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江南和长江流域“两迁”害虫发生面积迅速增加,田间虫量急剧上升,发生程度显著加重。草地螟发生显著轻于大暴发的去年同期。东亚飞蝗秋蝗在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主要发生区,发生面积继续小幅上升,防控工作即将全面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经防控后仅局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棉铃虫在山东和新疆等局部棉区发生较重,东北地区玉米螟持续偏重危害。各地防控工作正全面开展,继重庆部分县区启动水稻“两迁”害虫应急预案后,湖北襄樊市也启动了应急预案。我司继续加强督导联系制度,全面掌握病虫发生防控动态,并派出督导组赴湖北、湖南督导检查工作。
一、水稻病虫
目前,西南和江南大部中稻进入抽穗至灌浆期;长江中下游中稻大部进入抽穗期;东北大部单季稻处于齐穗期。截至8月13日,水稻重大病虫累计发生6.25亿亩次,比去年同期减少9%,本周新增5744万亩,累计防治6.82亿亩次,本周完成防治8067万亩。
稻飞虱累计发生面积2.11亿亩次,同比增加16%,本周新增1880万亩。当前西南仍保持重发态势,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虫量急剧增加。据监测,西南稻区百丛虫量下降至700-1200头,云南北部、重庆西南部、四川东部和贵州部分稻区仍在防治指标以上;江南和长江中游大部已达防治指标,平均虫量是去年的1.2倍,其中湖北中西部、江西和湖南北部部分已超过大发生指标,并出现较多短翅型成虫。长江中下游百丛虫量上升至600-1000头,已接近防治指标。稻纵卷叶螟累计发生面积1.79亿亩次,同比减少31%。本周新增发生面积2626万亩,增幅为17%。当前江南、西南东部和长江流域成虫量持续在高位波动,本周平均亩蛾量均在1000头以上。田间虫卵量继续保持迅猛上升势头,西南东部亩幼虫量1-3万头,卷叶率一般5%-15%。江南和长江中下游亩幼虫量4000-8000头、亩卵量2-5万粒。水稻螟虫累计发生面积1.69亿亩次,本周新增1012万亩。经防控后,大部危害较轻,发生趋于稳定。稻瘟病累计发生面积3084万亩次,同比减少8%。本周新增226万亩,增幅为8%。经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大部稻区发生较轻,没有出现大范围流行成灾威胁,仅西南和东北局部地区、个别感病品种穗颈瘟发生较重。预计下阶段“两迁”害虫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面积继续扩大、虫量继续急剧增长,局部地区存在暴发危害的风险。
各地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按照我部部署,正积极组织开展防控行动。继重庆南川、江津、万盛、涪陵等区县6月底至7月中旬启动“两迁”害虫应急防治预案后,湖北省襄樊市于8月上旬也启动了应急预案,将防控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促进了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司会同农技中心继续强化防控分片包干联系督导制度,并派出督导组赴湖北、湖南督导防控情况。
二、草地螟
截至8月13日,一代成虫累计发生3766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95%,本周新增666万亩。二代幼虫累计发生156万亩,与大暴发的去年同期相比,减少99%,当前发生面积64万亩,累计防治89万亩,本周完成15万亩。经防控,山西、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本地虫源发生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没有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目前,各级农业植保部门正加强监测,密切关注草地螟成虫和幼虫发生动态。
三、蝗虫
截至8月13日,东亚飞蝗秋蝗累计发生865万亩,本周新增13万亩,同比增加6%,其中,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发生面积较大,蝗蝻多处于2-4龄发育阶段,一般密度为0.1-0.8头/m2,各地均出现了一定面积的10-30头的较高密度蝗蝻点片。西藏飞蝗、亚洲飞蝗累计发生分别为99万亩、156万亩,经防控,虫口密度较低。目前各地已进入查虫扫残阶段。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累计发生6958万亩,当前发生5171万亩,累计防治1954万亩。目前除河北、内蒙古和新疆局部发生依然较重外,大部发生已接近尾声。当前,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区土蝗防治工作仍在继续;东亚飞蝗秋蝗防控工作即将全面开展,河南、天津已对密度较高的蝗区进行重点防治。
四、其他病虫
截至8月13日,全国棉铃虫累计发生1.12亿亩次,全国累计防治1.01亿亩次。当前除山东、新疆部分棉区发生较为严重外,其他大部棉区为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
本周玉米螟在东北地区持续偏重危害,其他产区偏轻至中等发生。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生面积2.24亿亩次,本周新增3320万亩。累计防治面积1.55亿亩次,本周完成1922万亩。
(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防治处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