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两迁”害虫田间虫量急剧上升,南方大部稻区稻纵卷叶螟出现成虫高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和显症病株呈继续增加态势。除海南外,其他省份的秋蝗防治工作已经结束。草地螟主要发生区虫情趋于稳定,防控后没有对农作物造成明显危害。
一、 水稻重大病虫
发生情况:目前,西南、江南中稻陆续进入成熟期,东北大部单季稻处于齐穗至乳熟期,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稻大部进入孕穗至抽穗期,华南和江南双季晚稻处于分蘖拔节期。截至9月2日,水稻重大病虫累计发生9.8亿亩次,本周新增4891万亩次,累计防治12.23亿亩次,本周完成防治1亿亩次。
稻飞虱已累计发生2.73亿亩次,比上周增加4%,同比增加4%。本周稻飞虱田间虫量急剧增加,明显高于去年同期。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晚稻、西南东部迟熟中稻区大部田间虫量接近或超过防治指标,贵州东部、浙江北部局部漏防田块达大发生指标;褐飞虱比例明显增加,比例占65%-75%,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华南和江南晚稻区百丛虫量一般500-1000头,比上周增加10%-20%,褐飞虱成为优势种群。上述大部稻区田间百丛短翅型成虫一般20-40头,后期虫量仍将保持快速上升势头。
稻纵卷叶螟已累计发生2.26亿亩次,比上周增加8%,略高于去年同期。本周南方大部稻区出现成虫高峰,长江中下游及江淮、西南东部、江南、华南稻区亩蛾量一般300-800头,福建、广东局部超过3000头。田间虫卵量上升迅速,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亩卵量万粒以上,江苏沿太湖稻区超过5万粒;江南晚稻区亩幼虫量一般0.8万-2.0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5%-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国已累计发生1196万亩,比上周增加18%,本周在华南和江南晚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显症病株继续增加。
水稻其他病虫:螟虫发生继续趋稳,全国发生1.72亿亩次;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仍处于病情扩展高峰,见病田大部病株率超过10%,全国发生2.28亿亩;稻瘟病全国发生5920万亩,经防治后,东北和西南大部单季稻区没有出现大面积穗颈瘟流行危害;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发生平稳,全国累计发生1008万亩。
预计下阶段,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晚稻区“两迁”害虫虫量激增势头延续,重发态势明显,其中褐飞虱短期集中暴发的可能性大;华南和江南晚稻区灯下、田间虫量继续增加。如遇连日阴雨天气,东北单季稻区和西南中稻区的迟熟感病品种、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稻区感病品种仍存在穗颈瘟流行风险。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晚稻区显症范围继续扩展。
防治情况:截至目前,全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纹枯病、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累计防治分别为34276万、25579万、18419万、27219万、11333万、2035万和3435万亩次,仍需防治面积分别为1711万、1545万、536万、1144万、381万、221万和12万亩次。
二、 蝗虫
发生概况:截至9月1日,全国农区蝗虫累计发生7193万亩,新增38万亩,累计防治面积为3635万亩。目前,东亚飞蝗秋蝗发生988万亩,比上周增加29万亩。总体为中等发生,发生程度与常年接近。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4763万亩,比上周增加8万亩,内蒙古、新疆等地发生危害呈下降趋势,整体密度普遍偏小。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本周没有新增面积,分别为113万亩和124万亩。
防治进展:海南各地防蝗物资已全部到位,目前正积极组织人员针对重发区抓紧防治;河南、山东、河北、天津等主要蝗区东亚飞蝗秋蝗防治工作已结束;山西省完成了对东亚飞蝗秋蝗高密度蝗群的扫残工作。
三、其他重大病虫
草地螟成虫累计发生面积1512万亩,比上周增加38万亩。幼虫累计发生面积253万亩,比上周增加3万亩,累计防治面积215万亩。目前全国草地螟主要发生区虫情趋于稳定,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二代幼虫危害期预计将持续至9月上旬,为中度发生,需继续加强监测。棉铃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处于四代幼虫为害盛期;在新疆南疆、东疆处于三代幼虫危害末期,北疆处于三代幼虫危害盛期。截至9月1日,棉田棉铃虫累计发生9287万亩,累计防治面积9850万亩。
(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测报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