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归来的四点反思
2月上旬我们到山西督导抗旱,去了5个市、13个县(市区)、13个村。总结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及农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深感有四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补贴推广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是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陕西、甘肃及河南西南部等旱作农业区,天上降水很少,基本是十年八九旱,地下水资源匮乏。推广已成熟的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是这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地区虽然不是粮食主产区,但仍能影响全局。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都应在每年的预算中足额列出专项,补贴农民和农技推广部门使用和推广这些技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2000年以前山西省财政每年都有专项补贴,带动了市县财政对该项技术的补贴,全省最高的2000年地膜小麦得到近500万亩。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反映地膜小麦“大旱大增产、小旱小增产,不旱也增产”,一般亩增产100公斤左右是很有把握的。2001年省财政取消了该专项,市县财政也随之取消,地膜小麦逐年急剧减少,今年还不到1万亩。据我们在运城市的闻喜县考察,地膜小麦亩需地膜等成本40元,地膜小麦田亩群体60万以上,个体发育良好,旱情不重;相邻非地膜小麦田群体不足40万,个体发育一般,旱情严重,如2月20日前无降雨,将面临绝收危险。2月7-8日闻喜全县平均降水13.6毫米,10日田间调查,地膜小麦田雨水下渗达27厘米,当时旱情基本解除;相邻未盖膜的麦田,雨水下渗仅16厘米,旱情仍未解除。也就是说,旱地地膜小麦虽前期增加成本40元,但比目前浇一水的成本50-70元还要低,而且群体个体都好。但由于种粮效益不高,所以财政没有补贴,农民种麦时还是不愿多付40元的地膜覆盖成本。
二、加大田间节水工程配套以改变浇水方式,是充分利用有限水源扩大保浇地面积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调查看到,引水灌溉的工程主渠道部分多为水泥防渗渠,进入田间后都是靠土垄沟输水,渗漏严重,既浪费水源,又降低灌溉速度,增加灌溉成本;井灌区除少数农业综合开发和优粮工程项目区外,多数也是靠土垄沟输水,大水漫灌,有的农民浇1亩麦田用近3个小时,用电100多度。为节约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沟渠改造投资,农渠以上全部做到水泥防渗,田间改为管道输水,改大水漫灌为管道移动喷灌或“小白龙”小畦灌溉。保守测算,这可使有限的水源扩浇面积增加50%以上,灌溉速度提高40%以上,亩用水量节约60%以上。同时,对这些地区的果园,在财政的补贴下逐步改漫灌为渗灌或滴灌,把节约下的水资源用于粮棉油等大田作物。
三、加大现有增产技术的推广力度,是当前大田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一般认为小麦的生产技术普及度是比较高的。但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农民、村干部只重视新品种,但对小麦播种时间、播种量、各个生育期的浇灌时间和用肥量并不清楚,仍沿用老习惯。如我们看到一些浇过冻水的麦田,墒情很好,但仍在浇返青水,并亩追施了20多公斤尿素。这不但浪费了有限水源,推迟小麦返青,而且极易造成小麦后期倒伏。我们问农民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主要技术,也是知之甚少。在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片,因为有技术人员包片指导,情况就大不一样,技术到位率就高得多。所以,应该加大现有增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在更大范围内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带动农民应用成熟技术。为什么普通农田没人指导?因为一个乡镇只有一两个农技人员,根本指导不过来。所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实乡镇农技人员并提高其素质,是非抓好不可的基础工作。
四、加强对播种机手的培训,是保证小麦播种质量的关键。我们在调查中看到,不少麦田播期偏早,播种量偏大,播种深浅不一。农民反映,播量多少、播种深浅都由播种机手控制,农户只提大概要求;而很多机手对不同土壤、墒情、播期、播量、播深并不十分清楚。结果就造成播种质量差,多数是播量大,播种深,影响分蘖。这种情况在冀鲁豫皖等省也常看到。小麦播种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由此可见,播种机手的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必须加大对播种机手的培训,改变目前会开拖拉机就敢承担播种任务的状况。也可以考虑对播种机手实行准入制。
(山西抗旱督导组)