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高产创建专刊071号

 

安徽省高产创建扎实推进

 

2009年安徽省建设部级粮棉油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8个,总示范面积197.8万亩。经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根据严格测收,6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80公斤,提高 61.6公斤,有20片亩产超过600公斤;5个万亩双季稻示范片,平均亩产1061.8公斤,提高112.9公斤;40个万亩一季稻示范片,平均亩产697公斤,提高38.3公斤,有26片超过700公斤;12个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661.3公斤,提高103.8公斤;15个大豆示范片,平均亩产181.26公斤,提高18.4公斤;29个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95.4公斤,提高14.6公斤,有12片亩产超过200公斤。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省财政每年安排220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各级农业部门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省农委建立了工作联席会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联系1-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与示范县开展共建,实行全程指导。建立考核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小麦、水稻、玉米均以省政府名义对先进集体进行通报表彰,安排专项经费予以奖励,对落后县给予通报,并通过经费安排予以调控。

(二)强化监测服务。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办法,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为分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省农委建立在32个县建立126个小麦苗情监测点,对26品种作了15期监测;在30个县建立197个水稻苗期监测点,作了12期监测;在25个县建立了90个玉米苗情监测点,作了7期监测;在30县建立90个油菜苗情监测点对46个品种作了9期苗情监测;在30县建立30个小麦病虫情监测点、在15个县建立15个油菜病虫情监测点,每周开展一次例行监测;建立100个小麦、油菜墒情监测点,共监测25次。

(四)集成推广技术。省农委在万亩示范片上建立了新品种展示点和新技术试验点。7个小麦新品种展示点,展示25个小麦新品种;5个油菜新品种展示点,展示14个油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点小麦4个、水稻4个、玉米3个,开展了超高产栽培、播期与肥效、农机农艺结合等技术试验。部分油菜主产县主动开展了油菜轻简栽培、机械化生产、肥水运筹、菌核病防控等技术试验。专家组指导各高产创建示范县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将现有关键技术集成组装,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推广落实。小麦围绕优种,将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一喷三防”、机械化生产等技术集成;水稻围绕优种,集成旱育抛秧、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合理密植、节水栽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后期一喷多防、机械化收割等技术;油菜围绕优种,集成秋发大壮苗移栽、机械免耕直播、配方施肥、增施硼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结合这些技术,省、市、县、乡镇层层举办培训班,省农委累计举办培训班20余次,免费发放技术光盘6000张。

(五)推进机制创新。为推进高产创建长效机制建设,省农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粮棉油高产创建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快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根据省农委的要求,各示范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有的依托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队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有的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五统一”服务,初步统计,全省179个高产创建万亩片已有2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152个,油料31个、棉花18个),在落实“五统一”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产创建办公室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