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4-2AB×H800-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叶色深葱绿,叶缘锯齿,叶柄较长,叶裂数2~3对,缺刻较深,越冬半直立。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形态复瓦。种皮黄褐色。匀生分枝类型。全生育期232天,比对照秦油7号迟熟1天;株高15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6个,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3.91g,菌核病发病率17.10%,病指7.21,病毒病发病率3.96%,病指1.1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饼粕硫苷含量27.25微摩尔/克,含油量46.0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3千克,比对照品种秦油7号增产11.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6.8千克,比对照增产3.7%。两年平均亩产171.1千克,比对照增产7.4%,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7千克,比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4~0.5千克,秧龄30~35天,培育壮苗,3叶期每亩施用15%多效唑40~50克,旱茬早栽田块每亩密度6000株,中等肥力田块每亩8000株;直播10月上旬播种,每亩密度12000~15000株。2.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每亩施纯氮15~20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6~8千克、硼砂1千克;氮肥用于基肥、苗肥、苔肥的比例为5:3:2,磷肥和硼肥一次性底施;钾肥50%作基肥、50%作苔肥。3.田间开好三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4.加强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是苗期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重病田块隔5~7天第2次喷药。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1
品种名称:华油杂6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3A×05-P71-2
以往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苗期长势中等,半直立,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长江下游全生育期230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47.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3.1个,每角粒数22.7粒,千粒重3.62克。菌核病发病率20.59%,病指9.35;病毒病发病率4.86%,病指1.7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9.68微摩尔/克,含油量41.46%。春油菜晚熟组全生育期140.5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株高157.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5.1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31.2个,每角粒数25.53粒,千粒重4.11克。菌核病发病率17.75%,病指8.5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9.64微摩尔/克,含油量43.46%。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3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2.5%;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5千克,比对照增产4.7%,两年平均亩产172.9千克,比对照增产8.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千克,比对照增产6.9%。2009年参加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0.7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4.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48.8千克,比对照增产6.5%,两年平均亩产254.7千克,比对照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8千克,比对照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下游区:1.育苗移栽9 月中下旬播种,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每亩密度15000~20000株。2.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每亩施用纯氮12~15千克,60%~70%基施;五氧化二磷4~5千克,全部基施;氧化钾5~7千克,60%基施;硼肥1.0千克,全部基施。及时早追苗肥,力争冬至前单株绿叶数达到10~12片;迟栽、土质差或底肥少的弱苗田块要配合中耕松土适当增加苗肥,促早生快发;看苗适当施用腊肥和苔肥。3.苗期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综合防治菌核病。春油菜区:1.4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3~4厘米,亩播种量0.4~0.5千克,每亩保苗15000~20000株。2.底肥每亩施磷酸二胺20千克、尿素3~5千克,4~5叶苗期每亩追施尿素3~5千克。3.及时间苗、定苗和浇水。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花角期注意防治小菜蛾、蚜虫、角野螟等害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还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拔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1505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2
品种名称:中油8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6A×P802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叶片形状为裂叶型,叶片中绿色,花瓣黄色,中生分枝类型,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30天,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55.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74.9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3.48g。菌核病发病率24.24%,病指12.28,病毒病发病率5.43%,病指2.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7.83微摩尔/克,含油量45.66%。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1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73.88千克,比对照增产9.7%。2010~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161.6千克,比对照增产0.4%;平均亩产油量74.82千克,比对照增产6.1%。两年平均亩产162.9千克,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油量74.36千克,比对照增产7.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4千克,比对照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10000~12000株、肥力水平较高地块8000~10000株;直播10月初到10月中旬播种,每亩密度15000~20000株。2.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追施苗肥,苗期亩施尿素10~15千克;底肥亩施硼砂1~1.5千克;初花期喷施浓度为0.2%的硼砂溶液。3.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每亩用100克菌核净兑水50千克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3
品种名称:沪油21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9714×9711/84004×8920
以往审定情况:2010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双低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缘有波状缺刻,蜡粉较厚,花瓣鲜黄色,中生分枝类型,角果较长,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6天,比对照秦油7号迟熟2天。株高139.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8.6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4.78克。菌核病发病率14.8%,病指6.23;病毒病发病率4.71%,病指1.5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2.43微摩尔/克,含油量43.7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9.5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减产4.4%;平均亩产油量66.93千克,比对照减产7.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5千克,比对照增产3.7%;平均亩产油量69.3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9%。两年平均亩产156.0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3%;平均亩产油量68.12千克,比对照品种减少3.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25日左右播种,11月上旬移栽,苗床与大田比例1:6,三片真叶期喷150毫克/千克多效唑,每亩密度7500株;直播10月20日左右播种,每亩密度15000~20000株。2.基肥重施,苗肥早施,苔肥轻施,花角肥少施,增施硼肥。春前、春后用肥比例为85:15。3.人工收割要求全田90%左右角果呈现黄色,机械收割要求95%以上的角果呈现黄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4
品种名称:中核杂418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Y204A×06903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形,苗期长势稳健,叶色较深,有蜡粉,幼苗半直立,长柄叶2~3对缺刻,叶缘齿状。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全生育期235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49.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86.2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4.12克,种皮黄褐色。菌核病发病率22.5%,病指10.02;病毒病发病率5.34%,病指1.7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5%,饼粕硫苷含量24.65微摩尔/克,含油量47.03%。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7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2.3%,平均亩产油量78.98千克,比对照增产6.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8千克,比对照增产3.8%,平均亩产油量77.30千克,比对照增产6.5%。两年平均亩产166.2千克,比对照增产3.1%,平均亩产油量78.14千克,比对照增产6.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3千克,比对照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早栽,江淮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移栽苗龄不超过40天,直播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淮南和江南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推迟5天左右。种植密度,中等肥力田块,移栽每亩8000~10000株,直播每亩15000~20000株,每穴留双株。2.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亩施纯氮17.5千克,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肥、20%作蕾苔肥,年后抽苔前施用。切忌苔期偏施化学氮肥;缺硼田块每亩底施0.75~1千克硼肥,如遇长期干旱天气,蕾苔期再喷施1次。3.注意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5
品种名称:徽油杂1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油AB×9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腊粉中等,叶片长度较大,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较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平展,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8.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93.3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74克。菌核病发病率19.72%,病指8.59;病毒病发病率3.93%,病指1.2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95%,饼粕硫苷含量20.45微摩尔/克,含油量43.6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4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0.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两年平均亩产168.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壮苗,苗龄控制在30~35天,10月下旬移栽,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4千克,每亩密度18000~25000株。2.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的硼肥。3.防治病虫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6
品种名称:华油杂95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S-1300×浙油1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自交不亲和两系杂交种。苗期半匍匐,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幼茎绿色,花瓣相互重叠、黄花。籽粒中等大小,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2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36.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5.2,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3.84克。菌核病发病率19.96%,病指9.57;病毒病发病率为5.76%,病指3.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9.44微摩尔/克,含油量46.8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0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9.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3千克,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4.7千克,比对照增产10.5%;201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5千克,比对照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密度10000~15000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每亩密度20000~30000株,晚播田每亩30000~50000株。2.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基肥每亩施复合肥7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适量追施苗、苔肥。3.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止菜青虫和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7
品种名称:扬油9号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F5078/选40//宁1136/加拿大2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叶色较淡,花瓣黄色,花瓣较大,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2.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2.1个,每角粒数22.3粒,千粒重4.65克,菌核病发病率16.97%,病指7.26;病毒病发病率5.49%,病指2.4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46微摩尔/克,含油量42.6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千克,比对照减产0.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1千克,比对照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3.2千克,比对照增产3.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7千克,比对照减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早栽,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密度25000~35000株。2.施足基肥,补施腊肥,重施抽苔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做到氮、磷、钾、硼肥相配合。3.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苗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8
品种名称:绵新油78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7AB×21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微具蜡粉,叶二裂琴状。花朵大、花瓣侧叠、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21天,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45.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8.6个,角粒数21.4粒。千粒重3.79克,菌核病发病率14.02%,病指6.76;病毒病发病率5.14%,病指1.87;菌核病抗性鉴定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0.31微摩尔/克,含油量46.1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1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8.5千克,比对照增产5.8%,两年平均亩产166.8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1千克,比对照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区育苗移栽9月5-25日播种,每亩移栽密度7000~8000株;直播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2.每亩施总肥量纯氮10~11千克、纯磷9千克、纯钾10千克、硼砂1千克,其中,底肥50%、苗肥20%、苔肥30%,缺硼地区应增施硼肥。3.稻后油菜田应注意开沟排水。4.苗期、花苔期、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9
品种名称:陕油0913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9A×Z716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缘锯齿,无蜡粉,叶片少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全生育期平均246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0.3个,每角粒数23.0粒,千粒重3.44克。菌核病发病率10.79%,病指8.52;病毒病发病率0.0%,病指0.0。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1.57微摩尔/克,含油量40.71%。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6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9%;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30.3千克,比对照增产8.1%。两年平均亩产210.4千克,比对照增产6.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1.1千克,比对照增产0.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9月5-10日播种育苗,苗床每亩用种量0.4千克,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1:5。苗龄30~35天,培育壮苗,10月上中旬移栽,每亩种植密度8000株;直播9月15-20日播种,每亩播种量0.4~0.5千克,每亩留苗10000~12000株。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复合肥40~50千克、尿素8千克、硼砂1千克左右;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3.直播田2片真叶时及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12月下旬及时冬灌。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和蚜虫,返青期预防茎象甲,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30
品种名称:青杂7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144A×1244R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缩茎叶为浅裂、绿色,叶脉白色,叶柄长,叶缘锯齿状,腊粉少,苔茎叶绿色、披针形、半抱茎,叶片无刺毛。花黄色。种子深褐色。全生育期132.3天。株高13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4.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为139.1个,每角粒数为28.3粒,千粒重为3.81g。菌核病发病率13.07%、病指为3.13%,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19.25微摩尔/克,含油量48.18%。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春油菜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9千克,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9.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20.3千克,比对照增产9.4%。两年平均亩产203.6千克,比对照增产9.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5千克,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条播为宜,播种深度3~4厘米,每亩播种量0.4~0.5千克,每亩保苗30000~35000株。2.底肥每亩施磷酸二胺20千克、尿素3~5千克,4~5叶苗期每亩追施尿素3~5千克。3.及时间苗、定苗和浇水。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花角期注意防治小菜蛾、蚜虫、角野螟等害虫和菌核病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海拔、高纬度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31
品种名称:秦杂油19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18A×P563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化学诱导型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裂叶型,叶色绿,叶片较大;花色黄,花瓣中等。角果直生,成熟角果微紫;春油菜生育期114~126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株高160.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5~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8.3个,每角粒数26粒,千粒重3.9克,种子褐色。菌核病发病率为17.45%,病指7.8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2009年为低感,2010年为低抗。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2.28微摩尔/克,含油量49.49%。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春油菜低海拔地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7.4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6.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41.7千克,比对照增产3.4%,两年平均亩产254.5千克,比对照增产5.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6.8千克,比对照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力争早播,日均温稳定在2~3℃、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播种。2.直播每亩用种量0.3~0.4千克,每亩留苗15000~30000株。3.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 4.注意防治病虫害,尤其要注意防治跳甲、茎象甲、油菜露尾甲、小菜蛾、蚜虫等。5.注意预防倒春寒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拔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