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药农种植中草药政策扶持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中草药事业加大关注力度
近年来,我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集聚资源,多措并举,促进中药材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引导。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提出加强中医药领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适宜地区建设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等具体意见。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二是开展特优区建设。201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我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发改农经〔2017〕1805号),提出到2020年围绕五大类29个重点品种(类)特色农产品,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特色产业金融政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体系标准等。其中,将重点创建道地药材特优区,推动区域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规范栽培和加工,推进原产地认证,建设现代生产物流体系。三是优化产业布局。2015年,国家林业局制定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林护发〔2015〕7号),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以药用植物为主体的濒危野生植物人工培植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和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促进中药材野外资源保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质量控制。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实施了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中药标准化”专项,支持101种中药饮片开展从种子种苗、中药材到中药饮片的全过程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同时,积极推动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平台及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和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推进中药材整体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规模经营主体、搭建一批服务平台,稳定产量、提升质量,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加大对药农的种植补贴
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各地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等条件的农业主导产业,聚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包括中药材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扶持。2017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等相关补贴资金合并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资金切块下达到省。各地可结合本地农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资金对中药材生产予以支持。二是创新支持方式。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鼓励各地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特点,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扶持方式上,逐渐形成以贷款贴息为主、财政补助为辅,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扶持体系。三是加强保险支持。我部会同财政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目前,补贴品种已由最初的5个种植业品种扩大至种、养、林3大类15个品种,补贴区域由6省区稳步扩大至全国。2007—2017年,中央财政共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117.36亿元。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鼓励保险机构和地方探索开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更好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增收的作用。
三、关于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做好技术信息的跟踪指导
近年来,我部按照中央的部署,有序推进中药材稳定发展,优势产区初步形成,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增收脱贫作用突出。一是加强技术攻关。我部会同财政部,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新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60万元,支持专家在品种选育、栽培和有害生物防治、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和示范推广。二是强化技术集成。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建立适宜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中药材绿色栽培制度;集成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三是强化指导服务。成立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及时制定发布专家指导意见,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深入产区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中药研究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带动药农增收致富。
四、关于提供产业化支持,在适宜地区建立大面积种植基地
我部会同有关部门,集聚多方面力量,持续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发展。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要求,我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正在编制《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引导各地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加大对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制定中药材产业扶贫规划,促进适区适种。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配合国家标准委制定中药材产业标准,以标准促规范、提品质。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参与式扶贫方式方法,为贫困村培育中药材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四是加强产销对接。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和营销体系,创建贫困地区道地中药材知名品牌,促进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机连接。五是强化金融支持。对贫困药农给予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给予扶贫再贷款政策支持。
五、关于保护野生品种,发展稀缺草药
我部高度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开发,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推进中药材野生资源合理利用。一是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力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1348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工作,获得全国近1.4万种野生药用资源、500多种栽培药材、1600多种市场流通药材、563种《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等信息,为中药材种植规范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二是建设中药资源保存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个省(区)建设了28个繁育基地,对120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进行繁育生产;在四川、海南建成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普查中收集的种子种苗1.2万多份;已建成31个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三是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目前,已基本建成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65个动态监测站组成的我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监测并获取190种大宗常用药材品种的产地生产情况及价格与流通量信息,实时掌握大宗常用药材产销情况,加强供需信息引导,促进产销衔接。四是加大野生资源保护力度。我国已将一些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实行采集证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全国林业系统建立了2249处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大量中药材品种的野生资源。各级政府把林下种植中药材作为林下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在发展中药材种植时应注意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避免使用天然林,以免对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深入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根据中药材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有序规范引种,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对我部工作继续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18年8月3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010—5919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