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专刊5号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7月17-26日,我司组织二十位专家,分5个督导组,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十个省市的39个标准园(蔬菜16个、水果17个、茶叶6个)进行了督导,并于7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了督导组工作汇报会。总的看来,按照我部关于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有关要求,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增强了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实施标准园创建,地方政府和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加强,农户更加意识到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如在张家港市佳园农业公司桃标准园,果农明确表示在桃采收前1个月不打任何农药。湖北五峰茶叶标准园对鲜叶原料进行加工前检验,拒绝不合格原料进入加工场地。

(二)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各地以标准园创建为契机,加快园艺产业生产方式转变,由数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生产。如陕西宜川县提出“少结、稳产、优质、高效”的生产原则,在标准园推广“一果一元”的精品苹果生产模式,每亩苹果数量限制在1.2万个左右,优质果率(80以上)在80%以上,比原来提高30多个百分点,实现每个苹果利润一元钱,亩收益提高40%以上。河北秦皇岛长胜农业科技蔬菜标准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发展农户种植芦笋,同时加强产业链延伸,研发出芦笋脆片和芦笋皂甙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效益大大提高,亩产值较以前提高50%。

(三)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变。在督导的39个标准园中,合作社为创建主体的约占三分之二。我部提出标准园创建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创建主体的要求,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转变为合作生产,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如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以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苹果标准园为示范,整合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分散种植集中连片,建立了西北地区最大五万亩规模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江苏金坛市鑫品茶业有限公司茶叶标准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投入品、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示范带动一万多亩茶叶生产,占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标准园创建,进一步提高了单产、质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如广东普宁市蕉柑标准园2009年化肥使用量减少10.5%,农药使用量减少35%,优果率达到80%以上,带动全市3万亩蕉柑推广标准化栽培,亩增产250公斤,共增收1500万元。辽宁省海城市中小镇三星蔬菜标准园共2020亩,严格执行标准园创建规范,集约化育苗温室1.6万平方米、合作农户4万户,注册了“金万家”商标,成为辽宁省名牌产品,其产品直供大型超市沃尔玛,标准园内平均每亩收入高达4万元。

二、各地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督导地区各级均成立了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并加强督导,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和技术措施。如贵州由省农委领导带队已组织督导检查5次。不完全统计,十省区共进行省级标准园督导四十余次。河北成立了由37名专家组成的省级水果标准园农业专家咨询团,首批为9人配备了手机,每天24小时接受“12316”热线咨询。

二是集中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创建标准园都非常重视提升科技含量,邀请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负责人和指导专家,提高标准园的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如江苏省海安县新高果业专业合作社梨标准园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聘请所长为技术总顾问,成立专家组,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人数800多人次。

三是集成技术,提高科技水平。辽宁省农委研究制定10项设施蔬菜主推技术,包括优型结构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灾害性天气防御技术、名优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高效种植模式、地力培肥技术、肥水一体化与装备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辽中县社甲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这些关键技术,效果明显,减少化肥施用量30%、减少农药用量30%,作物增产30%以上。河北省乐亭县码头营镇马头营镇黄瓜标准园通过集成推广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膜下暗灌、高温闷棚等实用新技术,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亩均增效2300多元。

四是统一服务,提高标准园管理水平。各省在标准园创建中注重加强在技术、培训、统防统治等方面的统一服务,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事。如湖北省宜都市成立了18位专家、技术员组成的柑橘标准园技术服务队,实行讲课“面对面”,服务“手把手”,管理“五统一”(统一服装、工具、培训、要求、标准),指导果农生产,提高了柑橘的管理水平

五是整合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各省以标准园创建为平台,在落实农业部标准园创建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资金用于标准园创建,加大对园艺产业的扶持。如山东省把标准园作为申请2010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的必要条件,每个园700万元,连续投资三年。江苏省海安县整合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用于官公岛蔬菜标准园的道路桥梁、水利、用电、育苗场、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督导,总体看标准园创建进展顺利,工作全面展开,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等省,资金实力较强,标准园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育苗及采后处理等配套,产业化水平高,好于西部地区。同一地区,企业作为承担主体的标准园在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好于合作社,并且出口型企业好于内销型企业。

(二)生态栽培技术不够普及。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生态栽培技术控制农药残留作用明显,但部分标准园应用这些技术种类少、面积小,在茶叶标准园中尤为突出。

(三)生产标准不够到位。虽然各标准园都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还有些标准园,标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用到生产中去。

(四)质量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生产档案记录、投入品管理制度、可追溯制度等五项质量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全面推开,但不同程度存在档案记录内容少、记录不全、农事记录不及时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农户生产面积较小、产品数量少,实现质量可追溯难度大。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农业部将在10月份召开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会,对标准园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组织设计一套简明宣传材料,包含创建规范及各项制度建设典型案例等内容,下发至每一个标准园,规范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以标准园生产关键技术、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标准园技术和管理水平。各地要按照标准园创建规范及5月份标准园创建工作布置会提出的“七到园”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标准园创建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对照在本次督导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重视标准园创建工作,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方案,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措施落实,全力推进标准园创建工作。

(二)加强标准园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一套标准园生态栽培技术模式,提高生产技术规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加大培训和推广力度,切实提高标准园依标生产能力。

(三)加强标准园产品质量管理。各标准园要在统一管理上下功夫,特别要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规范投入品台账和田间档案记录,确保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严格产品检测和基地准出制度,严把基地准出关;加快建立适应不同经营主体的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责任可追究,切实提高标准园产品质量。

 

(经济作物处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